硖门乡招商网讯:柏洋村——富裕的“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小小的村庄聚集7家企业,村民返回家乡就业创业。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12亿元,村财收入430万元,人均纯收入14850元。
曾经,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整日在黄土地上劳作,尽管累弯了腰,村民人均收入不到600元,村财负债43万元。
这个村庄就是福鼎硖门畲族乡柏洋村,它的改变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这个人就是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致富领头雁的党支部书记王周齐。
工农并进奔富路
1994年王周齐担任柏洋村党支部书记时,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600元,村财负债43万元,是一个“无址议事,无钱办事,无人管事”的烂摊子。他把自己在外经商多年积攒的3万元无息借给村里做周转资金,带头三年不领工资和补贴费。利用本村丰富的土特产品资源,投资建起农副产品加工厂,生产竹笋加工、杨梅酒酿造,当年就收到经济效益,经过6年的精心周转运作,逐步理清债务。
为改变单一的农业结构,王周齐发起创办了柏洋农业开发综合有限公司,鼓励和扶持群众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等特色产业,引种东魁杨梅,开荒种药材,改良无公害茶园,养殖弹涂鱼。全村已种植东魁杨梅600多亩,开荒种药材300亩,苦柑100亩,改良无公害茶园1500亩,养殖弹涂鱼800多亩,特色农业成效显著,成为柏洋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
俗语说:“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招商引资是王周齐的又一大手笔。“柏洋要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王周齐作出了大胆决定,利用高速公路150亩弃渣地建立柏洋工业小区,多次上江浙下广州搞招商引资。有一次出差浙江温州,为了节省1.5元的车费,在市区乘坐朋友脚踏三轮车,不慎摔倒,经诊断为脑震荡,自己花钱医治了三年,期间天天吃药,带病工作。创业致富路上尽管坎坷难行,但却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在他的努力下,柏洋先后引进7家企业落户,组建了福鼎市柏洋惠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2011年,全村实现工业产值11.4亿元,争创村财收入430万元,增加村民收入近1500万元,全村有5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转岗就业,有83户成工商个体户、专业户和民营企业主,100多户村民成为企业股东,全村人均收入达14850元,逐步实现了农民变工人、变股民、变商人的“三变”。
扶贫帮困促和谐
孤寡老人雷能从,因儿子早逝,过度悲伤而得病在床,王周齐每月从不足900元的工资中取出100元资助老人,今年他又挂钩帮扶一位孤寡老人雷增汉。他每年赞助在读贫困学生资金都在千元以上,近年来共赞助贫困学生40多人计3万元。
“当村干部就要有一颗为群众服务的心!”村里的群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首先要找的人就是王书记。为使每一个村民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新农村,王周齐通过村企联动帮扶、党员挂钩结对、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活动等一系列措施,为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走上富裕道路。
几年来,先后投入127万元建设老人和谐公寓,为全村60岁以上提供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连续多年给予60岁以上老人每月补助100元,党员和特困户200元。2012年村集体投入70万元为重点项目被征地农民购买新农保,今后每年村集体将固定投入50万元用于购买村民的“三险一金”,现在柏洋全村低保户、五保户、特困户及弱势群体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保障。
“办事有公心、工作有信心、发展有恒心、为民有爱心、团结有诚心”的“五心”工作法让王周齐成为村民信得过的贴心人。村民们放心和信服的是,柏洋村的每一个工程项目,王周齐坚决走公开招标程序,而且不准亲属从自己身上捞半点好处。柏洋村前后上马了几十个项目,盖起了几十栋小洋房,仅钢材就用了几十万吨。一位做钢材生意的亲属找到他,请他照顾一下。王周齐耐心地解释道:“不是我不讲亲情,我是村支部书记,我可不能破这个例。”村里每年几百万元的收入,他却没有比别人多拿一分一厘的报酬。
改善环境建新村
花岗岩砌成的数米高牌楼上,题写着“孝文化主题公园”几个鲜红的大字,村民们正津津有味地在园内观光漫步。柏洋村“孝文化主题公园”总投资270多万元建成有“二十四孝雕塑群”、“孝文化格言碑林”、“廉政文化苑”等几个景区,是目前全省首个以“孝”为核心内容,集孝德教育、敬老养老示范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主题公园。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只要把群众当自家人,把公家事当自家事,就没有干不好的事”。柏洋村原有大小自然村25个,70%以上的村民分散居住在环境恶劣的偏僻山区,住的是茅草屋。如何帮助群众搬出山沟沟,这个问题一直缠绕王周齐心中多年。他四处奔走,多方联系,争取到一批造福工程指标,筹建永和新村移民新居。从征地、填方到建基础,带领村两委日夜奋战在工地上70天,连续开了26场村民会议,三年时间陆续把山区19个“五不通”的自然村和地质灾害村的287户、1220人一并搬迁永和新村。2012年,他利用温福铁路弃土场62亩,科学谋划新农村二期建设,安置巨洋、岭坪、溪尾、甲染等四个自然村270多户1100多人,进一步实现“人口居住集中化”。
“希望在路,致富在人。公路不通,致富之路难通。”他抓住宁德核电建设契机,多次与核电部门沟通,将核电互通口建在柏洋村,功夫不负有心人,柏洋互通口也即将通车。投入200多万元修建巨洋、田头等11.7公里的通自然村道路;规划建设约2.5万平方米农村保障房安置困难群众、柏洋工业区、核电等各地建设务工人员;拟投资150万元,进行新村二期工程街道硬化、下水道、环岛等建设;配套建设农村客运站、物流中心、百货超市、农贸市场、柏洋农民文化中心、卫生所、托儿所、农民休闲广场等设施;计划引资6500万元,建设四星级柏洋大酒店等。
“到‘十二五’规划末,实现全村社会生产总值30亿元,村财收入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万元,同时建好山上生态旅游观光区,山下工业企业集中区,公路沿线村民住宅区”。这是王周齐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