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耒阳年产茶约千担,用水运销往长沙、湖北。民国时期,耒阳茶叶品种有经茶、绿茶、黑茶,但以绿茶为主,主产于竹塔市(今竹市乡)、江头、龙塘铺、郁冲圩(今余庆功)、小水铺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茶叶种植日趋增多。50年代后期,开始集体种植,零星的茶叶树仍属农户私人所有,自产自用。1964年,东湖公社建立金盆茶场,次年建立仁义公社衡头茶场。1975年,县里部署区、社、队广种茶叶树,每一区种植茶叶树10亩,社社队队都开辟茶场。马水公社跃进茶场经营100亩。江头、集贤、芭蕉、大市、余庆、花石、龙塘等茶场经营茶叶山面积积2.25万亩。1978年产茶叶31.3万公斤。1978年以芭蕉、集贤、马水、仁义、公平、江头、东湾、东湖等20个乡、镇为重点,开始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经营茶园面积2.2万亩。1990年,全县有茶场57个,年产茶叶13.5万公斤。
茶叶是耒阳的传统产品,唐代中期,耒阳已普遍种植。当时,耒阳茶叶有两种,一种是绿茶,一种是竹山茶。绿茶,早采者称茶,晚采者称茗,以谷雨前采者为佳品,江头胡家园的茶被列为贡品御茶。竹山茶采自竹林山内,叶细嫩,煮食味色俱佳,且有消食、化痰、解酒食油腻、散热败毒的功能,多作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