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荡,地处阜宁西南边陲,与三市四县接壤,是苏北里下河地区一片广阔的沼泽地,有一百多平方公里。沟河纵横,荡滩连片,素有“八八六十四荡,马家荡是首荡”之称。
在岁月的沉淀和时空的变迁中,苏北地区的海岸线不断向东增移,射阳湖的水位也在不断的下降,广袤的湖泊中,原本较浅的地方渐渐裸露出水面成为陆地,那些低洼的地方变成了荡滩、沼泽、湿地。夏日涨水,湖荡的水面积增大,秋冬水落,个别地方亦可从事农耕,原来的水上人家在成陆的高亢地域过着亦农亦鱼的生活,荡区的刍型有此而产生。那时,广阔的射阳湖在逐渐形成湖荡的过程中,已经分成若干块,诸如射阳荡、收成荡、青沟荡、沙庄荡等。据说,茫茫射阳湖中有六十四个荡区,其中马地处要塞,面积最大。“自春秋以迄汴宋千有余年,为南北馈运之孔道”。(《阜宁县志》)因此,也就产生了“八八六十四荡,马家荡是首荡”的民谚。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黄河夺淮以后,巨量的泥沙随着黄滔侵盖着苏北大地,马家荡亦也未能幸免,大量的沙土,随着泛滥的洪水冲进了地势低洼的马家荡,原来清浅的地方淤积成陆地,积压的湖水又在荡区东奔西突,冲涮成纵横的河道。据《盐城县志·湖乡分志》记载:“自坝水不常东注,(马家)荡已涸为田,孙家庄向在荡中,今则陆地可至,非复当日茭苇盘错,凫雁为邻,有满目汪洋之叹矣。夫荡亦非自古有也,旧时盐邑诸水皆西北汇射阳湖,后黄决入淮,河堤屡溃,射湖淤溢,水无去路,横溢散漫没及田庐,潴蓄于卑洼之方,浸淫为荡。二百年来,田沉水底,桑麻绣壤一望蒲荷,滋者亦泽薮为膏腴。”由此可见,马家荡在黄河夺淮的七百多年时间里,黄滔泛滥,加速了马家荡地区的淤泻,也给马家荡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古诗中有“射阳积雨千村哭,一村无有稻一斛”的描述。到了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徙马家荡,基本形成了今日的情形。
马家荡水清见底,风光秀丽,物产丰饶,有苏北沙家浜的美称,昔日那种“柴完衣裳破,丢了刀杆就忍饿”的原始生产模式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万亩荡滩万亩鱼蟹,十里长荡十里荷香”喜人局面。
马家荡的水几乎没有污染,这里生产的水鲜、野味品种也极为丰富,声名远扬。荡区有鱼、鳖、蟹、蛇等64种野生动物和柴蒲、菱、藕、芡实等75种野生植物。其中水产品就有36种,荡区的人们长期以来,就是靠水这个大舞台演绎了富民的篇章。
走茫茫马家荡是苏北大地上一首不朽的长诗,包容着吴韵的灵气和汉风的浑厚,以她特有的底蕴把远古的回响撞击在人们的心头,蕴含着智慧,蕴含着力量,蕴含着精神,使静态的文化转化为动态的生产力,并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和不竭的生命力,为地方“三个文明”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山塔设计建造。拾级而上,自然风光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