顺城区位于抚顺市北部,北毗铁岭市、西连沈阳市,辖3个乡(镇),6个街道,区域面积280平方公里,人口 42万,是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抚顺市行政、金融、文化、商业中心。境内有河流6条、水库2座,年平均无霜期152天,年平均降水量797毫米。沈吉、沈抚铁路通过境内,国道202线,沈环北线贯穿东西,抚铁公路、抚本公路及沈环南线连接周边市县。公路总里程226公里,其中县级以上黑色路面100多公里,乡级以上公路密度50%。
顺城区是抚顺市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肉、禽、蛋、奶、菜、果、鱼等主要农副产品占全市市场供应量的70%以上。工业门类齐全,重点以精细化工、冶金铸造、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木业、蜡业、轻纺服装业、医疗食品八个行业为支撑。民营经济处于顺城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经济总量占全区90%以上。全区有外贸出口企业近30家,出口产品有20个系列、180余个品种,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顺城区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以发展凝聚人心团结力量,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活力,形成了政通人和、步调一致、奋勇争先、为实现顺城振兴发展做贡献的可喜局面,经济、精神文明、党建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2004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实现362,500万元,增长17.7%;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3,000万元,增长18.5%,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50,000万元,增长31.6%;外贸出口供货值实现26,000万元,增长12.6%。农村人均纯收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都有较大提高。坚持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奶、肉、菜、果、鱼五大农业特产基地基本成型,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带动了龙头企业发展,企业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具有现代商贸流通特征的格局正在形成。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项目建设成效显著,顺利实施78个重点项目,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40个;全年完成招商引资项目280项,引资额66,000万元。坚持体制创新,各项改革全方位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坚持统筹兼顾、注重两个文明同步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国务院批准建设的20平方公里城市拓展区(城东新区)一期工程基本结束,二期工程即将启动。
城乡路网状况实现质的飞跃,创造了村村通油路“五年任务两年完”的历史性业绩,“绿美净安”小区建设基本实现。实施科技带动,一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和应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创立民办公助办学新体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社区服务业,再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年安置“两业”人员2万人次。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包富2户贫困户三年不变的长效扶贫帮困机制,确保了社会大局的稳定。实施教师进社区工程,74名优秀教师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加强。
以“三大创建”活动为主线,全区涌现省级文明单位9个,市级文明单位29个,文明村和文明社区分别达到40%以上,2004年荣获省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区称号。从提高执政能力入手,大力加强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切实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和争先意识进一步增强;创新“四三二一”考评机制,实现全方位目标管理,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形成了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拓宽干部培训渠道,选派了35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脱产进修学习提高了干部队伍整体高素质,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随之取得了良好成果。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顺城区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核心,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调整优化环境,积极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开创顺城工作新局面。到2007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60亿元,年均递增17.7%;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0,000万元,年均递增22.2%;农村人均纯收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均有较快增长。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扎实推进,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过上殷实的生活。为此,要突出一个主题,锁定四大目标,构筑五大经济板块,发展七大接续产业,全面推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突出一个主题,即以振兴抚顺,全面建设小康顺城为主题;锁定四大目标,即锁定工业强区、商贸新区、农业示范区和和谐城区四大目标;构筑五大经济板块,即构筑文化商贸区、房地产开发区、工业区、农业特产区、休闲度假区五大经济板块;七大接续产业,即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业、食品加工业、精细化工业、轻纺服装业、新型服务业和开发建筑业。进一步加快经济布局调整、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大力推进各项改革,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和开发力度,全方位扩大对内、外开放。不断加强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进步。继续以执政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