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汉江中上游。全市总面积3121平方公里,辖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和16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50.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甲类开放城市,1986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工业旅游型城市,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市"、"全国武术之乡"、"全国平安畅通县市"、"全省文明创建先进县市"、"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全省农村党的建设先进县市"等荣誉称号。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建置达2200余年,秦设武当县,隋、唐改为均州,民国始称均县,1948年解放,1958年因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县城搬迁至现址依坝而建;由于地处江汉平原与秦巴山区结合部,楚文化、中原文化、汉水文化、道教文化在这里有机融合,人杰地灵,民风纯朴。伍家沟故事村被联合国教科文专家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半坡遗址",吕家河民歌村被誉为"汉族民歌第一村"。
贫困县市,移民大市。全市90%以上为山地,市域以汉江为界划分为江南、江北两大自然区域,江南以秦岭余脉大巴山系为主,武当山天柱峰是最高峰;江北以秦岭余脉石灰岩山区为主,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1958年动工修建的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1967年下闸蓄水后,淹没我市面积347平方公里,包括23万亩耕地及均州古城和大量的基础设施,形成了百里库区;先后动迁移民6批次16.04万人,其中8.8万余人在市内沿山后靠安置,库区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和发展生产困难,群众生活贫困,移民遗留问题较多,至今仍属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市);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又将动迁移民9.9万人。全市新老移民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淹没综合指标占湖北、河南两省五县市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占湖北省四县市区的三分之二以上。
资源丰富独特,利用潜力较大。境内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水库,名山秀水,珠联璧合。丹江口水库水电站装机10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40亿度;已探明的矿藏达40余种,其中钛铁、钒等储量居湖北省之首。
经济社会协调推进,发展初具规模。坚持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兴市"战略,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绿色食品、高新技术为主的工业格局。依托水电优势,汉江集团名列全国大型重点企业520家之列;依托东风公司,发展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20多家,以湖北神力锻造公司、丹传公司和志成铸造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初具雏形;依托资源优势,吸引农夫山泉公司等知名企业落户发展;创造条件,引进台湾阿里山公司、江苏雨润集团,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已形成以柑桔、畜牧、水产为主的优势农产品基地。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3亿元,同比增长13%;财政总收入7.18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5亿元,同比增长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