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县们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吉安市北部,东邻乐安,南联永丰、峡江,西接新余,北毗樟树、丰城。县境东西相距42公里,南北相距52公里。
我县境内地势东南、东北高,逐步向中部、西北部倾斜,属吉泰盆地向鄱阳湖平原延伸的过渡地带,全县土地总面积124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60%,耕地、果园面积占29%,水面和村庄道路建设占6%。全县平均海拔125米。境内最高峰为玉华山,海拔1169.1米,最低点在三湖赣江河面,海拔34米.我县气候条件优越.县境地处东径115°58'至115°44'、北纬27°30'至27 o58'之间,属亚 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各,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年极端气温为-8.9°C和40.5 °C,年平均气温为17.6°C,年平均日照1702小明,年平均降雨量1562毫米,全年无霜期为273天.自然资源丰富,1998年全县有耕地面积28852公顷,林业用地71665公顷,森林面积12482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4.4%,活立木蓄积量为196万立方米;全县有大小河流49条,主要河流有赣江河段、沂江河、湄汀河和溧江河,总流域面积1162.34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3.14%,有效灌溉面积2512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7.1%,水利蕴藏量1.9万千瓦,实际可开发资源0.55万千瓦.全县有小(二)型以上水库99座,实际可养殖水面3067公顷;县境内已发现金属矿藏12种,非金属矿藏10种,主要有铜、锡、铁、钴、钨、金铀、盐、萤石、瓷土、石灰石、煤等,另外铜矿、稀土金属、煤矿等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新干县历史悠久,为江西十八古县之一。新始于殷商,秦时建立县制(包括今樟树、新干、峡江),汉时定名为新淦,1957年5月改名为新干。1998年底全县设5个镇、9个乡、1个国营农场和1个国营林场,169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委会,1252个村民小组,县治金川镇。1998年全县总户数8.5万户,全县总人口29.2万人,其中男性15.3万人,女性13.9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34人。全县有10个少数民族,民夜长梦多成主要为汉族,占全县人口995以上。
建国50年来,新干的经济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干人民解放思想,创新实干,全县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1998年国民生产总值为9.5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40亿元,第二产业2.86亿元,第三产业2.59亿元,分别比1978年年均增长13.5%、20.4%、21.1%.1978年至1998年,一、二、三产业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71.7:15.1:13.2变为1998年的43.9:28.7:27.4.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农村经济获得全面发展。一是农业经济由缓慢发展向全面迅速发展转变。199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8倍,平均第年递增4.6%,粮食、油料、水果、禽蛋、肉类产量、水产品等农产品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二是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多种经营转变。1985年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占78.1%,其他各业只占21.9%,1998年农业产值下降到63.3%,其它各业则上升到36.7% ;就农业内部来说,已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向以粮为主,林、牧、渔业并举转变.1978年,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79.1%,1998年为51.8%,而林、牧、渔业则由20.86%上升到48.2%;在种植业中,1998年粮食作物的产值占种植业65.8%,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产值占种植业的34.2%.三是由过去的自给半自给农业模式向商品经济转变.农业商品率由1978年的34.5%上升到1998年的65.9%.四是由低质、低产、低效向优质、高产、高效转变。1998年,水稻播种面积每公顷产量5218公斤,比1949年增加3561公斤。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业的效益也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全县正大力发展有本地特点的特色农业,现已建成柑桔、粮食、竹木、瓜菜、油菜、中药材、生猪、水产等农业商品生产基地。五是由传统耕作技术向现代化农业转变。1998年,全县农村机械总动力达86618千瓦,比1969年增长12倍。随着农业机械大量增加,农业机械化、电器化水平也迅速提高。1998年每公顷耕地用电量达99千瓦小时,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143公斤。
建国以来,我县依托丰富的资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较快发展。一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更趋合理。1949年全县仅有石印刷、土纺织、食品作坊以及铁木篾个体手工业,工业总产值只有185万元。1998年,全县有工业企业数为1243个,工业总产值达7.29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3%,其中"八五"时期平均递增23.3%.乡镇工业异军崛起,单位数由1958年的12个,增加到1998年的1176个,工业总产值由1958年188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4.4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增加到61%.国有、集体和非公有工业在全县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由1957年的48.9:51.1:0变化为1998年27.6:34.4:38.0.轻重工业结构已逐步由偏重"消费补偿"的轻型结构向"投资导向"的重型结构升级,1998年轻工业完成产值4.45亿元,重工业完成产值2.84万元,轻重工业比例由1957年的73:27变化为1998年的61:39.二是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1998年食用盐77889万吨,比1987年增长39倍;木材5.4万立方米,比1949年增长270%,机制纸及纸板2383吨,比1972年增长149倍;发电量1053万千瓦时,比1951年增长329倍.三是已基本形成了以盐化工、建材、粮食饲料三大产业为支柱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1998年全县拥有一个年产食用盐9万吨的精制盐厂,一个年产水泥8万吨的水泥厂,大小玻璃制品厂6个,年产玻璃2664吨,以及饲料加工企业15个,年产饲料3.38万吨.
县境内交通方便,已初步开成了以县城金川镇为中心,以京九铁路、105国道以及正在修建的昌赣高速公路为干线,外通各县、市,内联各乡、镇、村的交通运输网络。1998年,全县境内有公路87条,公路通车里程684公里,比1949年增加647公里。贯穿全县8个乡镇的公路干线新七石油路二期工程已近尾声;全县铁路营运里程43公里;赣江河段流经八个乡镇,并有沂江河段、袁河河段、湄湘河、溧江河四条支流。赣江河段建有货运码头9处,汽车轮渡口2处,行人渡口17处。邮电事业发展迅速,1998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1852万元,比1949年增长1684倍。全县无线电寻呼系统、大哥大和各乡镇程控交换、数字微波、光缆传输为主,设备、技术先进的电信网和邮件计算机处理为主的现代邮政网。
建国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我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固定投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投资总量增长迅速。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产。1978年至199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完成12.27亿元,平均每年达5842成元,集体单位完成3.11亿元,平均每年为1481万元,集体单位完成2.02亿元,平均每年为960万元,城乡居民完成7.14亿元,平均每年为3401万元.
建国初期,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用水都得肩挑手提,住房差,交通不便。改革开放20年后,随着投资渠道的拓宽,投资力度的加大,城镇建设的投入逐步增加,我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全县城镇自来水用水普及率达84.2%,人均用水50号;城镇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9.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拥有房面积35。7平方米;约60%的城镇居民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煤和柴,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液化气;各种档次的公交车满足了居民生产生活所需。随着城市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还迅速带动了一批经济实力较强、交通方便、设施配套、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乡镇的崛起,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新干一向是"商贾云集"的繁荣之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行放宽、搞活等各项改革措施,商品流通发生了深刻变化,集体、个体商业、饮食业和城乡集市贸易都有了迅速发展,城乡市场空前繁荣。1949年,全县商店仅543家,从业人员778人。1998年,全县商业网点4688个,从业人员8428人,其中各类专业批发公司28人。1998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42亿元,比1949年增长253倍,农贸市场21个,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2587万元。全省第一个中药材专业市场--赣中药材市场,规模较大,是江南中药材交易集散地,现有药商700余人,经营药材品种达300余种。在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全县现有外向型企业20家,1998年,累计招商项目67个,实际利用境外资金34万美元,区外资金36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