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市的中心城区。地处鄂西北,踞汉水中游。东与襄樊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接壤,西与老河口市仙人渡镇毗邻,南与襄城区和谷城县隔汉江相望,北与襄阳区伙牌、龙王镇相连,幅员总面积566平方公里。区人民政府驻樊城长虹路23号,距襄樊市政府约3.5公里,距省政府驻地武昌348公里。
2009年,樊城区政府辖8个街道办事处和2个镇,辖区总人口约80万人,其中区属人口595563人。区属总人口中,城镇人口410455人,农村人口185108人。辖区内常住流动人口47286人。总人口中,99.5%以上为汉族,19个少数民族居民约3100人。
樊城起源“樊城”之名,始于西周,而“樊”之地名则始于殷商时期。公元前827—前781年(周宣王时期),樊城建城,迄今已有2800余年的历史。据《路史》记载:“樊太伯后仲山甫,宣王封之”,可见“樊”的地名在仲山甫受封之前已经形成。仲山甫于公元前827—前781年受封为“樊国”之君,则成为樊城建城起源之说。
古时樊城,属豫州之域。秦时,樊城属南阳郡。汉承秦制,西汉初年,先属南阳郡所领邓县,后属南阳郡襄阳县。东汉后期,曹操于公元208年置襄阳郡后,直至西晋,樊城隶属襄阳郡。东晋时,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樊城改属雍州。西魏时(535—556年)建樊城县,隶属河南郡。北周时(557—580年)撤樊城县,改置安养县,隶属襄阳郡。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安养县为临汉县。唐永贞元年(805年)移临汉于邓城县,樊城属邓城县。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邓城为襄阳县辖镇。民国25年(1936年),襄阳县于樊城设樊东镇、樊南镇、樊西镇、樊北镇。民国30年(1941年)改建为樊东、樊西2个镇,民国31年合并为樊城镇。1949年1月10日,樊城解放,建立襄樊市爱国民主政府(县级),同时建立市辖襄樊市樊城区政府。1950年5月,襄阳、樊城两镇合并组建成襄樊市(县级),隶属襄阳专区。1979年6月,襄樊市升格为省辖市。1983年10月,襄阳地区与襄樊市合并,实行市管县的体制,于1984年1月在樊城设樊东区、樊西区及郊区(汉江以北的一部分)。1995年10月,撤樊东区、樊西区和郊区,成立樊城区。
樊城自然地理环境 樊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她承东启西,连南贯北。西接渝陕,东连江汉,南通湘粤,北达宛洛,是鄂、豫、川、陕毗邻地区交通枢纽。古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誉,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今日之樊城,以火车站、汽车站、码头和刘集飞机场为点,以连接樊城的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为线,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自然环境好。她地处中华腹地,属北亚 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南北过渡型特征。四季分明,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适中,无霜期长,气候温和。年无霜期228~249天,年降水800~1200毫米,年日照1800~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16℃,年平均湿度76%。
自然资源较丰富。因其地处秦岭褶皱系,内中含有丰富的石膏、岩盐、钙芒硝等化工、蒸发岩类矿产。太平店镇、牛首镇境内汉水拐弯处的内环和河心沙滩中,有河漫滩沉积型金矿。境内水系均为汉江水系,有大小河流13条,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30102万m3。生物资源种类南北兼有,有种子植物120科、1000余属、3200种;动物资源120多种,其中人工饲养的动物37种,野生药用动物6种;森林资源广,林地面积13.7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9.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7.69%。
樊城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襄樊市区汉水以北,地跨东径111°45′—113°47′,北纬31°13′—32°35′。地处荆豫之枢、汉江之塞。东连江汉,南通湘粤,西接渝陕,北抵宛洛,是鄂、豫、川、陕毗邻地区交通枢纽。古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誉,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今有襄渝、焦柳、汉丹3条铁路干线交汇于城区。区内公路四通八达,汉水依傍而过,襄樊飞机场、武当山飞机场距市区分别为15公里、65公里,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相互衔接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促使樊城成为沟通祖国南北、华夏东西之枢纽、商家竞争之地。
1995年4月,襄樊市政府调整行政区划,撤销樊东区、樊西区、郊区,在樊东区、樊西区和郊区汉江以北其中的一部分的基础上组建樊城区。建区之初,辖米庄镇、团山镇、柿铺乡和王寨、定中门、清河口、屏襄门、米公、汉江、中原7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65平方公里。北与襄阳县伙牌镇交界,南、东南与襄城区、鱼梁洲旅游开发区隔汉江相望,东北与襄阳县城关镇毗邻,西与襄阳县牛首镇接壤。1997年,团山镇划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辖后,区境北界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连。
2001年8月,襄樊市政府调整行政区划,米庄镇划属襄阳区,原襄阳县太平店镇、牛首镇划归樊城区(2001年12月襄阳县撤县设区),此后区境东北与襄阳区城关镇毗邻,东南、西南与鱼梁洲旅游开发区、襄城区、襄阳区、谷城县隔汉江相望,西北与老河口市仙人渡交界,北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区伙牌镇、龙王镇接壤。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总面积566平方公里。区政府驻城区长虹路23号,沿公路距襄樊市政府驻地约3.5公里,距省政府驻地武昌348公里,南距沙市220公里,西到十堰204公里,北达河南省南阳市134公里。襄樊铁路枢纽东距汉口江岸西(编组站,下同)319公里,西至安康360公里,南至怀化678公里,北至郑州480公里。水运由襄樊港上行119公里抵丹江口港,下行532公里达汉口港。
樊城,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并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迈出了坚实步伐。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全国改革的重点开始由农村转入城市的大背景下,刚组建的樊东区、樊西区和郊区围绕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节,在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以及计划、财务、劳动工资等管理体制方面,分别在各自区属企业进行了承包经营和企业内部分配、用工、人事制度等三项改革,并逐步发展到着力理顺企业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开始被打破,蕴藏着的经济潜力开始迸发出来。与此同时,樊东、樊西、郊区区委区政府分别在科技、教育体制、社会保障、住房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到1995年,城区经济发展已初具规模,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明显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菜蓝子”工程建设、市场建设、文明卫生城市建设、乡镇企业、高科技产品开发等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
1996年起,樊城区委、区政府坚持以改革总揽全局,从经济到政治,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自发到自觉,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深化各项改革。1996—1998年,突出抓好以资本营运为核心的中小企业改革。从区情实际出发,提出并实施了“宜股则股、宜卖则卖、宜并则并、宜租则租、宜破则破”的企业改制思路。全面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公有民营、兼并联合、产权出售等多种形式,使区属企业先后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改制面达91%以上,实现了全区企业改革的大突破。以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全区134家企业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同时,政府机构、财政税务、住房制度等各项改革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在对外开放上,大胆破除思想禁锢,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加快外向型经济进程。
1999—2003年,农村税费、企业民营、社会保障体系、行政机构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其间,完成了农村税费及配套改革,改革后农民负担总额比1999年下降51.5%。企业民营化改革,重点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先后完成了80家区属集体企业的民营化改制,改制企业实现了“彻底、稳定、增效”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构筑了以养老、失业、医疗为主的社会保险新格局。企业内部病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完成了二次提标扩面任务。城镇居民失业率控制在省、市平均水平以下。行政机构改革扎实推进,政府组成部门由28个减少到21个,行政编制精减25%。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行政审批项目由121项减少到39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同时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公车改革和农业水费改革。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精减各类人员1749人,减人减事减支得到较好落实。在对外开放上,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利用外资水平实现新提高。
2003—2006年,坚持大开放战略,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区属企业民营化改革基本完成。农村税费改革,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等次。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顺利结束。财政管理体制实行了财务集中核算和政府采购制度,加大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力度。推进环卫体制改革,组建了4个环卫清扫保洁公司,模拟市场化运作,对全区路段清扫保洁工作全部实行招投标管理,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明显提高
2007—2009年,围绕建设“城乡统筹、和谐共荣”的新樊城目标,深化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一主两翼”经济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顺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逐步完善,发放各类惠农资金646.35万元。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启动了“城乡手拉手、共建新农村”活动,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启动了太平店省级新农村试点镇建设,编制了大李营、刘河等6个村的村庄规划,建设了杨旗营、田山、高田、郭岗、刘古岗等第一批示范村,完成了37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任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近三万名学生全部免交书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全区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15.7万人,参合率达92.9%。城市管理提档升级步伐加快。深入推进“两深化、两延伸”工作,围绕“两线三点”(出口路沿线、过境铁路沿线,居民小区、背街小巷、城郊结合部)开展环境整治,推行城市网络化管理。
对外开放,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有关对外开放优惠政策,同时颁布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用地政策》等招商引资综合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了招商项目引进、协调、建设、服务“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规范招商引资工作流程,完善招商引资考核体系。到2009年,累计引进内资项目612个,引进外资项目15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家。已有欧美、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户到樊城投资兴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