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井位于长沙城南的回龙山下西侧,天心阁东南方约一公里处,自古以来为江南名泉之一。泉水从井底汩汩涌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四季不断。白沙古井始凿于何时,已无法考证出来。明以前的长沙地方史志俱已散佚,所剩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刊印的《长沙府志》即载:"白沙井,县(指善化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香甘美,通城官员汲之不绝,长沙第一泉".可见此时白沙井已大大地有名了。民谣称:"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清乾隆年间,进士旷敏本、优贡张九思曾作有《白沙井记》、《白沙泉记》,盛称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流而不盈,挹而不匮",甚至将之与天下名泉济南趵突泉、贵阳漏突泉和无锡惠山泉媲美,自明清以来,长沙人民世世代代饮用此水,前来取水者络驿不绝,即使西城区、北城区一带的居民也挑桶而来,"竟日幕而不一息。"更有不少穷苦人家汲水于此,担卖全城,赖以为生。清末以后,挑卖沙水者多居于井旁,白沙井一带生齿日繁,遂形成白沙街。白沙古井可说是长沙生命之泉。亦因如此,自清末以来,官绅恶霸多想方设法妄图垄断白沙井水。清光绪年间,善化知县曾在井后立碑,"出示晓喻",将白沙井划为官井、民进,并订立用水章程。民国初年,又有军阀在井旁立一"告示"碑,刻有"照得白沙井水,四井界限分明,卖水吃水各井,官井专供官军"等语。旧时,当地还有"挑水会",凡挑卖沙水者须先交银元数元入会,取得条据,方可取水。解放以后,白沙井回到人民手中,人们才真正自由地畅饮白沙水。1950年,市人民政府为保护古井,特拨款维修古井,建立石栏,铺砌地面,使白沙古井成为长沙解放后最早得到修复的名胜古迹。
开国领袖毛泽东在诗词中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沙水、长沙水指的都是白沙井之水。白沙泉水,水质纯清,泡茶色味殊绝,酿酒芳香醇厚,煎药、熬汤皆极佳,而且无论冬夏、泉眼不溢,泉井里经常保持同样多的水量,随舀随长,永不枯竭。至今许多居民仍不辞远劳,来这里取水以作饮用。
名酒白沙液,曾用此水酿制。关于利用白沙井所在山脉(古称锡山)的泉水酿酒,历朝很多人皆予以赞赏。晋代文学家谢惠连有"饮湘美之醇酵"之赋,唐代诗人杜甫也有"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之佳句。
清代黄本骥在《湖南方物志》中说:"长沙之酒,自古有名".白沙井最早只一眼泉,明末,水分为二,其后又增二眼,现为四眼。白沙井旁原有亭榭楼台,曾多次修葺,后毁于兵燹。解放后,白沙井经多次修整,井台铺花岗石,四周围以石栏,坡侧植以树木,南北井中央横嵌"白沙古井"石碑。
2000年,长沙市政府应市人大提出"保护白沙古井、建设古井公园"的议案要求,决定修建白沙古井公园,并且效仿古制,召民间捐建,消息一出,应者云集,捐款者有之,捐古树者有之,捐花卉者有之,更有三湘文人画士现场挥毫泼墨,义卖书画筹款。
公园大门是一四柱三洞的牌坊式建筑,中间两柱分别刻着"高天聚风月一园是造物之无尽藏好为寄兴怡神地"和"古井媲潇八景看游人之所共适都在廉泉让水间",横批为"白沙古井",进门后是一片由条石铺就的广场,数棵参天古树零星植于广场各处,时值深冬,树叶凋零,树身被粗大的麻绳紧紧缠住,以御风寒。广场北面建有一两层楼的苏州园林式的白沙茶艺馆,茶馆尚未开放,只有庭前桂树和″一园月色和茶煮,万古泉声带韵流″的门联为游人描绘着日后的井水烹茶、桂前品茶的灵韵。
公园的灵魂当属公园中央的白沙古井,井区背倚仿古而筑的小土山,环井而砌的麻石栏杆将山与井分隔开来。井区为大块条石砌成略低于地面的扇形小广场,四眼方井,水至穴底上涌,与井口持平,多余者沿石条缝隙流到小广场两侧的沟渠中排走。前来取水的人们络绎不绝,盛水的工具更是五花八门,可乐瓶、食用油壶、塑料酒壶,更有甚者提来了矿泉壶,水声哗然,人声鼎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