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SNS发展及赢利模式分析
SNS最基本的功能是一个为网民提供一个优秀的社交工具。去帮助用户维护,加深以及建立更好的关系的社交工具。这也是现在所有的SNS网站正在做事。因为现在的SNS网站还只一个初级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目前来说,开心网是最优秀的,他用户体验最好的。校内网感觉很杂,玩过开心网后这感觉更加强烈,并不是开心网发明了什么特别的东西,开心网有的东西像抢车位,朋友买卖,姓名缘分测试等校内样样都有。
过完这一阶段SNS网站将会在继承第一阶段的成果(以社交工具为基础),朝着整合的方向发展:整合互联网其它功能以更好的为用户服务。这期间将还会对包括网站赢利模式的一些探索,因为网站要生存,就要有赢利,但是不能以牺牲用体验为代价来换取赢利,这样做不能长久。校内网不管是从抢占先机还是从规模来说都可以称得上SNS的老大,便为什么被开心抢占了上风。原因就在这里,所以这样的广告一点都不值得,还很有很多更好的方式来赢利。
广告是很好的赢利模式,关键是要看你如何去组织,如何去广而告之,放在哪,怎么创造好的项目别人才会到你这里来投广告。(现在的广告赢利模式很简单的几种: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广播式广告,以搜索引擎类关键词等为代表的相关性广告,这两种本质是一样,都是广告,只是后者与用户的更加相关,从这个角度来说,Google就是是一个大的广告公司)。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些有创意的广告赢利模式:像电影或电视里,如果某件物品,要出现在镜头,那这里就是一个广告位。如:里面某人的手机是NOKIA的,开的车是长丰猎豹,用的电脑是联想的,像游戏中的人物,必须要喝点七喜才能缓解疲劳等等,这些是完全不会让受众反感,反而他们还乐于接受。我们可以专门为这广告,这种模式开发用户需要的产品。
SNS广告赢利模式应该是在用户主动参与的娱乐互动式或者互动游戏中去传播品牌,而不是被动的让用户接受。卖产品和卖服务来赢利。产品可以虚实两种。做虚的产品那就可以学习腾讯,他们的模式也完全可以拿过来,IPart.cn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卖服务赚钱。也可以学习腾讯,某些服务包月,包会员,包月黄、红、绿钻等,哈哈,他的项目多吧。或者提供一些收费的特殊的个性化服务,以满足用户的特殊需求。如果想在这里可以创新的话,就是收费不要太高,或者明白地说,收费要低!让每个人都觉得很便宜。你可以把项目设置得多些。SNS用户注册量肯定是庞大,所以不要担心赚不到钱。
国内旅行网赢利模式分析
旅行网站赢利5大模式:
1、旅行社加盟
2、旅游线路拓展
3、旅游媒体策划
4、酒店预订
5、机票代订
旅行社加盟模式:
主要以搭建完备的会员系统和社区平台为基础。以强有力的宣传手段吸引旅游行业内旅行社、旅游经理人加盟!通过会员收费、升级服务中收取费用所达到赢利目的!该类旅行社网站往往前期作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运作过程难以把握,所以该类旅行网除了有优秀的技术团队和运作团队外还需要有强大的才力支持!
旅游线路拓展模式:
该类旅行网一般具备完备的硬件设施!能够线路安排和自由组团能力!通过线路发布和旅行社组团旅行等服务赢利,该类赢利模式下网站只是一种宣传途径!除了网站宣传外传统的营销模式(发卡片、发宣传单、做旅游媒体广告等)也必不可少!这类旅行网往往对企业的硬件设施(导游团队、出团工具等)要求比较高!
旅游媒体策划:
该类旅行网一般具备强有力的宣传手段!能够为旅行社和景区作全程的宣传工作,能够迅速提高旅行社或景区的知名度!能迅速为旅行社树立品牌形象等!通过媒体合作获取丰厚的赢利回报是该类旅行网的生存基础!
酒店预订模式:
酒店预订作为旅游、出差必不可少的消费环节!慢慢地酒店预订也成为旅行网的服务之一!旅行网在酒店预订过程中赚取酒店基础价格与消费者预定价格的差额!该类旅行网花费成本比较低!只要酒店能提供最优惠价格旅行网的赢利空间越大!只要推广恰当回报大效益高!该类赢利模式是当前广大旅行网的主要赢利模式!
机票预订模式:
随着机票业务的发展!当前旅行网机票预订主要采用接口模式!只要民航局或者民航公司提供一个查询接口就可以实时地查询到任何一个航班的票务情况!可以方便快捷地预订到航班的机票!该类赢利模式投入比较小操作方便!通过票价差的收取旅行网可以轻松实现赢利!
结束语:
无论是走旅行社加盟、旅游线路拓展、旅游媒体策划、酒店预订还是机票代订赢利模式,都离不开精心策划和精心推广!精心的策划和完美的推广是旅行网走向成功之路唯一途径和方法!
社交网站sns赢利模式分析
在线社交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彼此之间的“友谊”发生了变化,它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沟通渠道,很多企业也从中看到了商机。但是即使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站点Facebook也未能证明自己作为一个成功的广告平台的价值。其实,已经有大批创业企业、IT巨头以及高等学府在进行相关研究,以破解如何利用社交网络中的这些独特的“友谊”来赚钱,并挖掘其中蕴含的其他价值。
社交网络价值巨大
首先来看一个问题:如果你在微型博客网站Twitter上有347名关注者,那么当你昨晚点击了一个在线广告后,他们中有多少人会点击相同的广告?广告主迫切的想要知道答案。又或者,你和一名同事在周六晚间有过电子邮件来往。那么主管们是否可以就此假设,你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工作关系?IBM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正在对此进行研究。
友谊已经与以往大不相同。如今,我们拥有众多的工具(从电子邮件到社交网络)与几十年前的好友保持联系,而以前,这些人恐怕只能存在于我们遥远的记忆之中。事实上,每一次握手,每一次名片交换,都有可能会使得我们在数分钟内收到一份邀请,从而在社交网络LinkedIn或Facebook上建立一份“友谊”。而且,除非我们经营这种关系,否则它们只会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的淡化。
那么这些关系对于我们和处在我们人际网络之中的人们又会有何影响呢?一些拥有大量新型数据和强大运算能力的企业正在试图探索这些问题。这些企业发现,数字化的友谊对于身为消费者和员工的我们而言有着重大的意义,他们正在破解那些具备盈利前景的数据。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计算这些关系的价值已经成为了一项独特的挑战。
营销人员带头展开研究。他们发现,如果我们的朋友购买了某个商品,那么我们购买该产品的几率将高于平均水平。这个见解很简单,但是在如今这个传媒混乱的年代中,人们却可以利用这一发现来发布定位信息。
第二个研究领域则是在企业内部。惠普和IBM等企业正在研究员工的关系,以期借此加快知识的传播和创意产生的速度。IBM的一组研究人员在对公司的匿名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有些员工会通过电子邮件与领导保持较为密切关系,而这些员工的平均月薪会比其他人高出588美元。这只是初步研究,但是其目的是提取成功的交流形式以便在公司内部复制这种有价值的形式。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人脉的商业价值与个人机遇息息相关。这也是第三个研究领域。除了友谊之外,对于企业家和找工作的人而言,网上的好友还代表着一种强大的资源。这种联系方式拓展了社交的范围,使得我们与更多的人接触,并获得更多的想法、答案、商业思维甚至法律建议。那些掌握着这类联系的人将会获得巨大的优势,即人脉和群体智慧。
眼球经济日益凸显
一个全新的、巨大的人际关系实验室正在逐渐形成。数百万人都在参与其中,有人在玩游戏,有人在工作,有人在过滤信息,有人则在网上交友,这些都会产生海量数据。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家邓肯-瓦兹(DuncanJ、Watts)目前正在领导雅虎的一个研究小组,他对这种改变感到惊讶。他说:“当我12年前开始进行人际网络研究时,我们几乎没有数据。”现在,他和他的团队可以借助2、95亿电子邮件用户和2亿Facebook用户研究人们的人际网络行为。瓦茨认为,这些海量数据对于社会学家的意义就好比伽利略远镜对于物理学家一样。他说:“这使得我们对于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但是,管理成百上千的关系确实一个棘手的问题。几个月前,纽约的一位风险投资家弗莱德-威尔森(FredWilson)决定压缩自己现有的360名Facebook好友,并将其缩小为一个更加亲密的圈子。他只保留了56人,让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活动。至于其他人,他说:“我把他们都踹了。”
其他人则会从数量不菲的关注者中看到价值。今年早些时候,搜索引擎Mahalo的创始人詹森-卡拉坎尼斯(JasonCalacanis)为Twitter支付了25万美元,让Twitter将自己的账号放到推荐名单上。他表示,这是“半开玩笑”的举动,但是他相信,这一投资会得到回报的。
卡拉坎尼斯估计,这一推荐功能将在未来两年内为其带来500至1500万的关注者,而他则有可能将这些人引导至自己公司的网站上。他在电子邮件中写道:“如果每个月都有约10%的关注者点击Mahalo的链接,那么我们一年的访问量就约为100万,换句话说,每个关注者的成本是5美分。”他认为,很多企业都可以通过这种“关注”获益。捷蓝(JetBlue)等航空公司就可以为前1000名做出响应的用户提供折扣。而且,“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尽管卡拉坎尼斯试图创建群体,但广告主却似乎对个体更加感兴趣。很多人相信,破解“友谊”将成为获取用户关注的重要因素。从历史上看,这并不非常困难。那时,信息供给不足,相比之下,时间又过于廉价。不久前,为了获知哪个球队获胜或者明天的天气情况,还会有数百万人等着新闻广播。这对于广告主而言非常理想:他们俘获了听众。
如今,我们拥有着海量信息。我们几乎可以点播自己想要的任何新闻、音乐和娱乐节目。事实上,现在的信息多到了我们需要专门对它进行过滤,以便封锁那些乏味或毫不相关的内容,从而找到我们真正需要的信息。而这也创造了所谓的“眼球经济(AttentionEconomy)”。惠普信息动态实验室主任波那多-休伯曼(BernardoA、Huberman)说:“大多数信息已经毫无价值。唯一的稀缺资源就是‘眼球’。”那么,我们又当如何才能搞清楚人们的“眼球”究竟瞄向哪里呢?
借“友谊”吸引“眼球”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好友那里获取线索,他们都是可以信赖的资源。至少,好友比任何算法都更加了解我们。略微有些令人惊奇的是,那些急切希望指挥我们“眼球”的企业正在研究,我们究竟会听取哪些好友的建议。对于Facebook、谷歌和雅虎而言,“在线友谊(onlinefriendship)”是一个关注的热点。它们都争相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流学府聘用知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微观经济学家。微软也刚刚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译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均位于此地)创建了一个专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心。
从统计学上讲,好友之间通常都有相似的行为。几年前,雅虎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有人点击了一个在线广告的链接,那么当收到相同的广告时,此人的即时通信(IM)软件好友列表中的人点击该广告的可能性就是平均值的3到4倍。这的确讲得通。好友之间有着相似的兴趣。
但是,这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哪一类的好友彼此之间会有着最有意义的相关性?人们总是对一小撮亲密人士吐露心声,而这些人通常只有两、三个。如果要寻求一些特定的建议,例如汽车和烹饪,他们则会有着更为广阔的圈子。而在对新的饭馆或是议员候选人征求建议时,人们的圈子还会进一步扩大,当然,这些建议的重要性要小得多,但是仍然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的交流形态进行研究(通常采用匿名方式),研究人员希望能够预测,我们信任哪些好友,又会就某些特定的领域对哪些人给予关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生达纳-博伊德(DanahBoyd)参与了微软的研究项目,她表示,数据非常难于破解。她说:“你给你母亲发电子邮件的频率或许低于给同事发邮件的频率,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对自己母亲的信任度更低。”
在加州帕洛阿尔托大学街的一个办公室里,来自麻省理工学院传媒实验室的一位32岁的博士生正在钻研数百万个点之间的数据关联。此人名叫卡梅隆-马洛(CameronA、Marlow),他在Facebook担任研究人员,他或许拥有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专注于友谊研究的实验室。他可以通过2亿名Facebook用户发表的帖子、分享的图片以及好友请求来研究社交媒体中的交流方式。
关注社交忽略广告
尽管非常受欢迎,但是Facebook仍然没有能够证明自己作为广告平台的价值。用户们似乎只专注于自己的好友,而很少把注意力放到广告上。广告的点击率很低,广告主为流量支付的费用也只有几美分而已。尽管Facebook今年有望实现3亿美元的收入,但是每个用户每月为Facebook带来的收入却少得可怜。
如果马洛和他的团队能够成功的找到Facebook用户之间相互影响的渠道,那么Facebook或许就可以提供更为有效且有利可图的广告和推广活动。
开始,马洛将每个用户的好友都分成了许多组。马洛提炼出了一个图表,以此来展示他的一位同事亚历克斯-史密斯(AlexSmith)的社交网络。该图表展示了许多组不同的“点”,以及这些点彼此之间的联系。其中最大且最为繁忙的一组代表Facebook的同事。其他的则是高中的朋友、家人、亲戚、铁杆哥们儿等。理解这些类型的关系可以提供有价值的环境。
马洛的团队最近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了解我们与在线好友的亲密程度。他们查看了人们对好友的新闻和图片的点击频率,交流频率以及是否为双向交流。通过这一研究,他们发现,平均来看,如果一名用户拥有500名Facebook好友,那么他所关注的人通常只有40个,而进行交流的则只有20个,有密切接触的人更是少得可怜,只有10个。那些人际网络较小的用户的这些数据还会更少。那么广告主能够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呢?大多数的网上好友都不会获得人们太多的关注,也就是说,无法吸引太多“眼球”。如果将广告着眼于用户彼此之间的交流,广告主将获得更好的效果。
当然,这并非严谨的科学。但这并不妨碍大批初创企业将“友谊分析”与广告和媒体战略联系起来。位于纽约的33Across公司已经与社交网络、IM提供商以及Widget在线应用开发商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合作伙伴都为自己的用户打上一个“标记”,方法是添加一段名为cookies的追踪代码。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惠勒(EricWheeler)说,这就使得33Across可以将数千万个用户的“友谊”拼接起来。虽然用户都被做了匿名处理,但是33Across仍然可以知道,究竟哪些用户之间存在联系,这种联系的强度以及他们所在圈子的人数。借助与大批优秀企业的合作,33Across已经成功定位到了数千名有过网上购物经历的用户,并通过相应的社交网络将同样的产品广告输送给这些用户数百万的好友。
解读“友谊数据”
在这样一个大多数广告都无人问津的行业中,即便是一点点提升也会产生很大的不同。Rapleaf是一家位于旧金山的广告公司,该公司为那些希望将银行产品推销给现有客户的信用卡企业制订了基于好友的广告策略。根据好友的反馈来推出个性化的广告,使得平均点击率从0、9%跃升至2、7%。尽管仍然有高达97、3%的人对广告无动于衷,但是这已经是一个不菲的业绩了,它将点击率整整放大了3倍。
Rapleaf通过博客、论坛和社交网络来收集数据。该公司表示,他们目前正在追踪4、8亿人的网络行为。他们通过“友谊数据(friendshipdata)”来帮助客户调整推广策略。该公司的研究显示,如果某人的好友都拥有较高的信用等级,那么借钱给他就会比较保险。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奥伦-霍夫曼(AurenHoffman)说,这或许意味着,如果一个买房者的信用评分为550分的中等水平,而他的大多数好友的评分都是600分,那么我们就可以将他的信用等级当做600分来看待。
这种方法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非常有用。尽管没有人可以仅仅根据借款者的好友信息就为其大开绿灯,但是“友谊数据”却能够帮助这些金融机构指派员工来检查自己的数学模型是否遗漏了什么信息。霍夫曼说:“为了吸引客户,他们在营销中花了100多美元,如果他们拒绝了你,那么他们就失去了这100美元。”
“友谊数据”不仅在市场中拥有很好的前景,在企业中同样如此。研究人员可以追踪隐藏的人际网络,以确定哪些人传递了有价值的信息,哪些人封锁了这些信息。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员工是如何放过这些有价值的信息的。通过信息,管理人员就可以重用那些效率高的员工并招聘更少的不合群的人。
为了在公司内部创建交流机制,IBM研发部门将有着类似兴趣和技能的员工组建成了一个网络,并让他们成为朋友。IBM内部的一个名为“蜂箱(Beehive)”的社交网络就成为他们最为主要的一个实验室,在这里,有多达6万名员工在探讨专利、批评软件代码甚至张贴宠物照片。
研究人员沃纳-盖耶(WernerGeyer)及其团队试图从“蜂箱”中找到关联。通过一个多达3000名员工的参照组,盖耶的团队分析了员工们所使用的词汇、他们之间共同的朋友、他们留过言的博客以及许多其他的变量。然后,他们推荐了可能的朋友。最为成功的一组员工平均接纳了3、68名新朋友进入他们的人际网络,这比参照组的3倍还多。每个新加入的朋友都会将一位IBM员工介绍给另外一个人际网络。盖耶说:“这些都将成为有价值的联系。”
对于很多人而言,问题不在于如何解读“友谊数据”,而在于如何管理这些网络并适应它们。雷德-霍夫曼(ReidHoffman)所创建的社交网络LinkedIn正是通过拓展关系网络建立起来的。他的想法是,尽管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会更换七、八次工作,但是我们仍然在持续的创建能够维系的人际网络。
霍夫曼拿自己做了个实验,用于测试偶然认识的好友的价值。霍夫曼说,他在LinkedIn上有1864个好友。尽管他本人与其中的绝大多数都见过面,但是他承认,想要记起其中的某些人仍然需要一点时间。他说:“我把他们看作是泛泛之交。”但是他们也拥有一定的价值。研究显示,在我们亲密友谊之外的那些关系更有可能为我们带来新的机会。这些人的社交网络与我们之间重叠性较小,而且能够将我们拓展到不同的领域中。
霍夫曼将友谊看作是一个市场,在这里我们所交易的是兴趣。他说,只需要30秒,而且无需自我介绍,他就可以为某人创造一个机会。从时间上来看,这只是一笔很小的投资,但是却有可能获得很大的回报。双方都会从中获益,并感谢霍夫曼,这也就提高了霍夫曼的声望。但是这其中同样蕴含着风险。如果霍夫曼看错了一个与自己联系不太紧密的人,那么他所推荐的这个人有可能会是个游手好闲的人,甚至更加糟糕。在这种情况下,霍夫曼的声望就会受到影响。
所有网络化的人性都夹杂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在这里,人们交易信息,创造联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或许不会以这种商业和功利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这些关系。但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个人,在线友谊的价值都在不断增长之中
SNS网站赢利模式分析
【论文关键词】SNS网站赢利模式商业价值
【论文摘要】SNS网站的出现掀起互联网世界又一波收购狂潮。本文从SNS网站的用户粘性出发,分析了SNS网站的商业价值及其赢利模式。
2005年7月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并购全球最大的社区网站Myspace,一度掀起了互联网世界SNS网站收购狂潮。但与其强烈的市场反应相比,SNS网站缺乏赢利模式,赢利并不乐观。如何实现赢利,找到SNS网站的商业价值,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SNS评述
SNS全称是SocialNetworkService,即社交网络服务,它是一种为用户提供信息展示、交流与共享的平台,并注重用户关系管理的服务形式。该服务使互联网应用模式从传统的“人机对话”转变为“人与人对话”。
SNS的产生和发展与六度分隔理论(SixDegreeofSeparation)和150法则(RuleOf150)密切相关。从功能上看,SNS能够以朋友的朋友为基础,不断扩张自己的人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得该人脉的帮助。从技术角度来看,SNS是一个采用P2P技术构建的基于个人的网络基础服务。它通过分布式软件编程将分散在个人设备上的CPU、硬盘和带宽进行统筹安排,并赋予这些相对服务器来说很渺小的设备强大的能力,包括计算速度、通信速度和存储空间。从社交行为看,SNS服务将人们的线下关系链搬移到网上,再与其他人的关系链交互而形成更大的关系链。用户主要是跟熟人互动,如果遇到可以深聊的陌生人就能扩大人际圈子,此后通过对彼此的关注维系人际关系。
二、中国SNS网站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上百家SNS网站。定位为垂直SNS网站的51.com,用户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几乎每两个中国网民中就有一个是其用户。而亿友网则主要面向城市中年轻的、有交友需求的人群。在这个平台上,人们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者情感融洽的异性。
与这两者不同的是,天际网和若邻网则对准了更强调熟人关系的高端商务人士,为他们维护职场人际关系提供便利。其用户群虽然规模不大,但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使得这里存在更高的附加价值。
在大众与高端之间,还有一类SNS网站正在扩张,它们针对的是白领人群和即将成为白领的大学生们。校内网目前注册用户达到1800万,占据了校园SNS市场的75%。而Myspace在进入中国后,也把触角伸向了这一领域。校园SNS正在成为SNS网站的重要“战场”。
三、SNS网站商业价值
SNS网站的一大特点是有大量的用户交互,浏览量远高于传统门户网站。而且由于每个人都在关注好友,使得平均在线时间更长。
这类网站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口碑传播。在Myspace或facebook上面的一篇小文章,可能会透过博主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不断扩散开来。这种效果正是广告主极为渴求的,因为透过熟人口碑传播的成本最低而且效果最好。然而在过去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广告主没有任何平台可以操作,只能买广告曝光次数,让预算被门户网站的流量给消耗掉。
谢文认为“尽管SNS网站现在大多入不敷出,但精准广告肯定是它未来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相比之下,门户网站的用户精准率不到3%,Google的精准率为10%多些,而实名制SNS网站的精准率却超过30%。很显然,SNS网站更适合精准营销。”。SNS网站不仅在精准营销上遥遥领先,还能展现出更具特色的病毒式营销,而其商业价值也恰恰体现于此。
四、SNS网站赢利模式
互联网的赢利模式无外乎以下几种:网络广告、增值服务和电子商务。SNS网站并不缺乏用户粘性,它们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并且有自身的商业价值,任何SNS网站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有来自这三方面的收益,只会因为主力用户群不同而在比例上有所差别。
2006年全球交友网站广告收入达4、5亿美元,其中美国最高,为3、5亿美元;2007年美国网络社区投放广告费用达到9、2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全球交友网站广告收入将达到29亿美元。显然,广告将成为交友网站主要的赢利模式。商务SNS网站的情况更复杂一些,它们拥有高质量的用户资源,可以为广告商提供精准广告服务,还可以推广一些新的产品,如天际网正在试行的针对商务人才的猎头服务。
与商务派风格不同,奉行简单实用逻辑的51.com则将目光放在了更为本土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其赢利模式就是个人增值服务加上广告,在广告之外还有类似于QQ的虚拟物品的买卖;其“同城推荐”的功能也极有可能实现百度的竞价搜索模式。
同时,SNS网站拥有的真实关系网络将成为很好的商务平台,与电子商务结合必将成为SNS网站赢利的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1]程绍珊、席加省:精准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黄绍麟:SNS营利模式初探[J]、互联网周刊,2008(7)、
[3]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郝志康:社区营销成败的营销策略探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4)、
[5]丁喆:互联网盈利模式[J]、科技智囊,2006(11)、
SNS网站的赢利模式分析
互联网的竞争比以前更加的激烈,无论任何领域,都是从一家成功,到数家模仿,再到蜂拥而上。同质化,是上帝对互联网企业永远有效的诅咒。
web2、0的概念被炒的沸沸扬扬,各种创新,一经发布运营,立即有人抄袭。就说SNS,中国国内有几家不是抄袭Facebook和Myspace?但是一片喧哗之后,投资人,开始冷眼旁观这些SNS网站。这么多的SNS网站,靠什么挣钱呢?如何长久的粘住用户呢?
谈到经营模式,我觉得腾讯是极有先知先觉的,腾讯是开拓者也是成功者。黄钻、蓝钻、游戏道具、虚拟形象等等,给用户增加娱乐体验的同时,打开了一扇通往财富宝库的大门。
国内的SNS网站,我就尝试了两个:51和校内。这两个站点都在学习腾讯的经营模式,靠道具赚钱。换一个角度想,除了道具,就没有别的盈利渠道了吗?
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广告了,传统的做法是在页面的空白空间粘贴广告内容,SNS的出现,使得广告的精确投放得到更好的实现。SNS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更容易感知用户的兴趣所在,投其所好投放广告顺理成章。广告的形式还是可以深度挖掘的。记得08年的时候,就有专家提出一种广告形式,比如在“抢车位”游戏中,每辆车都加上车标,为汽车品牌做广告。这类广告形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嵌入式广告”。
“嵌入式广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校内网的“开心农场”最近就推出了“乐事薯片工厂”的活动:“农场”的“农民”可以种植特种土豆,来生产“乐事薯片”,可以获取游戏背景。而实际上,的确存在乐事薯片的。呵呵。相信这个广告的收入一定十分客观。
关于增强网站的用户黏附力的问题,一直是困扰SNS网站经营者的大问题。大家都是SNS,大家都有开放平台,为什么用户会长期驻留在你的站点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仍然要向腾讯学习。腾讯是怎么黏附到用户的?人家发家的时候,国内还没几个IM软件,腾讯用QQ满足了大众需求,于是赢得了大批的用户。而用户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用户就像滚雪球一样激增。而后,用户的整个人际关系都在腾讯的这张网里面,你说,用户还走的了吗?
所以,校内网一开始,先聚集的是校园关系,但是第一批用户毕业了,人际关系就扩展到整个社会,校内网就必须把人际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校内网的风格更像Facebook,但是比Facebook更中国化,所以可以被各个年龄段的人接受。但是51就没有那么好的命运了。51的用户群集中在90后和二三线城市的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人群,没有明显的校园关系模式,用户群很难蔓延到一线城市的中专以上学历的人群。因此,不仅人际关系是松散的,文化上亲近于低龄用户,而且用户群不具有扩散性。51的这张网只能网住一部分人,而且这些人的关系也是松散的,用户有一天觉得不好玩,就会离开,因此用户黏附力较差。
补充一下,网站的用户黏附力,不是靠某个业务或者某个游戏的,你有什么业务,别人都可以抄袭,即使你跟某游戏提供商签订了排他性协议,游戏仍然是可以模仿的。所以用户黏附力不是体现在某些业务应用上的。而是要看有没有网住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的用户,有没有把用户之间紧密的关系给描绘出来。SNS的核心在于第一个“S”,即social、
中国b2c行业发展史
我们先来看一看,中国这10年来,在不同时间段,最为领先的B
一、10年来的这四波
序号第一波
1997-1999年第二波
2000-2002年第三波
2003-2005年第四波
2006-2008年
1当当网(99)七彩谷京东(04)Vancl(07)
2卓越网(99)云网红孩子(04)Okaybuy(07)
3E国(99)18900篱笆网(03)麦包包(06)
4天天购物(99)NO5票务在线(03)Justyle(07)
55288鲜花(98)梦露网饭统网(03)世纪电器网(06)
68848(99)蔚蓝网(2000)家居易站(04)逛街网(06)
7搜易得PPG(05)Bono(07)
背景•互联网的兴起•2000年互联网泡沫•2003年非典•2008年经济危机
注一:括号里的数字为各家开始B2C的时间
注二:上述列举的,都是当时阶段最为活跃或领先的B2C;注三:以3年为界,是绝大部分做得好的B2C,至少经历了3年的“苦练期”
二、四波B2C的特点:
1、第一波:综合B
1、B
阿里巴巴:www.alibaba.com现在国内最好的B2B网站了,询盘挺多,关注度也高,由于供应商太多,往往没有排序的供应商收不到什么效果,阿里巴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群发的策略,往往效果背道而驰,由于通过阿里巴巴可以估算出产品的价格底线,所以往往成为中国供应商互相残杀的战场(群发询盘策略更加助长了这种趋势)。而回盘略更是低的出奇。阿里巴巴为了维持住人气,长期组织一些培训和讲座。但我私下认为,效果值得考虑。一个优秀的外贸业务员不是几次培训可以迅速成长的。(《赢在中国》十二进十一中红方亦采取这种策略。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宣传自己,其中噱头很多)
建议:做阿里巴巴一定要做竞价排名。小贸易商不建议做阿里巴巴。
环球资源网:www.globalsources.com历史最悠久的B2B网站,犯了老企业的通病,被阿里巴巴等平台迅速超越,在传统商务宣传和电子商务宣传目前公司还是举棋不定,由于大陆的一些平台迅速崛起,目前电子商务领域已进入混战,迫于形式,现在也在降价,可以说,也是被逼到悬崖边上。生死存亡在此一举。
总体来说,效果不错,服务较好的贸易商占有优势。
慧聪:www.hc360.com提供商业资讯,一直模仿阿里巴巴,曾经与环球资源联姻,但是由于双方企业文化等原因。最后,不欢而散。在电子商务一直想独辟蹊径。在这方面也因此交了不少学费。就我个人而言,由于才疏学浅,至今,并未发现它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文笔商贸网:www.ttnet、net是台湾最大的B2B网站,成立于1975年,主要服务对象是台商,后来随台商一起来到大陆。和环球资源属于同一时期和类型的平台。所以问题也基本和环球资源一样。由于来大陆时期很短。所以不为大陆厂商所熟知。比起后来崛起的平台。优势在于,每年参加将近100档海外展会,杂志也在海外有众多的阅读者。
由于大陆厂商的竞争者主要是台商,所以,在价格上占有优势。但是,在很多领域,由于台商在产品质量上还是暂时占有优势,所以,台商也一直和此网络合作扩展海外市场。
阿里巴巴竞争对手分析
阿里巴巴竞争对手分析,此文是电子商务新手一篇文章。
本人只略微修改,很多地方略显稚嫩,供读者闲时阅览。
作者:刘贺
环球资源
环球资源优势
1、推广渠道较多,有市场调查报告和自己举办的展会。
2、推广经验丰富,环球资源已经做了38年,是老牌推广平台,经验丰富。
3、有自己固定的买家群,厂商不像阿里巴巴那样杂乱无章,相对来说效果在阿里巴巴之上。
环球资源劣势
1、国内品牌知名度不及阿里巴巴。
2、供应商群体数量不及阿里巴巴。
3、宣传渠道广告推广不如阿里巴巴。
4、若三渠道同时推广,费用相对较高。
5、阿里巴巴定位于服务中小企业,环球资源定位于大企业(中小企业较多)。
6、除了《世界经理人》杂志外,其他杂志需要订购,降低了发行数量。随着电子商务兴起,付费杂志和光盘渐渐淡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