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农场招商网讯:从小兴安岭平顶山流淌下来一条河流,流经这里且两岸长有茂密的喜湿树种柳树,所以这条河流被人们称为柳河。河流贯穿此地南北,是最显著的地物标,此地因此得名。柳河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庆安县境内,地处东经127度44分至128度02分,北纬46度18分至46度37分。北与庆安县丰收林场接壤,西北与庆安县新胜乡为邻,西、西南、东南三面与伊春市双丰林业局相接。农场总控制面积22万亩,是以农业、林业、畜牧业、旅游业为主的小型国有农场。
农场拥有耕地5.88万亩,森林11.2万亩,一个居民区即农场场部,总户数945户,总人口2681人,职工836人。居住人口包括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共计68人,占总人口数的2.5%。农场地处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无霜期115—120天,年积温2300—2500摄氏度,属黑龙江第三积温带上限。农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风光秀美。流经境内的有柳河、靠山河、红毛碱厂河3条主要河流。有优良的天然次生林,盛产山杨、白桦、水曲柳等珍贵树种。
农场北距庆安县城暨哈佳铁路、哈伊公路30公里,宽阔平坦的哈伊公路与其相通。场内交通顺畅,邮政电信信息传递方便快捷,国家电网24小时供电。住宅楼房面积点总面积的80%,自来水入户率100%,液化气使用率100%,数字电视入户率100%。
1960—2010年农场历经5个时期的隶属变迁,即省委、“五七”干校、农垦哈尔滨管局、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农垦绥化管局。40年的风雨历程中,曾有过垦荒创业的艰辛,也曾留下过特殊年代的无奈与创伤,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出风雨、走出迷茫的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有归属绥化管局步入农场系列后通过不断探索、开拓与跋涉而取得的辉煌。
垦荒创业阶段(1960—1968年)——农场从开荒建点到粗具规模阶段。1960年初,为了缓解省委机关副食供应的紧张状况,也为机关干部下放劳动提供场所,省委执行中央的批示,提出自已动手开荒建场。根据曾在柳河从事抗联活动的省委老同志提供的线索,派人现场踏查,将开荒场址设在柳河,经省委和林业部批准,从田升林业局(现双丰林业局)和庆安县林业局划出22万亩森林进行经营管理,依托这块资源成立了黑龙江省委机关柳河农场。从1960年10月9日踏查荒原开始建场,到大批人员的涌入,陆续成立了农机队、农田队、基建队、卫生所、小学校、小卖店等。经过5年的艰苦创业,虽然未能完全实现“锻炼干部、改造****、提供副食、成为战略后方”这一办场宗旨,但农场已粗具规模,1968年拥有耕地6365亩,创经营利润5万元,有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的办公场所及560平方米的两栋砖瓦结构的居民住宅,生活办公条件得到改善,有基井一眼,结束了吃地表水的历史。
特殊历史阶段(1968—1979年)——柳河“五七”干校阶段。1968年5月6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成立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柳河“五七”干校革命委员会的批示》的批件,其内容是决定在省委机关柳河农场原址建立“五七”干校,以培训干部为主,柳河“五七”干校随即诞生。首批学员141名,分别于5月8日和15日到校。干校人员分为3种即所培训的学员称为干校学员;下放劳动的干部称为“五七”战士,从事各种生产劳动;1969—1970年,有大批知青入学,称为革命小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机构设置是校党委和校革委会下设党委办公室、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党史教研室、教务处、生产处、总务处。实行场校分设,干校所属的厂、站、队等生产单位,合并组建附属农场。
在办学的11年间,“五七”干校共接收原省直机关下放劳动干部2478人,共培训在职干部6528人,其中培训班共培训4463人。
干校学员、“五七”战士、革命小将,除参加经常的农业、工副业生产外,还与农工一起,开展了“四厂两路”大会战,新建扩建了砖厂、农机修造厂、人造纤维和无线电原件厂,修建了校部通往山上9公里的公路,架设了由庆安到柳河校区的高压输电线路52公里,附属农场耕地面积增加到1.5万亩。这一时期虽然取得了这些成绩,但由于受“左”的思潮的严重冲击,农场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未能得到正常发展。
移交哈尔滨农场管理局及农垦学院时期(1979—1993年)——划归农垦系列后,由事业性管理向企业性管理过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正本清源,拨乱反正。1979年10月6日,省委常委会议决定停办柳河“五七”干校,其全部资产及原农场职工,移交哈尔滨农场管理局,从此,柳河农场进入农垦系列。1980年底,农场总局决定在农场办一所学院,最初命名为黑龙江省农垦干部进修学院,后改为黑龙江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学院组建后,农场隶属于学院,名为实验场。
1985年,农场由事业性改为企业性管理,升格为正处级,独立核算。农场全面兴办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经营模式逐步完善,经济效益逐年增加。在完成上缴利费税任务的同时,职工生活福利,也有较大提高。全场安装上了自来水,结束了挑水、用车送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末,居民用上了液化气,安装了有线电视。
划归绥化管(分)局阶段(1993—2010年)——进入农场系列发展阶段。1993年7月学院迁往哈尔滨市,柳河实验场划归绥化管局,更名为黑龙江省柳河农场。划归绥化管局后,农场各项工作走向正规。农场根据总局、管(分)局的指示精神,重新确定了发展思路,使农场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迅猛发展。
1999年,农场针对农田水利工程配套率不足20%,低产田面积过大、水田灌溉难、旱田排水难的问题,决定在小柳河筑堤截流,建设了小柳河水库,完成了相应的配套工程。2000年,开凿5公里人工河,即引靠入柳工程。形成了旱可灌、涝可排的水利工程体系。水面点地6000亩,年蓄水量1100万立方米。
水利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但保证了农场“以稻治涝,以稻致富”战略的实施,也为农场的养殖业和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掀开了农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篇章。
面向新世纪,迎接新挑战(2001——2012年)——走向健康、富裕、文明的崭新阶段。世纪之初柳河农场认真分析农业阶段性变化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经反复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确定了以多方找路、多种经营、多点开花、多路进财为企业发展战略,以“一业带多业,多业促一业”为发展方向,一业即旅游业,多业即农、林、牧等。
农业方面以调整种植业结构,建设有机食品基地为重点,即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从事绿色稻米生产,向规模化要效益;精种玉米、压缩大豆、加大科技投入,向质量要效益;加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多点开花,向市场要效益;实现农副产品全部成为有机食品的目标,加快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向生态农业要效益。
畜牧业发展以两条线为主,以建设五大养殖基地为重点,两条线即围水名特畜牧养殖生产线,养殖鱼、林蛙、鹅鸭、鹿等形成水中、水面、岸边立体养殖生产线;二是陆地有机品养殖生产线,即以黄牛、肉牛、山羊、肉狗、森林猪、生态鸡、大骨鸡为养殖对象,形成陆地养殖生产线。五大养殖基地即生态鱼养殖基地、围水畜牧养殖基地、林蛙特种鱼养殖基地、综合养殖基地、生态鸡养殖基地。
林业方面以加大家庭林场的创办力度,以促进林业生产产业链的形成,使林业产出效益最大化。一是兴办家庭林场,使之成为林业资源管理、开发、利用的主体,从而实现确定责任管起来、见缝插针绿起来,多种经营富起来。二是建设三条产业链即以食用菌厂为龙头,以家庭林场为基地,建设食用菌系列产品生产产业链;以绿化公司为龙头,以家庭林场为基地,建设花卉、苗木产业链;以木材加工厂为龙头,以家庭林场为基地,建设木材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
旅游业以利用生态环境,加快景区建设,打造旅游专业大场为重点,使之成为农场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纪之初,农场即按照管局要求,谋划旅游产业的发展,其发展思路是:依托自然资源,建设集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景点,使游客到此可处生态环境、吸生态空气、食生态食品、看生态风景,尽情享受自然美。现在柳河景区拥有了依托山水资源所建设的生态山庄、华龙山庄、荷花山庄、紫藤山庄、森林公园等,还有依托产业建设的提子大棚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农业观光基地,以及依托历史人文建设的“五七干校历史博物馆”等,小城镇更以打造旅游园林特色为主体的建设风格,吸引游人观注的目光。
经过几年的“抓城”决战,柳河农场住宅楼面积已达7万多平方米,占总住宅面积的75%以上。住房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绿化标准的提高,让小城镇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职工群众也表现出了新世纪大荒人特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此同时,农场加强小城镇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完善规章制度, 细化工作措施,积极强化人员培训,加大执法力度,认真开展创建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文明城镇等活动,围绕“三优”全力提升小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从而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2011年年末,农场实现生产总值1.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8810万元;第二产业2576万元;第三产业4332万元。非国有经济实现产值7765万元,人均纯收入2.2万元。各项经济指标是世纪之初的7——10倍。
自1993年隶属绥化管局,柳河农场便融入到农垦改革发展的大潮之中,1993年至2012年这19年,是柳河农场从经营方式到管理体制,从产业经济到社会事业历史上变化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经济运行质量最好的时期。新的世纪,柳河农场党委确立了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牢固树立绥化管局“以小谋大,追求最佳”理念,坚持“抓城、强工、带农”战略,打造旅游专业大场的发展思路,在企业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在“强工”号角声中,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