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桥区处于暖温带向寒温带过度地带,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时间长;春季多风干燥,历时短;夏季清凉多雨,适宜避暑消夏;秋季天高气爽,昼夜温差大,降水年、季变化大。多年平均气温8.9℃,年极端最低气温-24.2℃,(出现在1月份),极端最高温度41.5℃(出现在7月份),全年无霜期157天。年累积日照时数为2903小时。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日最大降水量151.4毫米,时最大降水量52毫米,年内雨量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份。双桥区境内有滦河,武烈河流经,其中:滦河约20.5公里流经区内,平均年过境水量25亿立方米,武烈河约15公里流经区内,平均过境水量4.2亿立方米。全区共辖6个镇,68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64个社区。总人口近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万人。区内有满族、回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等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4.2万人。
全区总面积48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万亩,双桥区200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8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一产增加值完成1.5亿元,同比增长6%;二产增加值完成19.1亿元,同比增长24.5%;三产增加值完成27.4亿元,同比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9亿元,同比增长15.6%。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36亿元,同比增长42.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493万元,同比增长2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3亿元,同比增长3.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955元,同比增长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同比增长12%,高出全市平均水平近1000元,与全省平均持平。
工业:工业是我区的立区产业。目前,全区各类工业企业3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市属企业23家,开发区19家,区属8家)。区属企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加工制造业、轻工建材业等领域,重点企业包括北辰集团、天泉制衣、兴达涂装、天大钒业、新爱民制药等企业。市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是全区工业经济的支柱。如露露集团、华北电力、四海集团、热力集团、颈复康药业等,形成了医药、饮料、电力、建材、化工等主导产业。在促进工业经济发展上,我们认真落实全市工业会议精神,研究制定了《双桥区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确定了“4136”发展目标(重点发展机械加工制造、食品医药、轻工建材、电子信息四个主导产业;滚动抓好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北辰集团、新爱民制药和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天大钒业、承丰水泥等10家工业企业,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并狠抓落实,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推广“首办责任”制度,进一步优化了工业经济发展环境。200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5.3亿元,增长25.7%,占全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8%。其中,入统工业增加值完成13.3亿元,增长27.8%。农业:是我区的弱势产业,农业人口少,土地面积少。全区现有耕地6.3万多亩,且多为山地、坡地,因城市扩张呈逐年减少的趋势。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425.9亿元,农业总产值2.3亿元,在农业总产值中, 粮食产值143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3%;蔬菜产值1.3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畜牧业产值0.7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2%;渔业产值18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48%。粮食年产量6600吨。因此,我们从实际出发,研究确定了农业发展的“四化”之路,即: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非农化、收入多元化。一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种植业上,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形成了以设施菜、山地时差菜、中草药、花卉为主的种植业格局,年产蔬菜13万吨左右;在养殖业上,大力发展肉牛、奶牛、獭兔、生猪养殖,加强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初具规模。同时,从山区作文章,组织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环城山体绿廊、日援造林等林业项目,森林绿化率达到34%。二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目前,全区有18个村地处城市近郊或已融入城市,对上述近郊村制定了城中村改造规划,并启动了喇嘛寺、下二道河子、石洞子沟等城中村改造工程。三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到2005年底,全区从事非农产业劳力3万余人,其中,劳务输出2万人;农村开发旅游项目30余个,家居旅游户达到300余户,年可接待市内外游客30余万人,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千人。四是广泛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首批8个文明生态村已提前达标,第二批11个村相继启动,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投资2041万元,完成“村村通”水泥路91公里,41个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以旅游及其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是该区的强区产业,也是优势主导产业,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全区服务业主要涉及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房地产、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14个行业,服务业企业近1300余家,1.3万家个体工商户,提供就业7.3万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0%左右,提供财政收入的65%以上。在服务业发展上,我们从中心区出发,一是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结合全市提出的“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先后开发了魁星楼、磬锤峰索道、城隍庙等旅游产品,初步谋划了民俗风情区、五星级酒店、凤凰山公园、热河温泉度假疗养宫等一批旅游服务项目。同时,打好皇家、生态、民俗游三张品牌,初步形成了野风寨等民族风情型、金禾农庄等绿色庄园型、崔梨沟等采摘型、鸡冠山等自然风光型四种旅游工程体系,大力发展家居旅游业,逐步向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目前,全区批发和零售业企业650余家,住宿和餐饮近200家,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企业150余家,这些传统产业发展较快,增速保持在10%左右,占GDP的比重在20%左右。三是鼓励发展新兴服务业。不断深化对国家产业政策的研究,倡导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正在制定相关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