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北岸,南濒长江、东临黄海,与上海陆江相望,与苏北平原一脉相连,素有"江海明珠"的美誉。通州市全境面积1637平方公里,总人口131万人。通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属海洋大陆性气候,全境土壤肥沃,水网密布,风调雨顺,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大宗作物水稻、棉花等品质优良,盛产黄麻、薄荷等特种经济作物。水产资源丰富,既有江产的刀鱼、鲥鱼,又有海产的文蛤、对虾等。中药材资源相当可观,共有植物药124科、494种。通州市拥有15公里黄海岸线,30公里长江岸线。南部长江岸线16.9公里,位于长江下游河口段北岸,已开辟为通州港区,它是长江干流上最临近海域的一个河口港,也是中国长江第一港——南通港的重要深水港区。
通州境域,初为江海域中的沙洲,南北朝中期出水,南北朝后有人定居,煮盐为业。唐为盐亭场,设防务机构。唐半沙洲涨接大陆后,即凿河运盐,开通至扬州的航道,并打坝筑圩,铺生改土,种麦植黍,改变单一从事盐业生产的局面。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建通州,静海县改称县。 明洪武年间,静海县并入通州,明代陆续在捍海堰外大规模围垦,农业逐步发展,家庭棉纺织业和粮油食品加工业兴旺,商业日趋繁荣,文化事业发达昌盛。明末清初,经济衰退,人口下降。清康熙即位后,实行奖励垦荒制度,境内经济逐步复苏,至清代中叶,成为著名的“土布之乡”。清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开为直隶州。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5月,改称南通县。清末民初,通州近代工业、交通、邮电业兴起,银行、学校、医院以及博物苑、图书馆、剧场、电影制片公司等纷纷兴办,南通县成为苏北滨江临海地区的经济中心,文化事业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民国27年(1938年)3 月日军侵入南通后,战争频繁,经济衰退,贸易萧条,文教事业受到破坏。1949年2月,南通县解放后,原县域及港闸等地划出另置南通市,南通县政府移驻金沙镇。1993年2月,撤县改设通州市(县级)。建市以来,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均位居苏北各县(市)前列,综合实力居全国县(市)百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