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网讯:贾书鳌(1891-1973)字占魁,是滨海县淤尖乡(现属滨海港镇)的民间艺人,吹箫有绝技。其艺与众不同,可用任一鼻孔奏箫,口唱相配,浑然一体,动人心弦,听过他演奏的人无不钦佩,叹为观止。贾书鳌42岁那年,跟随一艘卖盐的木船初下江南。有一天趁着月色,在一个轮船码头上拿起箫子略施小技,自动来欣赏的人围****墙,一个个都觉得新奇。当时正巧有个带着箫、笛子云游卖艺的人在场,被惊呆了,愧之不如,坚决要求拜他为师,消息很快传扬出去,贾书鳌便出了名。无锡有个剧院得到信息,特地请他去传艺,贾应邀而往,毫不保守,尽兴而返。贾书鳌随船回到苏北,停泊在盐城。在一个月白风清的晚上,他同一帮爱好琵琶、二胡、三弦、月琴和木鱼的乐友,在登瀛桥旁边缓行边合奏《春江花月夜》、《关山月》、《阳关三叠》等古乐曲,吸引了许多人来观听,开头几十人,后来达数百人之多。曲终停步,听众如痴如迷地呆围着,都把这次乐器合奏当做平生奇遇。对贾书鳌的吹箫绝招,不少人早就感到奇怪费解。打听一下贾氏先人,没有酷好管弦的;问其晚辈,也不曾听说过,你说怪不怪?平地上突然冒出个奇峰,独鸣惊人,风流佳话,真是不可思议,很难用什么“家庭气氛的熏陶”理论来解释,让人困惑不解。有人带着上述疑团,多次访问贾书鳌的子孙,终于弄了个水落石出。贾公的长孙贾期如介绍说,他的祖父精于箫艺,不是偶然的,除了对吹箫有特殊兴趣外,又有钻心苦学、坚忍不拔的意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确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原来,贾公爱吹箫,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是从爱慕箫音的清雅迷人开始的。有一天,他买来一竿九节竹箫,试着吹,呼呼吹气人箫眼,就是吹不出乐音来,这是因为洞箫并不是人人都能吹奏的。俗说:“箫子两头空,吹响有半功。”从此以后,贾书鳌苦练不停,终于大有收获。不知怎的,某天夜里,他忽然异想天开,要打破常规,改革一下传统的吹箫办法,来个鼻吹配口唱,合二为一。别人都表示怀疑,但他自己则毫不动摇,坚信一定能成功,其练习程序是这样的:先练“水功”,用软纸塞住一个鼻孔,另一个鼻孔吹碗里的清水,累了,就换个鼻孔再吹,轮流休息。开始时,只见碗中的水在打漩涡;一年以后,就能在水中吹出圆孔,一直通到碗底,他高兴极了。接着练独鼻吹箫,又经过几个月工夫,成功了,他更加高兴。接下来就练边吹边唱,这可难极了,口鼻同时出气,先得像连续吹琐呐一样,闯过“换气”一关。经过三四年苦苦练习,他终于如愿以偿,默契无罅,大喜过望!为了巩固和扩大成果,从此以后,贾书鳌每天清晨和晚上都坚持练习,吹唱得越来越动听,最后达到了神妙的地步。他乐于为乡邻庄亲献艺,本人也自得其乐,虽然众人赞不绝口,但自己从不满足现状,努力追求更新的境界,力争精益求精。解放后,盐城文化馆闻滨海有此异人,专门派两个懂音律的乐师登门拜访,请贾公赴盐城传经送宝。然而,当时贾先生已年过古稀,不便外出,未能成行,只是口授数首工曲乐谱,让客人记下带走。客人与之相见恨晚,怅然而回。至于录音,更不谈了。人们十分惋惜贾书鳌虽然多次逢到识珠慧眼,但终于未能像无锡的民间艺人阿炳那样,在新中国诞生之初就有幸实传其自创名曲《二泉映月》,致使他的无价瑰宝—独鼻箫音失传于世。说到箫笙管笛这些乐器的演奏,一般都是易会而难精,而吹箫冒尖,可说是难上加难,何况贾公别出心裁,又吹又唱,一身二任,配合得珠联璧合呢!传说中的箫史与玉夫妇是吹箫能手,但他们也不敢提出用鼻孔吹箫的奇想,更不要谈又吹又唱了。那么如此说来,贾书鳌之举,是人们古今第一次见到的奇事了!贾书鳌病逝于1973年,享年八十有二。贾公被安葬在他的故里巨东村,旧名叫贾夹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