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位于黔东湘西结合部,因县城城效“石柱擎天”胜景得名,素有“黔东第一关”之称,自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建县以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于境内重晶石储量极为丰富,被誉为“中国重晶石之乡”。天柱县与本省锦屏、剑河、三穗及湖南省怀化市的新晃、芷江、黔阳、会同、靖州等县相邻,全县总面积2201平方公里,辖10镇6乡315个行政村和11个居委会,总人口41.99万人,其中以侗苗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8.3%。
近年来,天柱县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到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350万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0.3:32.9:36.8,二产比例首次超过一产。财政总收入10316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全州第四个财政收入超过亿元大关的县市。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960万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0634万元,全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天柱县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重晶石、黄金、煤、硅、钾、锰、石灰石等十余种。重晶石保有储量1.08亿吨,远景储量3亿吨以上,占全国重晶石储量的60%以上,是我国目前已探明的最大重晶石矿床,品位在85—98%之间,目前已有总投资1.5亿元年产10万吨碳酸钡的天柱辛集钡盐有限责任公司和拟投资2亿元年产20万吨高纯硫酸钡项目的贵州祥坤矿业公司落户天柱。黄金初步探明储量60多吨,硅矿储量3500万吨;煤矿探明储量1684万吨;钾矿探明储量1353万吨。水能蕴藏量巨大,理论蕴藏量为49.5万千瓦,在建的白市电站装机为42万千瓦。
天柱县区域地貌以中低山丘陵河谷盆地为主,海拔在300—700米之间。县内属亚 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热同步,宜农、宜林、宜畜,农业发展的条件十分优越。全县现有耕地23426公顷,有凤城、蓝田等万亩坝区,是贵州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近年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生机勃勃。一是稳定粮食产量,大力发展优质稻米,在高酿、石洞等乡镇建设优质米基地,年产优质大米近万吨,高酿“天子米”2005年11月获中国杨凌国际农博会 “后稷”奖,产品远销凯里、贵阳等地。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培育地方特色品种,天柱土鸭年饲养400万羽,在石洞、坪地等乡镇建设牛冻配改良示范点初见效益,在邦洞、社学等乡镇建设种草养牛养鹅基地1.4万亩。三是大力发展林果业,在清水江沿岸、渡马至白市沿线、邦洞至瓮洞沿线建设优质果品基地1.3万亩,年产水果50万公斤,天柱县“清水江牌”脐橙荣获省优农产品称号。四是加强生态保护,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0.7%,主要林种有杉木、马尾松、油茶、楠竹、油桐、樟树等,同时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着重发展脐橙、桠柑、油茶、楠竹、中药材等经济林。五是依托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纯天然绿色食品。目前已初具规模的绿色产业有鱼腥草(折耳根)、蕨菜等。六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发特色产品。县内现有油茶林18.86万亩,是贵州省最大的木本油料资源大县,“天柱纯天然食用茶油”远销省内外,供不应求;“天黔牌”龟蛇系列保健酒曾荣获国家和省州多项金奖,产品远销东南亚;“侗家奇液”在侗家祖传秘方基础上采用独特的工艺精制而成,曾荣获多项金奖,集食、药、滋补、保健于一体,深受港澳等地用户青睐。七是大力发展“清香型”烤烟。1983年,天柱县烟叶经全国烟草工业标准化质量检测中心站评吸鉴定,质量香味均列为云南玉溪、福建永定全国三大“清香型”烟叶之首。目前,烤烟生产面积超过10000亩。
天柱县地处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确定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十大旅游胜地之一的黔东南州,属于我国北侗民族风情旅游区,这里西接国家级文化名城镇远、中国漂城施秉,南濒桂林,北临张家界,显示出良好的与周边国家级风景区顺接、对接的良好区位优势,旅游发展前景诱人。
县境内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有独特的家祠文化和民族歌会。主要自然景观有金山溶洞、金凤山、三门塘、鱼塘水库等。金凤山雄奇峻秀,是方圆几百公里内的佛教胜地,传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曾在此驻足留书(即:游了一峰又一峰,七十二峰到祝融。祝融峰峰几千秋,山自春风水自流。远观东南三千界,近视西北八百州。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好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幸再来游。);金山溶洞可游览面积4.7万平方米,景观独特奇异,使游人有身临仙境之感。三门塘村是考察研究侗族北部方言区政治、经济、文化遗留的极佳处所。天柱县是歌的海洋,每年民间自发举办的歌会有好几十场,其中阿婆坳“四十八寨”歌会吸引湘黔边界苗乡侗寨的4万多人在此“对歌”,歌声绕山三日不绝,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天柱素有贵州省的文化教育县之称,重教兴学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天柱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1985年,全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为全省第一个无盲县,1986年普及初等教育,1992年实现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1998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到国家标准,2001年通过省人民政府的“两基”复查和“普实”验收,2002年荣获“全省文化先进县”称号,2003年荣获“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为主体,****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
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7年,天柱县为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25000多人,高考录取率大大超出州、省、国家录取率。有近百年历史的天柱民族中学是天柱教育的代表,为全省重点中学,1989年入围“全国中学百所名校”,1996年被定为“全国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2003年被定为省级示范高中,多次培育出全省的文理科状元和学科状元。天柱二中2007年被定为州级示范高中。2008年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上线总人数3163人,其中本科上线1386人(重点上线192人,二本上线576人,三本上线618人),专科上线1777人,上线率达79.4%,600分以上17名,理科最高分640分,文科最高分636分。
天柱不仅培养了北伐名将王天培、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龙大道,还培育了一批少数民族作家群、画家群以及教授、学者等。如今天柱的莘莘学子更是走出苗乡侗寨,遍及祖国各地、海域内外。
近几年来,天柱县努力争取国家、省、州的大力支持,交通、市政、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都有极大改善。
一是交通建设有新突破。天柱县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北距湘黔铁路、320国道分别为64公里和74公里,东距枝柳铁路、209国道仅78公里。根据地理位置,确定了“行政区域依托贵阳,经济发展面向两湖两广”的思路,积极组织实施拓宽改造五条进出天柱的干线公路。同时积极修建通村公路,已有289个村修通了公路,占村总数的91.7%,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1543.8公里(其中:省道76.6公里、县道200.4公里、乡道253公里、村道1013.8公里)。县内水路交通也较便利,沅江上游清水江流经县内7个乡镇,可直通洞庭湖进入长江,目前已在清水江建成了远口、白市、瓮洞3个船运码头。
二是城镇建设有新变化。几年来,坚持县城新区建设与老城改造并举,拓展县城规模,县城面积扩大到4.95平方公里,总人口增加到5.5人,全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3.9%。新建、改建和扩建了一批专业市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960万元,县城商业区、休闲广场、防洪堤、自来水厂等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三是水电设施有新改善。全省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天柱鱼塘水库已于1999年6月下闸蓄水试运行,已初步发挥出灌溉、发电、旅游、养殖等综合效益。县内电力较为充裕,接通了地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完成第一期农网改造工程。静态投资32.7亿元的白市电站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四是通信和电视设施有新发展。全县拥有交换机容量2.4万门,实现了传输光纤化、交换数字化、计费微机化,形成了长、市、农话三位一体,有线无线有机结合的通信网络,已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开通移动、联通电话的目标。2007年年末,闭路电视用户28000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 1%,电视人口覆盖率9 2%,农村地面接收站点32600个。
为进一步加快天柱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深入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县委、县政府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城镇带县、科教兴县”战略,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途径,以工业经济为主体,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扩大产业化效益,提升城镇化品位,加快市场化进程,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我县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教育优越、综合服务优质、人居条件优良、人民生活殷实、经济充满活力、社会安定和谐”的新天柱。
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力争生产总值达195900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2%,GDP和人均GDP均比2000年增加2倍以上,其中一产增长4%,二产增长20%,三产增长13%;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5:35:40;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天柱县位于黔东湘西结合部,因县城城效“石柱擎天”胜景得名,素有“黔东第一关”之称,自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建县以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于境内重晶石储量极为丰富,被誉为“中国重晶石之乡”。天柱县与本省锦屏、剑河、三穗及湖南省怀化市的新晃、芷江、黔阳、会同、靖州等县相邻,全县总面积2201平方公里,辖10镇6乡315个行政村和11个居委会,总人口41.99万人,其中以侗苗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8.3%。
近年来,天柱县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到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350万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0.3:32.9:36.8,二产比例首次超过一产。财政总收入10316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全州第四个财政收入超过亿元大关的县市。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960万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0634万元,全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天柱县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重晶石、黄金、煤、硅、钾、锰、石灰石等十余种。重晶石保有储量1.08亿吨,远景储量3亿吨以上,占全国重晶石储量的60%以上,是我国目前已探明的最大重晶石矿床,品位在85—98%之间,目前已有总投资1.5亿元年产10万吨碳酸钡的天柱辛集钡盐有限责任公司和拟投资2亿元年产20万吨高纯硫酸钡项目的贵州祥坤矿业公司落户天柱。黄金初步探明储量60多吨,硅矿储量3500万吨;煤矿探明储量1684万吨;钾矿探明储量1353万吨。水能蕴藏量巨大,理论蕴藏量为49.5万千瓦,在建的白市电站装机为42万千瓦。
天柱县区域地貌以中低山丘陵河谷盆地为主,海拔在300—700米之间。县内属亚 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热同步,宜农、宜林、宜畜,农业发展的条件十分优越。全县现有耕地23426公顷,有凤城、蓝田等万亩坝区,是贵州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近年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生机勃勃。一是稳定粮食产量,大力发展优质稻米,在高酿、石洞等乡镇建设优质米基地,年产优质大米近万吨,高酿“天子米”2005年11月获中国杨凌国际农博会 “后稷”奖,产品远销凯里、贵阳等地。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培育地方特色品种,天柱土鸭年饲养400万羽,在石洞、坪地等乡镇建设牛冻配改良示范点初见效益,在邦洞、社学等乡镇建设种草养牛养鹅基地1.4万亩。三是大力发展林果业,在清水江沿岸、渡马至白市沿线、邦洞至瓮洞沿线建设优质果品基地1.3万亩,年产水果50万公斤,天柱县“清水江牌”脐橙荣获省优农产品称号。四是加强生态保护,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0.7%,主要林种有杉木、马尾松、油茶、楠竹、油桐、樟树等,同时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着重发展脐橙、桠柑、油茶、楠竹、中药材等经济林。五是依托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纯天然绿色食品。目前已初具规模的绿色产业有鱼腥草(折耳根)、蕨菜等。六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发特色产品。县内现有油茶林18.86万亩,是贵州省最大的木本油料资源大县,“天柱纯天然食用茶油”远销省内外,供不应求;“天黔牌”龟蛇系列保健酒曾荣获国家和省州多项金奖,产品远销东南亚;“侗家奇液”在侗家祖传秘方基础上采用独特的工艺精制而成,曾荣获多项金奖,集食、药、滋补、保健于一体,深受港澳等地用户青睐。七是大力发展“清香型”烤烟。1983年,天柱县烟叶经全国烟草工业标准化质量检测中心站评吸鉴定,质量香味均列为云南玉溪、福建永定全国三大“清香型”烟叶之首。目前,烤烟生产面积超过10000亩。
天柱县地处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确定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十大旅游胜地之一的黔东南州,属于我国北侗民族风情旅游区,这里西接国家级文化名城镇远、中国漂城施秉,南濒桂林,北临张家界,显示出良好的与周边国家级风景区顺接、对接的良好区位优势,旅游发展前景诱人。
县境内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有独特的家祠文化和民族歌会。主要自然景观有金山溶洞、金凤山、三门塘、鱼塘水库等。金凤山雄奇峻秀,是方圆几百公里内的佛教胜地,传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曾在此驻足留书(即:游了一峰又一峰,七十二峰到祝融。祝融峰峰几千秋,山自春风水自流。远观东南三千界,近视西北八百州。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好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幸再来游。);金山溶洞可游览面积4.7万平方米,景观独特奇异,使游人有身临仙境之感。三门塘村是考察研究侗族北部方言区政治、经济、文化遗留的极佳处所。天柱县是歌的海洋,每年民间自发举办的歌会有好几十场,其中阿婆坳“四十八寨”歌会吸引湘黔边界苗乡侗寨的4万多人在此“对歌”,歌声绕山三日不绝,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天柱素有贵州省的文化教育县之称,重教兴学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天柱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1985年,全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为全省第一个无盲县,1986年普及初等教育,1992年实现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1998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到国家标准,2001年通过省人民政府的“两基”复查和“普实”验收,2002年荣获“全省文化先进县”称号,2003年荣获“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为主体,****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
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7年,天柱县为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25000多人,高考录取率大大超出州、省、国家录取率。有近百年历史的天柱民族中学是天柱教育的代表,为全省重点中学,1989年入围“全国中学百所名校”,1996年被定为“全国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2003年被定为省级示范高中,多次培育出全省的文理科状元和学科状元。天柱二中2007年被定为州级示范高中。2008年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上线总人数3163人,其中本科上线1386人(重点上线192人,二本上线576人,三本上线618人),专科上线1777人,上线率达79.4%,600分以上17名,理科最高分640分,文科最高分636分。
天柱不仅培养了北伐名将王天培、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龙大道,还培育了一批少数民族作家群、画家群以及教授、学者等。如今天柱的莘莘学子更是走出苗乡侗寨,遍及祖国各地、海域内外。
近几年来,天柱县努力争取国家、省、州的大力支持,交通、市政、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都有极大改善。
一是交通建设有新突破。天柱县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北距湘黔铁路、320国道分别为64公里和74公里,东距枝柳铁路、209国道仅78公里。根据地理位置,确定了“行政区域依托贵阳,经济发展面向两湖两广”的思路,积极组织实施拓宽改造五条进出天柱的干线公路。同时积极修建通村公路,已有289个村修通了公路,占村总数的91.7%,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1543.8公里(其中:省道76.6公里、县道200.4公里、乡道253公里、村道1013.8公里)。县内水路交通也较便利,沅江上游清水江流经县内7个乡镇,可直通洞庭湖进入长江,目前已在清水江建成了远口、白市、瓮洞3个船运码头。
二是城镇建设有新变化。几年来,坚持县城新区建设与老城改造并举,拓展县城规模,县城面积扩大到4.95平方公里,总人口增加到5.5人,全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3.9%。新建、改建和扩建了一批专业市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960万元,县城商业区、休闲广场、防洪堤、自来水厂等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三是水电设施有新改善。全省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天柱鱼塘水库已于1999年6月下闸蓄水试运行,已初步发挥出灌溉、发电、旅游、养殖等综合效益。县内电力较为充裕,接通了地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完成第一期农网改造工程。静态投资32.7亿元的白市电站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四是通信和电视设施有新发展。全县拥有交换机容量2.4万门,实现了传输光纤化、交换数字化、计费微机化,形成了长、市、农话三位一体,有线无线有机结合的通信网络,已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开通移动、联通电话的目标。2007年年末,闭路电视用户28000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 1%,电视人口覆盖率9 2%,农村地面接收站点32600个。
为进一步加快天柱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深入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县委、县政府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城镇带县、科教兴县”战略,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途径,以工业经济为主体,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扩大产业化效益,提升城镇化品位,加快市场化进程,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我县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教育优越、综合服务优质、人居条件优良、人民生活殷实、经济充满活力、社会安定和谐”的新天柱。
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力争生产总值达195900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2%,GDP和人均GDP均比2000年增加2倍以上,其中一产增长4%,二产增长20%,三产增长13%;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5:35:40;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