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林镇始建于雍正九年(1731年),距今已有270多年历史。益林镇之名,可追溯自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因避流寇之乱,江南苏州等地百姓陆续来今益林一带开垦务农,史称洪武赶散。当时有陶益林自苏州流迁于本地当时为山阳县),地以人名,称望族焉。 益林镇位于阜宁县西南边缘,西邻淮安,东南接近盐城,值射阳河大支流之末,交通极为方便。陶姓族人,占半数以上,乃有“益林的桃子吃不得”之谚。抗战期间,畸形繁荣,户口有三千余户,人丁二万以上,较战前增加二倍。陶世兴四大油坊,当时能自力发电,蔚为罕事,其所产豆油豆饼,远销至南通、东台。本镇当地,邮局、电报局,设置齐全,中国农民银行设有办事处,办理存放款、抵押汇兑业务。工商所以繁荣,因素甚多,历述如后:
一、地理环境适中:自本镇向北,均为旱路,有大车路直通涟水、泗阳、宿迁,各该地南来货物,到此即需乘船南下;本镇向南,皆为水路,可通航数百担之木船,抗战前更有属于大达、大生、大源、江泰四公司之小火轮益泰班通泰州,益邵班通扬州之邵伯,均以益林为起讫站。
二、上下行制度优良:南来商贾,尽投住下行,出售运来之五洋杂货布匹;北来之商客,尽投宿上行,出售运来之杂粮猪只。上下行老板,各为本身客户,竞争剧烈,公平交易,互购有无,亦即进口、出口各自尽力为主顾打算,壁垒分明,绝无诈欺行为,仅收取合理佣金和食宿费用,使南北客极端信任,皆大欢喜。
三、货物集散容易:商场有谚云,出处不如聚处,言货物集散之实际情况,益林镇北来之货物,有大豆、花生、高粱、毛猪、高粱酒、花生油,尤以毛猪为伙,到镇以后,或直接以活猪转运出口,或宰杀以后,以猪体加盐,称为帮猪出口。益林帮猪,最远可销至无锡、上海。宰杀成帮猪之内脏,称为大五件子,无法出口,倾销当地镇乡,最多销至盐城、兴化县属,其价至贱,奈当时无制罐、冷藏等法,殊为可惜。南来货物,有五洋(洋油、洋烟、洋糖、洋皂、洋火)、杂货、南北干果、海鲜、各种布匹,北来客争相转运,远至涟水、泗阳、宿迁等地。就地加工者,除帮猪外,其余如黄豆榨油,高粱酿酒,故本镇有大小油坊十余家,槽枋七、八家,战前并有洋油站两家。
四、人民勤奋努力:从事工商业,除子承父业外,通行学徒制。男孩读几年私塾,即进入一家商店或商行学生意。当学徒时,生活规律严格,并可由老板或帐房体罚;三年满师后,继续服务,能力优越者自立门户。少年时之严格训练,常终身受用无穷;待人接物处世,常至声誉卓著,以之从事工商业,多能发达。 五、尽量安靖地方:自北伐、抗战、劫匪,以及地方土匪,均曾影响市面繁荣,赖当地行店,自行组织,各行各业,均有同业公会,总其成者为益林镇商会,无论兵匪,均贿以财物金钱,由大众分摊,尽力维持地方安靖,工商繁荣。
综合言之,益林镇实为本县西南乡优良之水旱码头,邻近镇市,如东沟、凤谷村,曾多次以各种手段争取客商,然均劳而无功。
益林镇隶属于江苏省 盐城市 阜宁县,位于苏中平原,地处北纬34°线,气候宜人,域内地面平坦,物富民丰。先后荣获“历史文化名镇”、“江苏百家名镇”、“江苏省文益林镇区域地图明镇”、“全国小城镇改革试点镇”、“中国手工玻璃工艺品之都”等称号。自明代以来,益林一直是苏北盐阜地区的战略要地和商业重镇,享有“苏北小上海”之称。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张爱萍、洪学智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战斗过。1948年的益林战役载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2003年GDP8.5亿元,综合财政收入6000万元。全镇地势平坦,河流纵横,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水资源充沛。为“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江苏省百家名镇”、“盐城市工业经济十强乡镇”。
益林镇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镇工作先进镇的光荣称号。江苏省副省长(原盐城市市委书记)张九汉来益林调研时强调“益林要按小城市去建设”,并在市委扩大会上作了进一步强调,镇第十四次党代会中进一步明确了益林镇的城市性质为:把益林建设成为江苏一流独具特色生态型的新兴工业商贸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