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官渡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楚湘街江畔。清《善化县志》说,朱张渡又曰灵官渡,误也。明崇祯《长沙府志》载:“灵官渡,善化西,古皆于此渡江,无风波险。”为何此处无风波险,《图书集成,职方典》解释说,惟此处江心有中洲,虽大风,无浪。大概有人便以为有灵官相佑,故命名为灵官渡了吧。“灵官”是古代楚国王权与神权合一而形成的官僚系统。楚王是“灵官”系统的最高领导核心,称为“灵官”。该书又说,“于此过渡至洲,横行百步,江心一带有浮桥,在岳麓书院登岸,里人最称便焉。”
清乾隆八年(1743),两任湖南巡抚阿里衮、蒋勇,为“力济巨川”,先后大修古渡口。正在湖南办案的御史胡定还慷慨解囊,捐出自己的俸禄以支持店家一善举。乾隆十年(1745)善化知县明英重建碑亭,并作《生建灵官古渡碑记》。碑记对两任湘抚整修灵官渡之义举大加吹捧,赞辞虽过,骈对颇工。记曰:士民感激于浩荡桃花。峰峰传弦诵之声,八百孤寒曰,中流自在;脉脉绘文章之状,三千锦绣今朝,济胜何多。
1896年,长沙早期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朱昌琳与汪诒书等在灵官渡合力创建湘裕练锑厂,开湖南练锑业先河。1908年梁焕奎又在附近创建华昌炬锑公司。灵官渡因之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矿产品转运码头,灵官渡价格一度成为锑矿行情的晴雨表。1920年,谭延闿第三次督湘时,辛亥革命志士刘昆涛自株洲迁葬于岳麓山,因执绋之便,灵柩从灵官渡下河直达西岸的牌楼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