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地处冀东南黑龙港流域,邢台市东部,东靠卫运河与山东省武城、夏津交界,北依清凉江与故城、南宫相连,西与威县为邻,南与临西接壤。东西长32公里,南北宽29公里,县域总面积502平方公里。全县辖6个镇、20个办事处,322个行政村,城乡居民35.6万。是国务院确定的“开放县”,河北省“综合改革试验县”。 清河历史悠久。上古时期属兖州,周为“甘泉”之地,春秋时期先属齐,后属晋,战国时期属赵,秦置厝县,汉朝初年,以境内清水河为名设置清河郡,此后又相继改为清河国、甘陵国、贝州、恩州。晋武帝咸宁三年(公元277年)始置清河县。
清河人杰地灵。自汉魏以来,代有名人。如西汉大儒张禹,东汉直臣、白马令李云,南北朝天文数学家张恒,张子信,唐代诗人张祜,巾帼学士《女论语》作者宋若莘,北宋吏部尚书、学士丁度,元代大儒元明善以及近代著名学者顾随、当代著名诗词作家石祥等。古人柳宗元、司马光曾在这里留下凭古吊今的诗文;现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抗日救国斗争,曾留下过足迹。清河还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是文学名著《水浒传》、《****》中很多故事的发生地。
清河自汉迄宋,历为郡国州治所,曾“城池高阔”,为一方繁荣之地,虽历经沧桑,仍留下不少古迹名胜。如大禹之父鲧治水修建的鲧堤、廉颇墓丘、冢子汉墓、古贝州城址、明古城墙、武植墓等。但自元明以后,逐渐衰落下来,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清河县成了河北省18个贫困后进县之一,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50元,到1982年也才有83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4年以来,清河在“四不靠、两没有”(不靠山、不靠海、不靠铁路、不靠大中城市,地上没有特产、地下没有资源)的情况下,靠大力发展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民营经济,成功走出一条“千军万马闯市场,千家万户奔小康”的富民强县之路,培育造就了位居同行业前列的羊绒、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合金和耐火材料等特色产业。与此同时,各项社会进步事业也蓬勃发展。近年来,清河县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中国羊绒之都”、“中国羊绒纺织名城”,被省命名为“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乡镇企业十强县”、“五大服装基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