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东襟合肥,南视武汉,北达郑州,京九铁路、106国道、阿深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素有“三省通衢”和“中原南门”之称。全县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02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34.8万。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东襟合肥,南视武汉,北达郑州,京九铁路、106国道、阿深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素有“三省通衢”和“中原南门”之称。全县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02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34.8万。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新县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蓝。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中心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培育了****、****、郑维山等93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献出了吴焕先、高敬亭等5.5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
——新县物产丰富,资源充足。盛产林果、茶叶、中药材等,其中,板栗、银杏、茶叶、油茶、野生猕猴桃品质产量均居河南之冠,被国家林业局誉为全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银杏之乡”。全县发展杉木30万亩、板栗33万亩、银杏林面积3万亩、茶叶8万亩、油茶8万亩。境内有金钱豹、大鲵等动物400余种,有珙桐、水松、银杏等野生植物2000多种。已探明各种矿藏有40余种,是全国花岗石、石英石储量最大的县和天然金红石重要产区之一,享有“山上藏金,地下藏银”的美称。
——新县红绿资源丰富。境内有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鄂豫皖首府革命烈士陵园、鄂豫皖首府博物馆、****将军墓、郑维山将军石、箭厂河革命旧址群、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香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江淮岭生态园、九龙潭等“红”、“绿”旅游景区(点),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观光的理想胜地。已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40多个单位和高等院校在新县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扶贫开发前的1983年,新县最明显的特点是“三不过一”,即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亿元(7700万元),财政收入不到100万元(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00元(86元),全县82%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国家重点贫困县。扶贫开发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央、省、市的亲切关怀下,新县人民发扬老区光荣传统,紧紧围绕争当“中原崛起后起之秀排头兵”的发展定位和撤县设市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生态经济、民营经济、旅游经济和劳务经济,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全县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04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3.4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0元,分别是1983年的30.4、51.5、29.8倍,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1996年的全省末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57位。一年之内获得了“国家卫生县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香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连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六块国家级奖牌和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省级奖牌,在全市综合目标考评中位居第一。
——新县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蓝。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中心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培育了****、****、郑维山等93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献出了吴焕先、高敬亭等5.5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
——新县物产丰富,资源充足。盛产林果、茶叶、中药材等,其中,板栗、银杏、茶叶、油茶、野生猕猴桃品质产量均居河南之冠,被国家林业局誉为全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银杏之乡”。全县发展杉木30万亩、板栗33万亩、银杏林面积3万亩、茶叶8万亩、油茶8万亩。境内有金钱豹、大鲵等动物400余种,有珙桐、水松、银杏等野生植物2000多种。已探明各种矿藏有40余种,是全国花岗石、石英石储量最大的县和天然金红石重要产区之一,享有“山上藏金,地下藏银”的美称。
——新县红绿资源丰富。境内有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鄂豫皖首府革命烈士陵园、鄂豫皖首府博物馆、****将军墓、郑维山将军石、箭厂河革命旧址群、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香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江淮岭生态园、九龙潭等“红”、“绿”旅游景区(点),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观光的理想胜地。已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40多个单位和高等院校在新县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扶贫开发前的1983年,新县最明显的特点是“三不过一”,即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亿元(7700万元),财政收入不到100万元(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00元(86元),全县82%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国家重点贫困县。扶贫开发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央、省、市的亲切关怀下,新县人民发扬老区光荣传统,紧紧围绕争当“中原崛起后起之秀排头兵”的发展定位和撤县设市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生态经济、民营经济、旅游经济和劳务经济,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全县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04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3.4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0元,分别是1983年的30.4、51.5、29.8倍,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1996年的全省末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57位。一年之内获得了“国家卫生县城”、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香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连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六块国家级奖牌和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省级奖牌,在全市综合目标考评中位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