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是连云港市的南大门,濒临黄海,四市交界,东与盐城的响水相连,南与淮安的涟水接壤,西与宿迁的沭阳毗邻,县域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63平方公里,耕地89万亩,辖18个乡镇,245个村(居),72.7万人。老区的灌南——公元前90年建海西县,为境内建县之始,故有“海西故国”之称。灌南是革命老区,1928年就在新安镇建立了党支部,长期的革命斗争孕育了****、惠浴宇、周惠、孙存楼、孙海光、汤曙红、吴书等一大批革命老前辈。195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灌云县与涟水县部分乡镇成立灌南县,隶属淮阴地区。1996年9月,由原淮阴市划归连云港市。
绿色的灌南——境内肥水沃土、林木茂盛,农业资源特色明显,是全国有名的优质棉基地县,优质粳稻生产县,江苏省首批生态农林业试验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素有“桐杨木之乡、淮山药之乡、浅水藕之乡、蘑菇之乡、苗猪之乡”等美称。在工业上,初步形成了酿酒、木材、机械、棉纺等主导产业,汤沟酒、压铸机、天意消防器材等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灌南县区域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据《嘉庆重修一统志》载,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曾在海州之南百二十里,置海西侯国,为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封邑。征和三年(前90),李降匈奴废侯,遂改置海西县,属东海郡,后汉属广陵郡。
明洪武元年(1368),淮安府设莞渎场,监收盐税,今莞渎即盐课司驻地。洪武三年(1370),立张店镇,领州南7镇,惠泽巡检司驻于此。崇祯九年(1636)将张店镇之南的悦来集,正式命名为新安镇。乾隆五十八年(1793),巡检司迁新安镇,隶属海州直隶州。
辛亥革命后,在东海县南部置灌云县,今灌南县新安镇以北地区均属其辖地。1941年冬,中国共产党在此设立灌东办事处。灌南县组建后,属江苏省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淮阴专署和准阴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隶淮阴市。1996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属连云港市。
新安镇西来庵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是历史上灌南新安镇附近的九庵十八庙之一,其庙宇毁于文革期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责成县相关部门恢复重建西来庵,以满足信教群众烧香拜佛的需要,西来庵老师太和徒弟圣慈暂住印场大队社场。27年来,庵内师徒数人,一边休身养性,普渡众生;一边不断依靠化缘、社会各界赞助拆建,新建庙舍15次,房屋100多间次。现有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寮房及斋堂等房屋24间,总造价约150多万元,现占地面积2.6亩。庵内常住僧尼2人。
大雄宝殿因年久失修,形成危房。县委、县政府对此予以高度关注,在县政府徐县长协调下。去年底,决定拆除翻建,总造价约50多万元。庵内出家人一边四处化缘、借贷;一边争取社会赞助,筹集资金30万元,历经艰辛,终于动工兴建。此项目分管副县长徐清安同志出面协调城建、土地、新安镇免去相关规费。在广大信众的支持下,近200平方米的大雄宝殿于今年4月21日终于竣工投入使用。现在庵内山门里供奉着四大天王,三圣殿里有西方三圣,新建的大雄宝殿里迎请了释迦牟尼等23尊全堂佛塑像。徐县长解决2万余元为大殿门前院内铺设了大理石。庵门前的一条水泥路,经县委王建平副书记的协调,宗教局城管局共同努力免费为其铺设,解决了二十几年西来庵行路难的问题。
西来庵位于县城中心,晨钟暮鼓声振八方,经声佛号缭绕苍穹。寺庙的存在,引来香客万众,必将为经济腾飞聚人气、积财气;必将为灌南旅游业的发展增添小花一朵。
建于宋朝嘉祐三年的“引羊禅寺”,座落在我县城北,现新东北路与北环路前调渡河交汇处南侧。当年庙于巍峨,殿阁雄伟,气势非凡,寺庙内楼台殿阁四十多间。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引羊寺一年一度的庙会,赶庙会信众人山人海,香火旺盛,影响甚广。相传昔日奇潮泛滥,有弥勒佛骑石羊,引水入河。给周边群众带来了福音。寺庙因寺门两边躺着长年酣睡的两只大石羊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