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网讯: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南京),改名应天府。1357年采用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下令修筑应天府城,并于1368年在此建都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明代南京都城始建于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完工于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十二月,历时二十年零四个月,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时期。明朝建造的南京都城,包括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圈城墙。现存的南京城墙,即是明代的第三圈城墙——京城,它东傍钟山,南凭秦淮,西据石头(即清凉山、石头城),北控后湖(即玄武湖),不仅包容了孙吴的石头城、六朝建康都城、南唐金陵府城,而且将南唐都城之外北面的狮子山、鸡笼山、覆舟山、富贵山、马鞍山等诸山,统统圈入城内,形成了三大功能区,即城东部新建的皇城区、城中部和南部原来的居民区及商业区以及城西北部扩展的军事区。南京城墙长达33.676公里,高度一般在14—21米之间,最高处达25米;顶部宽度7—12米,城基宽度10—18米不等。沿城有垛口(雉堞)13 616个,高棚(堡垒)200座,均为御敌之用。明初建城时,共开城门十三座, 即正阳门(今光华门,原有门券一道,月城一座)、通济门(原有四券四道)、聚宝门(今中华门,有门券四道)、三山门(今水西门,原有门券四道,右边水关一座)、石城门(今汉西门,有门券二道)、清江门(今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今兴中门,城下原有水洞二座)、钟阜门、盆川门、神策门(今和平门,有门券二道)、太平门、朝阳门(今中山门,城下原有水关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