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池市坚持“人才强市”战略,通过实施人才小高地建设工程,为全市产业发展汇聚各方英才,撑起产业发展“新高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人才特区”凸显聚才效应
创新聚才机制,最大限度发挥人才小高地聚集人才、培养人才“平台”作用。河池市通过出台一系列文件,加大资金扶持。据统计,2005年以来,已投入近1000万元专项经费扶持人才小高地建设。
严格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建,合力推进人才小高地建设。并结合《河池市人才小高地考核评估办法》,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建立起以聚才效应、人才作用等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对人才小高地的项目化管理。
据统计,自2005年启动人才小高地建设以来,目前河池已建立1个自治区级、13个市级、15个县级人才小高地,汇聚各类人才2.3万人。各方英才汇聚一堂,助推河池科研项目取得丰硕成果。近7年来,该市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2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16项。
产业发展插上“智力翅膀”
以人才小高地建设为平台,河池多措并举,通过细心做好人才与产业、产业与技术的“对接”服务,为产业发展插上“智力翅膀”。
以促发展为导向,打通人才与产业对接“通道”。首先,注重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针对全市人才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规划,特别是针对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制定特别政策、实行特事特办。近年来,已引进各类急需人才700多名。并探索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柔性引进中高级人才265人。其次,注重打造本土人才“成长通道”。依托产业发展需要,通过推行继续教育、重点岗位锻炼等形式,使各类本土人才快速成长为推动产业发展的行家里手。
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架起产业与技术对接“桥梁”。河池努力克服本地科研院校、科研资源不足的短板,与区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建立多层次的合作关系,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攻克了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通过做好“对接”服务,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产业汇聚人才、以人才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留住人才筑牢“发展根基”
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河池通过健全完善激励保障制度,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大军”,夯实了推动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的“根基”。
注重关爱激励,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探索建立了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奖励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表彰,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据统计,2005年以来,该市整合900多万元资金,对200多名中高级人才进行慰问和奖励。
营造良好环境,为“才尽其用”搭建平台。该市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优势企事业单位来选准人才小高地载体企业,通过改善人才工作环境和科研条件,为各类人才发挥才智搭建良好平台。目前,依托各类人才小高地,已投入1100多万元资金,在重点产业建成“广西有色金属新材料研发中心”、“河池市桑蚕茧丝绸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究中心13家。同时,在人才集中的有色金属、医疗卫生等领域,建成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和带动了一批拔尖人才。
在强大“才力”的支撑下,河池产业发展得到质和量的全面提升。全市的支柱产业,已由2005年前有色金属“一家独大”的局面,发展成有色金属、电力、化工建材、绿色长寿食品、桑蚕丝绸、旅游文化等六大产业齐头并进的科学格局。目前已有49家企业迈进“亿元俱乐部”,其中有7家企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