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黔北高原上的一颗璀灿明珠,是革命老区、夜郎故地、中国方竹笋之乡,素有“黔北门户”之称。全县国土总面积3201平方公里,县境南北平均长75公里,东西平均宽40公里,耕地面积54.61万亩, 其中田18.7万亩、土35.9万亩,现辖16镇8乡,228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总户数169944户,总人口66.86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9人,有汉、苗等1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457人,占总人口近1%。桐梓县建制有1300多年历史,唐贞观16年(642年)设夜郎县,北宋末年设播州县,后改为鼎山县,明万历29年(1602年)建立桐梓县,距今已有400多年。
交通便捷。川黔铁路、210国道、崇遵高速公路纵贯县境南北,崇遵高速公路是重庆唯一的出海大通道(重庆-贵阳-湛江)渝湛高速公路黔北段,三条交通大动脉相互影响、优势互补,习水至新站二级公路、桐梓至仁怀、桐梓至绥阳以及省道303等骨干公路,连接着桐梓“一纵四横五联线”的交通网络骨架,可谓四通八达。全县实现了乡乡通油路,8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
区位优越。地处贵州北大门,是川渝南下和云贵北上的重要通道,东邻绥阳县、正安县,南接遵义县、仁怀市,西连习水县和重庆綦江县,北抵重庆南川市、万盛区,南距省会贵阳195公里,距历史名城遵义60公里,北至重庆市188公里,县域位于长江上游能源原材料开发区结合部,是重庆与贵阳开放、开发辐射圈的交汇点,能够融入重庆、贵阳两小时核心经济圈,挤入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三角经济核心区,是黔北对接重庆的“桥头堡”和黔渝经济的“传接带”。
气候独特。属亚 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25℃,素有“凉爽娄山、绿色空调、天然氧吧”之美称。
资源丰富。境内矿产资源蕴藏丰富,已探明29种。主要有煤、石灰岩矿、硫铁矿、大理石、高岭土、钾矿等,均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其中煤炭远景储量达60亿吨,探明储量47.72亿吨,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硫铁矿远景储量12亿吨。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0余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近10万千瓦;已建水电站27座,总装机8870千瓦。境内方竹资源得天独厚,被称为“世界一绝,中国独有”,方竹林总面积达35万亩,2005年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特色产业协会授予“中国方竹笋之乡”称号。
特色旅游。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神秘的柏箐自然保护区、壮观的羊磴小三峡、奇异的天门河风光、月亮河风光、水银河风光、黄河沟风光,惊险的坡渡铜鼓滩漂流、新站古夜郎漂流和填补人类进化史空白的“桐梓人”遗址、扑朔迷离的古夜郎风情、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少帅张学良在大陆被国民党最后一个幽禁处的小西湖风景区,无不使人怡然神往。近年来,依托“四在农家”创建,建成了娄山、三座、安山、山堡、朱天等一批高标准、高规格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新建了一批具有黔北民居特色的乡村旅馆,吸引大量重庆旅客前来避暑休闲,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2007年,县委召开十一届二次全会,专题研究了乡村旅游发展和“四在农家”创建,按照“一条主线、两方突进、三大景区、四种类型”的发展思路和“一年起步、两年见效、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的总体要求,争创全国乡村旅游特色县,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基础较好。改革开放特别是1992年以来,敢为人先、敢拼敢闯,不甘寂寞、不甘落后的桐梓人民以其超常的胆略和气魄,创造了享誉全省的“桐梓精神”、“桐梓速度”、“桐梓形象”。“十五”以来,全县各族人民按照建设“绿色生态走廊、特色产业之乡、工业经济大县、遵义卫星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强一攻二兴三、富民强县升位”的发展思路,克难攻坚、真抓实干,全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工业经济呈现新格局,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步入良性轨道,初步实现了“三大转变”,即各项工作基础由比较薄弱逐步向全面夯实转变,经济运行由低谷徘徊逐步向较快增长转变,经济结构由农业主导型逐步向工业主导型转变。200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6.25亿元,同比增长10.4%;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22197万元、1147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3.8%、20.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40元;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31亿元,增长35.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同比增长23.7%;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7亿元,增长16.5%。
前景广阔。今后五年,是我县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战略机遇期、打造“贵州百亿强县”的黄金发展期、建设繁荣和谐新桐梓的攻坚决战期。县委、县政府立足新形势新任务,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确定了建设“新型工业大县,绿色产业之乡,特色旅游胜地,重庆卫星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建设繁荣和谐新桐梓的奋斗目标,通过5-10年的努力,打造“贵州百亿强县”,跻身全市前5位、贵州20强,实现富民强县和撤县设市(区)目标。2007年,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弘扬桐梓精神、突破重大项目”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经济繁荣、生活宽裕、环境美好、社会和谐“四大目标”,倾力实施实力桐梓、小康桐梓、便捷桐梓、活力桐梓、和谐桐梓“五大战略”,着力办好2万户四在农家创建、400米县城河道治理、2000亩城郊风景林绿化、45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00公里通村油路建设、28个贫困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六件实事”,突出工业提速、旅游发展、农民增收、安全生产、四在农家、计划生育、整脏治乱“七个重点”,加快推进火电厂、煤化工、海绵钛、四大矿等“八大项目”,扎实开展“效能建设年”活动,奋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巍巍娄山敞开放怀抱,汤汤溱水涌改革波涛。新时代的桐梓人,正以无限的热忱、开放的胸怀、优美的环境、周到的服务,诚邀四海宾朋到桐梓作客,到桐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