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招商网讯:水大兴今日武当山下秀水汉江,正在水神玄武的注目下,在丹江口水库汇成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烟波浩淼、清冽甘甜。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即将一路北上,紫金城滋润紫禁城。穿越时空,风云际会,600年前南修武当,十堰的神山与皇权呼应,使明朝国泰民安,600年后南水北调,十堰的圣水又与首都共享,使北中国焦渴不再。
山大兴今日武当仙山紫霄宫、净乐宫、五龙宫、玉虚宫修缮、复建,更有正在整体抬升15米的遇真宫……今日武当仙山集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优秀旅游景区、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中国十大避暑名山、“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等众多荣光于一身,年游客逾300万,年旅游收入超15个亿,远胜明朝朝圣人流“踵磨石穿、声号山裂”的繁荣,正迈向“世界知名、国际一流”的生态文化旅游区行列。
城大兴今日武当山下的汽车城十堰,也如太极也如道,无中生有,因山而兴,因水而兴,因人而兴。名闻遐迩的东风商用车年产能80万辆 ,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啇用车之都,中国的底特律。是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十堰,正坐在盆景中、坐在车轮上,在东风太极燕图腾的牵引下,高歌猛进,奔向无极!
十堰本在区域中心城
翻开地图,我国陆地版图恰像一只放声高歌的雄鸡,而地处竹溪县的鸡心岭,正位于雄鸡版图心脏处。
连接中原城市群、西安都市圈、成渝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十堰又恰处在几何中心,处在彼此交叉点上。十堰同时是全省唯一与3个外省市接壤的省际城市,距武汉、郑州、西安、重庆均约500公里。
十堰不仅处于地理区域中心,同时也处于区域交通枢纽中心:209和316国道在此交汇;襄渝铁路、汉十高速从城中穿过,贯穿东西;汉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十房、谷竹、郧十、十白高速,郧十一级公路建设如火如荼;武当山机场建设加快推进,房康铁路列入国家规划。陆铁空水立体交通枢纽的出现,十堰正成为周边城市群产业转移与资本转移集聚地,成为连接华中、华北、西北、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控制点。
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属性和功能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标准除了快捷的交通外,还应包括良好的环境、方便的服务、鲜明的特色、深厚的潜力等。
十堰作为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集群优势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目前拥有500多家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是全国唯一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可生产100多种车型、1000多种总成、4000多种零部件,同时,中国(十堰)汽配城已经成为全国占地面积最大、入驻汽配经销商最多、实现销售收入最高的汽配交易市场,对周边省份辐射越来越强。
同时,十堰社会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市有大学5所、中等专业学校30所、拥有全国唯一以汽车命名的本科院校,全市万人拥有科技人才大大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十堰有各类卫生机构2000多个,三甲医院4所,其中,太和医院门诊量在4年前就突破百万人次,为全省市州医院之最,年住院量突破10万人次,手术量5万台次,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市州医院前列,成为湖北省知名医疗品牌。有三分之一的就诊患者来自安康、商洛、神农架等十堰市以外地区。
此外,十堰城市建设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山区城市建设路子,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殊荣。城市高起点规划、建设、管理,带动整个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居民素质不断提升。
建设区域中心城的内核
经济学家认为,新世纪,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区域间城市的竞争。
十堰近几届市委、市政府班子均认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能通过城市极化效应,进一步提高市场化、开放化程度,在更大空间更加有效地聚集和整合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区域内产业分工,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为此,十堰近几届市委、市政府班子不断孜孜以求。近年来,十堰攻难点、破难题,在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矛盾,交通不畅、发展空间不够、产业单一等瓶颈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就,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支撑。
数据显示,2011年,十堰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0多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358.7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全年接待游客1870万人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50元,存款余额突破千亿元,主要经济指标比2006年全部实现翻番。
数据同时显示,十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周边城市中,优势不断明显,在吸纳、辐射以及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上作用也日益凸显。
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就支持十堰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推进十堰跨越式发展在十堰召开现场办公会。省委、省政府明确表示,全力支持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省第十次党代会,则把支持十堰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明确写入党代会报告。
按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快十堰建设成为鄂豫陕渝区域中心城市,十堰既要抓好外延发展,更要注重内涵建设;既要争取外力支持,更要增强内生动力。未来几年,十堰要在城市规模扩大上狠下工夫,城区面积要由现在的80平方公里,人口80万,建成承载15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100万辆以上汽车产能区域性中心城市,要实施“一城两带”战略,加快“五城”建设步伐,建设国际商用车之都、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区域****通中心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区域中心城建设蓝图绘就
时下,十堰各项重点建设正如火如荼。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建设继2011年出现“井喷”之后,仍然保持“高速前进”状态。全年重点建设项目建设计划安排200个,总投资1430亿元,项目涵盖工业、旅游、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及社会民生等六大领域。
十堰市委书记周霁说,十堰将抢抓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东风公司扩能升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支持十堰发展等重大历史性机遇,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使全市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超过8%。
具体举措是:一是以“一主四大”为抓手,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把壮大汽车主导产业,培育旅游、水电、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四大特色产业作为调整结构的突破口,围绕建设国际商用车之都,全力服务、支持东风公司带动十堰汽车产业跨越发展。同时,鼓励支持地方骨干企业立足东风、面向世界,发展地方特色汽车及配套产业,引领国际商用车潮流。围绕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打好“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品牌,山水互动、文旅一体、城乡结合,把十堰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围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打好亲情牌、水源牌,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和特色现代农业,实现持续发展。围绕建设区域****通中心和现代服务中心,突破交通瓶颈,优化交通布局,促进三产转型升级。二是以“一城两带”为载体,努力优化城乡结构。按“一城两带”总体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十堰中心城区建设,科学实施山地整理,拓展发展空间,积极推进十堰市和郧县对接、十堰市和丹江口市融合。大力推进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促进人口、企业、产业、园区等生产要素向“两带”集聚,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步伐。三是以“县域经济”为重点,扶优做强地方经济。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县域经济争先进位作为战略性工程来抓。力争经过5年努力,全市县域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县域亿元企业过百家,县域经济在全省排名明显提升。
同时,十堰将不断创优发展环境,激发创业活力,致力解决发展环境与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全员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第一任务,按照“三围绕两瞄准”(围绕优势产业,围绕社会事业,围绕民生工程;瞄准世界五百强和国内五百强等优势企业,瞄准沿海产业转移机遇)和“三多一禁止”(多引进投资数额大、就业带动能力强、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多引进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生态环保水平高的项目;多引进业内影响大、管理理念先进、示范效应强的知名企业;坚决禁止污染项目进入十堰境内)的原则,创新招商方式,营造重商、亲商、爱商环境,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同时,推进全民创业致富,通过推进全民创业致富,激发群众创业热情,激活民间投资,壮大市场主体,带动劳动力转移致富。此外,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完善支持服务企业发展的机制,打造优质便捷的服务环境;高度重视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打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扎实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全面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打造平安和谐的法制环境;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打造重商亲商悦商的人文环境。另外,不断创新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为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的队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