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大西南贵州省安顺市,居住着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千百年来,他们都同用一种古老的染织工艺技术——蜡染,装饰、美化着整个一生。这里重点介绍的是苗族蜡染。
蜡染,古称蜡缬,是我国古代三大纺染(蜡染、扎染、夹染)技术之一。而今,主要是我国南方民族——特别是西部民族民间传统印染工艺。蜡染是将画好的作品通过防染、煮沸、去蜡、漂洗、花现。蜡迹在染制过程中因皱折破裂而出现变化无穷、形态万千的冰纹,即是蜡染最显著的特色。神秘莫测的冰纹,使蜡染更具抽象画派的韵味。
蜡染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汉唐,兴盛于宋元。
安顺素有“蜡染之乡”的美誉。1987年在安顺市平坝县桃花村苗族刘姓的一座洞葬群棺中,首次发掘了宋代彩色蜡染褶裙,灿然如新,图案为“鹭丝鸟纹”,款式与现代苗族褶裙相差无几,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还陈列有清代皇家宫廷珍藏的一幅安顺市郊苗族蜡染背扇扇面。
安顺苗族蜡染分为蜡画和蜡染两种形式。蜡画是用铜刀(蜡画工具)醮上高温加溶的蜂蜡,在白布上信手画出花鸟鱼虫,江河湖泊,唯妙唯哨,栩栩如生。然后绘画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填以各种颜色即成。
传统的蜡染图案多取材于大自然或先民传说,有祖先传下来的图腾纹样,如铜鼓纹、龙纹、云彩、水波等等,也有在生活和生产中撷取的纹样,如飞禽走兽、花蝶鱼虫等,题材多样,不拘一格。对称而多变的布局、夸张而得体的构图,灵动而自然的线条都包含着深刻的意蕴,渗进了各民族的审美感受和民族特色。在千般寓意、万种风情的隐语式文化符号中记录着他们悠久的历史,对图腾的崇拜和理想的追求。
蜡染在安顺苗族妇女中,颇为盛行。苗族图案带有史书性质,似铠甲,象文字,或写意、或抽象,任随驰骋。蜡染布料常用作衣裙、围腰、床单、背扇、帐檐、挎包、帽子、时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苗族民间艺人杨金秀为代表的一批批蜡画能手应邀出访欧美等地进行技艺表演,受到许多国际友人及专家的赞誉。
随着现代意识的渗透,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散发出浓烈的古今结合气息。色彩从单一蓝白色变得五彩缤纷,面料由单一的棉布料扩展为毛、麻、丝及混纺化纤等多种,生产规模由家庭式作坊转向工厂化。其制品已不再限于穿、戴、用,已经发展到纯欣赏性的蜡染艺术品如壁挂等,而且独树一帜,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
“流光溢彩山水画,云蒸霞蔚朦胧诗”便是诗人眼中的蜡染。原本只属于少数民族所拥有的实用品,现在已超越其极限而被都市生活所接受。这一民间工艺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以不可抗拒之魅力迅速打进国内国际市场,产品销往全国200多个城市,并出口日本、美国、法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