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山遗址,位于黄州区堵城镇东北的约100余米,西距长江约1公里,南距黄州城10公里,遗址本身为一椭园形台地,东西宽50米,南北长100余米。高山地面2—3米。1956年秋季,黄冈县在兴建砖瓦厂时被发现,当时山体比现存的面积大三倍。周围还存有三、四座大小不一同样有历史遗存的山丘。1957年春,国家长江考古工作队(今湖北省文物考古所前身)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工作,共开挖了4个探方,探方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是西周时期的文化堆积,探方的第二层出有大量新石器时代和西周的遗物,第四层和第五层是新石器时代的堆积。在此探方的底部发现有4座墓葬。出土了一批不同形制新石器时代文物,主要是陶片,可以分为细泥红陶、夹砂粗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粗灰陶、泥质黑陶和夹砂粗黑陶6个陶系,出土的陶片经分析和复原后,有彩陶罐、陶碗、陶鼎、陶豆、陶盘等10多种(类),其中以蛋壳彩陶为珍贵。同时,还出土了石斧、陶纺轮、陶球和玉器等器物。
1985年和1990年,黄冈地区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发掘,第一次发掘墓葬10座,第二次发掘墓葬4座。共发掘出古人类遗存骨络7架。获取文物300余件。
螺蛳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的文化遗存,从文化面貌到陶器的质料、纹饰上看,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了仰韶文化的特征。但陶器中有较多的鼎,与青莲岗文化相似。遗物中还有一部份蛋壳彩陶则又和屈家岭文化相似。某些灰陶和黑陶的器皿,如墓葬出土的陶豆,似乎也表现了龙山文化的某些特点。可以认为它与仰韶文化关系较为密切。它所包含其他文化的若干因素,可能由于这个遗址正处于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汇地区,受了其他文化的影响而形成。
堵城螺蛳山遗址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黄州历史发展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