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招商引资信息网,招商引资信息网,招商引资网,招商投资网,招商网,招商投资集群,招商投资全球集群,招商投资全球集群总站,
潮州开发区招商引资网
一带一路之亚洲侨情
来源:网群国际    浏览:

【亚洲华侨华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中国人到东南亚地区定居。唐宋时期人数大增。到了明朝中叶,东南亚就出现一些千户规模的毕侨聚居地。目前亚洲各国(除中国外)居住的华侨华人,约占全世界华侨毕人总数的83.7%。其具体分布情况大致是:印度尼西亚,600万;泰国,465万;马来西亚,509万;新加坡,200万;菲律宾,110万;越南,96万;缅甸,71万;柬埔寨,30万;日本,13万;印度,11万;沙特阿拉伯,4万;尼泊尔,2万。世界上居住华侨毕人100万以上的国家有6个,除美国外,有5个在亚洲。亚洲各国的华侨华人,按祖籍来划分:广东约占49%,福建占35%,海南占6%,其他省区(广西、云南、台湾等)占10%。而在泰国、柬埔寨,广东籍占绝大多数;在菲律宾,福建籍居绝对多数;在越南,广东籍占70%;在马来西亚,广东妇占58%;在文莱,福建籍占60%;在缅甸,福建籍占50%,广东籍占30%;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闽、粤籍大体平分秋色。亚洲各国的华侨华人大部分居住在城市,这与城市的形成和华侨华人的经济活动有关。在亚洲,特别是在东南亚,华侨华人占居民总数一半的城市比比皆是。如新加坡、槟城、诗巫、山打根、勿里洋、槟港,华侨华人均占34以上;吉隆坡、马六甲、怡保、安顺、古晋、巴眼亚比、合艾、普吉、董里等城市,毕侨华人也占一半以上。长期以来,亚洲国家的华侨华人与所在国人民友好相处,患难与共。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为当地的开发、繁荣和独立自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给自身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奠定了一定基础。早先,华侨华人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中国的贫苦的农民、渔民和小手工业者。他们既无资金,也没有专业技术,只能从事诸如小商贩、店员、洗衣、种植、捕鱼、打工之类的职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90%的华侨加入所在国的国籍,成了当地的公民,华人经济成为当地经济的一部分,有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加之他们的第二、三代已经普遍受到良好的教育,对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容易接受,思想境界也较为开阔。他们摆脱了传统的职业束缚,进人了企业管理、金融、科技、教育、医药、法律、房地产、建筑设计等领域,并且随着国际经济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华人经济也有了深刻的变化,涌现了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集团,其中有的在国际上也颇有地位。如印度尼西亚林绍良的三林集团、马来西亚郭鹤年的郭氏家族集团、菲律宾的陈永栽家族集团、新加坡郭芳枫的丰医集团、泰国陈弼臣的盘谷银行等。

 

 

朝鲜新义州侨情

 

朝鲜新义州是平安北岛的首府,在新义州华侨大约有200多户,是朝鲜华侨的主要居住城市之一。此外,由于新义州地处中朝边境,有从事边境贸易的便利条件,大多数的华侨都做些生意。而且,在新义州的华侨家庭,还可以收看中国的许多电视节目,如中央一台、二台,辽宁台,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收到丹东台和上海卫视。所以华侨们了解、接触国内的途径还比较多,客观上为他们的汉语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在新义州的华侨们的汉语都比较好,相比其它地方的朝鲜华侨,他们的普通话说得又标准又流畅。

 

印、马侨情

 

本报讯据梅州市有关部门透露,旅居印尼、马来西亚两国的客属华人已经超过450万人,在当地从商的华人群体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部分,客家先民因战乱所迫,离乡背井,客居他乡,千百年来,客家人的开拓精神在向外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据历史资料记载,客家人旅居印尼已超过700年的历史。1772年,梅州籍人士罗芳伯先生邀集上百名青年冒险出海旅行,一直漂泊到婆罗州(现在的印尼)。他带领华侨与当地民众合作采矿和垦荒,受到人们的拥戴。客家人旅居马来西亚也有一定的历史了,两个世纪前,梅州客家人叶亚来等人漂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谋生,1934年后又有大批华人移民到马来西亚创业,从而在马来半岛形成重要的族群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旅居印尼的华侨、华人有2000多万人。其中客家人300多万人,占华侨、华人总数的15%,客家人中梅州籍侨胞就有近70万人,约占华侨、华人总数的35%,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人有600多万人,占马来西亚总人数的26%,其中客属华人150多万人,占华人总数的5%,客家人中梅州籍侨胞就有近50万人,约占华侨、华人总数的83%。

 

 

印度尼西亚前总统瓦希德回福建晋江寻祖认宗

 

据福建乡音网消息,此前瓦希德曾向媒体承认自己的华裔身份,其本家族祖上系伊斯兰教长老陈金汉,祖籍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数百年前飘洋过海到印尼爪哇岛谋生、繁衍,开拓业绩。

本月初,中国传记作家张永和先生访问印尼,瓦希德向其表明回乡认祖的心意,特委托张永和先生、印尼《和平日报》社社长吴能彬先生等人,代其返乡寻根问祖,整理史料,并考虑在其祖上旧址兴建陈金汉纪念馆。325日,瓦希德已将亲笔签名的委托书传真至泉州,盼望故乡政府及众多乡亲积极支持,鼎立相助。

 

印尼华族华语的迷思

 

印尼人眼中的“负面”华人

据联合国的统计,印尼约有250个种族,人口约有2亿人,而华族有6278000人,占总人口的3%。但据非正式的统计,目前在2亿2000万人口中,有1100万人是华族。

哈比比当总统时,废除了土著和非土著之分。瓦西德在1998年未上台时,为印尼民族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即马来人、华人和澳斯多罗马拉尼西亚(AustroMelanesia)。但他在1999年上台后,也不再谈这个课题了。

印尼华族约可分为2类,一即移居印尼已多个世代者,他们全用印尼话交谈,大多不懂得中文和华语;二为彼此间仍可用华语交谈,他们到印尼只有一至两代人的时间。但无论如何,除了年纪较大者,早期尚有机会接受华文教育,可用华语交谈外,他们都受到同化的影响。

印尼华族信仰各种宗教,如佛教、孔教、天主教、基督教等,近年来信仰回教人数也开始增加。

狭义的民族定义,却把占人口35%的华族排除在外。

一向来印尼人多对华族存负面的看法,由最初的反荷兰、反印尼国家主义形象。印尼独立后,华人被视为只注重经济利益,在苦难的土著中赚取厚利的民族。在苏哈多时代,先是被视为共产党,或共产党的同情者,后来又被看作是没有爱国意识的资本主义者。

其实,这都是种族偏见。翻开历史来看,在苏卡诺领导的印尼独立运动,就有不少的华裔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林坤贤、黄忠孝、陈荣华律师、黄天水、叶全彬等,却没有一名华族被列为印尼国家英雄。即使在是1998年中,由大学生在雅加达特里萨克蒂(TRISAKTI)推动的改革运动中,4名牺牲的大学生,有一位印尼名叫HENRIAWANLESMANA的大学生即是华族,但当地媒体多不提这名壮烈牺牲的学生的种族背景,沿袭了过去那种对华人有负面看法的心态。

 

政治斗争的代罪羔羊

印尼独立半世纪,但印华问题从来没停过,华人常是统治阶层斗争的代罪羔羊。苏哈多政权实行同化政策,讽刺的是,印尼的五大建国原则并不提倡全面的同化,而是保证少数民族的宗教自由。

印华百家姓协会第一任全国副主席陈立志在受访时说,该会是一个为华人服务的非政治组织,以恢复华人的公民身份为使命,包括语言文化特征。

30多年禁止在公开场合讲华语,禁中文书刊,造成大部份的印尼华族不会在公共场合讲华语,年轻一辈的印尼华人甚至连一句华语都不会说,大家用印尼话交谈,变成是很自然的事。另外,一些印尼华族也无法肯定自己的身份,因为他们已全部融入当地民族,没有姓氏,再也找不出华族的特征。

陈立志说,华人向来是二等公民,但在改革开放后,哈比比总统废除了土著和非土著之分,华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印尼公民,要在各领域有平等的参与机会。而华语是文化的一部份,即使30多年的讲华语禁令,禁止庆祝农历新年,导致许多印华没说过华语,年轻人更是如此。但今日随着中文报的普及(印尼目前有5份中文报)、与中国做生意的需要,相信会有更多人讲华语。因此,百家姓协会将会把提倡说华语列为工作议程之一,以恢复华人的身份。

他说,接受母语教育是基本人权。印尼华人应改变关于说华语对国家不忠的错误观念。

目前,有关禁止中文应用的政令仍没有完全撤除。如巴淡印华基金会办的巴淡大学如要开办中文科系,仍得提出申请;在巴淡岛,当地人是看新加坡电视台才有机会学讲华语等。

不管怎样,印尼华人要力争撤除约60条有关歧视华人的条文。印华百家姓协会在今年3月是第二次提呈给印尼人民协商大会,即要求撒除有关的禁令,包括有关限制华族在华人寺庙、各区华人特别事务官、中文刊物等的禁令。

 

失根的浮萍还要飘多远?

今年3月,印华百家姓协会全国主席熊德怡在国会第一特别委员会听证会上就提出要求,修改总统必须由原住民担任的条款(1945年宪法第6条),因为该条款含有种族歧视,“原住民”的字眼应改为“印尼公民”,即指在印尼出生,其父母是印尼公民,或通过归化手续永获得印尼国籍的人。

另外,按照规定,印尼华裔本来不能有中文姓氏,后来政府发现到没有分别也不行,便规定在印尼名字前加多一个姓氏,以方便辨认。

据统计,华族约128个姓氏。一些印尼华人已没有姓氏,也不再说华语,他们要恢复华人的身份和特征,要把失去的找回来。这也许是一个梦想,要圆这个梦,它可以是很近,也可能会很远……。

 

缅甸侨情

 

——被迫更改族名的汉人果敢族

 

在缅甸掸邦北部的尽头,在中国云南西南的底端,在一个远离中原的地区,有一支汉民族已经在此生存繁衍了300多年。这支汉族就是生活在缅甸掸邦果敢及周边的汉族,在缅甸被称为果敢族。现在的果敢位于缅甸掸邦东北部,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

 

300多年前明朝灭亡之际,清朝的一些官员和百姓追随永历皇帝朱由榔(桂王)从广西贵州和云南一路逃亡最后流落缅甸。公元1661年十二月,吴三桂带领十万清兵开进缅甸,逼迫缅甸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并押解回昆明,一年后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死在昆明的逼死坡。但仍有不少随朱由榔逃入缅境的文武官员、各类随从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现今缅甸北部和中国云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顽强生栖繁衍,其中包括闯王李自成手下的名将李定国,他沿路护卫朱由榔进入缅甸,此后又长期在边境地区与清军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杀后不久他即病故在现中老边境勐腊县;通过300多年艰苦而漫长的日子,这些流落他乡的人员最终发展成了今天缅甸的果敢族和这一区域其他称谓的汉民族。

 

生活在异域的这些人们始终不忘自己的民族史,更不会忘记最终将他们划离祖的那个痛心的时刻1897年。据当地人介绍,英国占领缅甸后,曾于1894年与清政府签订过一个边境条约,该条约明确说明果敢地区属中国地界,但1897年在北京再修改中英边境条约时,迫于英国的压力清朝终将果敢划归英属缅甸,这里的汉人也被缅甸定为“果敢族”。现在的果敢人仍说中国话,用中国字,而且还保留着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果敢地区有很长的罂粟种植历史,通过多年的发展,罂粟成了当地人们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在果敢大水潭乡有一个用中方写就、称赞大英帝国册封的缅甸果敢县土司杨子耀的石碑。该碑建于1926年,讲述的刚好是英国人殖民初期的果敢县土司杨子耀的事迹。其中一段写道:“罴完菌藏焚驱狠植黍陇黍畔莺粟获胜益益阜康”。经当地有学问的人解释称,此段文字的大义是当时的果敢人与野兽搏斗、焚山垦荒,种植粮食、罂粟遍地、人民安康。

 

在缅甸耐温排华的年代,缅甸国内一律取消汉语和汉字,更不允许教授汉文,为了保存自己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称谓,并将他们操地方言的汉语称为果敢语,使用的汉字称为果敢文,最终保证中华文化得以传延。

 

项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费发布服务,但对信息的合法性、实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名录资源由会员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传,个人信息均经处理后发布,如有遗漏戓涉嫌侵权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请将“该页网址和需修改及删除的内容”发至本站邮箱戓留言给我们处理。凡注册会员并发布信息或名录资源的,均可定期获得全球项目参考及合作机会。本站名录资源概不对任何第三方开放,更不提供如交换、出售及查询等服务!
项目合作及建议请留言:请理性留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姓名: 手机: QQ号: 微信: 邮箱:
验证码 点此换一张
关于我们 招商培训 代理招商 代理投资 代理融资 代理政策 战略伙伴 服务外包
广告报价 汇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费发布 网群建设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