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网论】据新民网报道,复旦一名刚获直升博士生的医科硕士中毒,因抢救无效,今天下午不幸去世。警方在该生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基本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目前嫌疑人已被刑拘,该生亦成绩优秀。
无独有偶,上海另一所名校近日也被卷入一起刑事案件。上海财大一名毕业生因求职与情感不顺,居然持刀抢劫银行被捕。
现代人需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在校时有学业压力、社交压力,毕业了也会有就业压力、情感压力。名校要培养社会的栋梁之材,本应将学子的心理抗压能力作为教育的优先选项,遗憾的是,应试教育模式下,这项工作却常被教育工作者放到非常次要的位置,名校亦往往难以免俗。希望上海名校在连续的警讯中赶紧回头补课。
近年来,不少高校纷纷在德育课程中加入了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容,也大都配有一些心理咨询专业教师,为在校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化解了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值得肯定的,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从海外名校的经验看,除了知识性技能灌输,主动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提前“引入”学生的寝室生活,有意识培养学生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也很重要。
哈佛大学新生入学第一年,校方新生主任就会刻意将不同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兴趣爱好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寝室,让他们迅速体验文化冲突、生活习惯冲突、个性冲突等带来的强大压力,为他们走上社会提前锻炼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该校既明文规定寻求帮助是学生的责任而不仅仅是权利。也为此提供了细致的安排,宿舍舍监会通过组织社交聚会来扩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机会,每栋楼也都会有一位终身教授当“家长”,随时关心学生们如何应对学业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还有一群博士研究生担任导师,为学生找工作提供社会支持。
近年来,复旦、南科大已先后开始本科生寝室“书院制”的改革实践,这是非常可喜的,希望这样的改革快点覆盖到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在内的所有学生,也能更快从形式模仿转向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契合,真正让寝室生活成为学子们获得抗压锻炼、社会支持的24小时课堂,真正让“教做人”成为比“教知识”更重要的教育工作。(新民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