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镇招商网讯:雷峰镇地处德化县中南部,即东经118°13′—118°21′,北纬 25°31′—25°42′之间,东连南埕,西接赤水、国宝,南与浔中、龙门滩毗邻,北与上涌、桂阳接壤。
【人口、土地面积】
全镇面积162.8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镇4985户,17687人口,绝大多数为汉族,畲族约120人,海外华侨5000多人。雷峰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在雷峰村,距德化县城关16公里。
【气候与物产经济】
雷峰镇全境分布在戴云山东南面,地形西北高隆,奇峰兀立,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小戴云、土云岐、覆鼎山、滴竹子尖、金鸡山、罗安室、虎贲山、湖头岐、石鼓岐等9座,最高的小戴云1713米。双芹、上寨、荐解属这一中山地带,是生态森林的主要地区。中部低山,海拔在500—800米之间,瑞坂、李溪、长基、肖坑、雷峰、坂仔一带属之。东南部低斜多高丘,朱紫、潘祠、蕉溪、溪美一带属之,为低山边缘及河谷两侧,海拔高度 500 米左右。
雷峰镇属中亚 热带山地气候区,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短夏长,年平均气温16—20℃,无霜期常在260天左右。据县气象资料,雷峰镇年平均降雨量1800毫米,雨量充沛。境内溪流主要有三条,即蕉溪、长基溪、双芹溪,均顺山脉走势,东南流向,汇入浐溪。三条主要溪流总长近80公里,流域面积达400平方公里。因地形起伏,海拔高差大,沟壑山涧网布,支流密集,形成丰富的水利资源。
雷峰镇的气候、土壤都适宜水稻等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农业和林业是全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大“三农” 工作力度,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特色农业。2000年,镇政府组织人员实地勘查,对双芹、荐解、瑞坂三个村坡度25°以上、土质低劣、四周圈林、野兽糟蹋严重的耕地进行综合分析,决定退耕还林47亩。除此以外,禁止抛荒,保证粮食播种面积。为稳定粮食生产,镇党委、政府主要采取以下有力措施:一是推进耕地规模经营。2007年转包耕地879亩,出租耕地165亩,落实粮食播种面积19000多亩,实现粮食总产量8220吨,比2006年增加200吨。二是推广优良品种,提升科技水平。推广水稻优良新品种10多个和马铃薯新品种5个,播 5000多亩。巩固和发展全市科普先进镇创建成果,新创建县级科技示范村1个、示范场2个、示范户1个、市级水稻肥力监测点1个,添置大型农机具7件,推广淮山、马铃薯、蔬菜等无公害技术种植5000多亩,被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淮山产地67公顷。建设雷峰粮食作物病虫害监测点,开展基本农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测试。几年来无重大植物病虫害发生。长基柑桔黄龙病防控示范点和蕉溪果树病虫害监测点对防治果树病虫害发挥了作用,使果树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全镇德化梨年产量就可达200多吨。农民的科技培训500多人次,大大提高种养业的科技水平。三是试行农业保险政策。镇政府试行全市首个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水稻种植保险,对水稻因自然灾害、病虫害受灾进行保险,保险面积5000亩,每亩保费12.5元。2007年镇内受保水稻青苗期受灾170亩,理赔5950元。四是兴修农田水利,确保农业生产。朱紫、坂仔、长基、雷峰等村的水圳、水坝全部修复,保证农田的灌溉。
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对农业进行综合开发,发展特色农业。突出抓好淮山、马铃薯、蔬菜、德化梨、笋用竹、茶叶、油茶、戴云黑鸡、黑羊、黑兔等优势产业,创建6个农业基地(笋用竹基地、德化梨基地、油茶林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铁观音茶叶基地、禽畜养殖基地)、1个生态农业观光园,培育种养大户50多户;积极引导、扶持生猪生产。永隆养猪场、瑞坂养猪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引进世界优良种猪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种猪50多头。永隆养猪场还从台湾引进先进养殖技术,配套建设饲料加工厂、母猪产房、产床,还利用猪粪尿建沼气池、养鱼池12亩。该场现有生猪存栏数800余头,母猪100头、公猪4头,发展前景为生猪存栏数 5000 头,它是县里养猪规模较大、养殖技术较先进的养猪场之一。2007年全镇生猪存栏数3500多头,养猪场、养猪大户比重占36%。如今,全镇农业基本形成了主导产业带动、特色农业推动、种养业并重的格局,特色农业项目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007年农业总产值1.06亿元,比2006年增长5.5%。
【辖区风貌】
雷峰镇森林资源丰富,全镇林地面积20.5万亩,林木蓄积量67万立方米,毛竹林面积3.09万亩,林木覆盖率80.6%。多年来封山育林、造林更新,森林面积有增无减,林业建设取得突破。雷峰镇13个村(除坂仔村无生态公益林外)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376个小班42367亩。对这些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机制进行了创新改革,至 2007年,已完成长基(县试点村)、荐解、溪美、肖坑和上寨5个村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任务,使生态公益林的管理保护到位。为了加大造林更生力度,培育大田树苗3亩、容器树苗40万袋,在蕉溪村还培植1个园林苗木基地。2007年完成造林更新面积1860多亩,营造生物防火林带4公里,抚育生物防火林带12公里。为了更好开发森林资源,对森林资源二类进行了调查,目前已完成近21万亩林地的小班区划和80个固定样地的外业调查任务。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和巡护力度,严格火源管理,完善森林防火应急预案,有效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兴办竹木加工企业,提高林业资源效益,2007年设计商品材0.4万立方米、商品竹12万支。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林政管理,查处林政案件27起,挽回经济损失6万多元。对已初具规模的果林基地加强管理,提高果品的质量和产量。
充分发挥县政府出台的实行招商引资项目“飞地管理”的政策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二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近两年来,雷峰镇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已初见成效。通过“以商引商,以企引企”等方式,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促进和推动本地二三产业的发展。2006年上半年引进企业3家,投资700万元。2007年跟踪落实和胜汽车、益磊石材、华英竹制品、硅业冶炼等4个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计划投资3705万元,实际投资485万元,完成了硅业冶炼厂的技改和华英竹制品厂的基建。和胜汽车、益磊石材两家企业计划在2007年内完成手续办理2008年动工兴建和开采。溪美村叶腊石矿开采规模得到扩大,雷峰村瓷土矿也恢复开采。埔头林工业园区建设顺利推进,一期规划用地220亩,已入驻企业2家投产。明达纸业、创兴纸业、蕉溪电站等企业也实施技改。造纸厂进行污染整治已通过环保验收。近四年来,共新办企业22家。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21亿元,比2006年增长(简称“比增”,下同)11.6%;其中工业总产值1.15亿元,比增17.3%;乡镇企业总产值3.22亿元,比增19.26%;财政总收入905.06万元,比增10.82%,其中税收收入500万元,比增13.64%,完成县下达指导数的107.56%;农民人均纯收入 5692元,比增15.17%。
培育第三产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雷峰镇的旅游资源丰富,有名山、古树,有岩寺、飞瀑。如小戴云、土云岐、虎贲山、银瓶山、泰华山、罗城寨等,这些名山不仅景色优美,还有许多古老传说和革命事迹。双芹的红豆杉王,肖坑的古槐,坂仔的华盖树,雷峰的榕树、古松,都有400—800年的树龄,至今仍枝繁叶茂,古资苍劲。戴云寺、九保寺、虎贲岩、涌光岩、东堂庵、高山庵、“大小险”仙亭、长基庵等都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至于飞涧瀑布、奇形怪石,如溪坂尾瀑布、乌烟沶、磋潭、龙潭、观音石、纱帽石,等等都是奇观异景,还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蕉溪支涧石拱桥、上空长天桥,独具特色、历史悠久。为世人熟知的蕉溪温泉、双芹“大小险”更是疗养、旅游胜地。近年来,随着旅游热的兴起,上寨村的奇特景观也被揭开神秘的面纱,“油灯挂壁”被誉为峭壁上的世外桃源。雷峰镇政府充分挖掘本镇的旅游资源,开发森林生态、温泉疗养、科考探险、农业观光等旅游产品。镇政府邀请省、市有关单位和旅游专家重点对双芹“大小险” 景区和蕉溪温泉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在《共享》杂志上作专版宣传,参加厦门“9.8”旅游推介,多家客商已前来考察洽谈。2007年,“大小险”游客在黄金周达日均300多人次,比增40%,旅游业已逐步升温。镇政府正根据上述两个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试行分功能、分区域、分期分批招商引资和建设,打造瓷都德化美丽的“后花园”,使该镇的旅游业尽快融入全县“大旅游”的环境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旅游带动,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商业贸易等第三产业,推动服务业起步跟进。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几年来,雷峰镇党委、政府加大道路、供电、供水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至2006年,铺设完成34公里村级水泥路,通村公路硬化率100%。改造村级公路7公里,开通机耕路27公里。列入县管群养公路11条81.3公里,加强了公路的管护。镇区建设一条长1.2公里,路面宽18米的主干道于2002年竣工。目前,城关至雷峰镇区二级公路正在紧张的施工中,预计一至二年内可完工。全镇现有水电站22座,总装机容量11025千瓦,年发电量O.22亿千瓦时,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建设,雷峰 35KV 变电站1个。新建移动电话基点2个,实现村村通移动电话,无线电话覆盖率达100%,全镇固定电话户数1857户,固定电话普及率35.25%。完成日供水180吨的镇区自来水工程和镇政府广场的围墙、美化建设。按照雷峰村及镇区总体规划,扎实推进县级示范村—雷峰村新村建设和集镇建设,完成镇区一、二期商住房建设和500米路灯安装。另外还建设2个饮水安全工程,受益人口O.25万人。为了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中心村建设,实施“移民工程”,以优惠政策把本镇和外镇偏远村落的农民移居到中心村来。1999年,仅朱紫村就迁入200多人,推动了农业综合开发和镇村企业的发展。其他各村也按照新村建设规划拆旧房,建新房,深入开展“三清六改”、“家园清洁行动”,实施水改厕、填埋茅厕100多座,修筑排水沟6公里,建立垃圾投放点11个和垃圾填埋场1个,推行垃圾集中堆放及无公害处理。建设户用沼气池7口,绿化村庄庭院O.1万平方米,雷峰、双芹作为“家园清洁行动”试点村顺利通过上级检查验收。环境脏乱差问题得到初步整治,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镇党委、政府还注重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对肖坑茶园水土流失210亩的治理,顺利通过市级的检查验收,每亩茶园可增收700元。对朱紫小流域整治,完成综合治理土地1350公顷,水土流失的治理程度从26.6%提高到97%,森林覆盖率从57.4%提高到80.6%,年可增农业产值15.62万元。生态建设已初显效益。
雷峰镇党委、政府在抓住经济发展这条主线的同时,不忘扎实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开展农技培训、推广,转移农村劳动力,以及培育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多措并举,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粮农直补、农机补贴、挂钩帮扶、扶贫开发等政策,扶持农村中的弱势群体,镇财投入6万多元,帮扶五保户、残疾人、二女户道设安居工程各1户。对重新核准补助人员37户40人的五保户和154户287人的低保户,分别月发补助金O.8万元和低保金1.439万元。2007年发放救灾救资金60多万元。在雷峰、蕉溪、朱紫村规划出安置小区,实施灾后重建和“造福工程”的建设,全镇72户灾后重建户中,已有15户建房竣工进入装修阶段,10 户建好1层,5户完成地基建筑,2户完成选址,1户在城关购房入住,安置于朱紫村的38户重建住房也已全面启动。综治平安建设得到加强并取得较好成效,率先成立了全县首个综治服务中心,开展“未成年人零犯罪村”创建活动,被命名为民主法制示范村已达8个,14个村全部被命名为2007年度“平安村”,“三率”(重视率、社会治安满意率、平安建设知晓率)全部达标,其中社会治安满意率居全县第三名。
节日开展慰问妇女、困难党员、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2007年发放慰问品、慰问金4万多元。总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民计民生得到很大改善,目前,全镇农民拥有城市房产800多套,其中新增70多套;全镇农民拥有私人小汽车120多辆;全镇实现村村播放电视,其中4个村安装有线电视,8个村采用地面接收器接收电视;农村宽带入户有了新突破,覆盖6个村30户;农民外出旅游也成了新时尚,近几年来组团旅游达500多人次。农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展现出新的一面,农村信息化和文化阵地建设加快了步伐。雷峰镇创建了雷峰村新农村信息化示范村,组队参加县首届海峡健身秧歌赛和瓷都文化活动。“五一”节开展村干部拔河比赛和机关干部文体活动。此外,还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发动干部职工和企业为第六届全国农运会、盖德乡白血病患者、县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儿童和四川地震灾区群众捐资捐物,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雷峰镇的教育、卫生事业也全面发展。几年来投入50多万元,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完善校舍校园,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提高,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现有中心小学1所,完小1所,初中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高一级学校比率82.8%,“双高普九”顺利通过省政府复查验收。计生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决定》,创新宣传方式,进一步建立健全持证育妇跟踪管理服务、月例会、督查考评长效机制,攻坚克难,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逐步解决,计生工作实现了摆脱困境被动局面的目标。2007年人口出生率14.11%,自然增长率9.67‰,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0.78%,现全镇总人口17687人。
【历史人文】
雷峰开发于唐末,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才辈出。宋咸淳10—17年,雷峰长基村石城苏十万为首组织农民起义军上万人,抗拒元朝封建统治,忠义节烈,邑人崇敬,立庙祀之。继后突出的代表有:清朝的方以镇、周廷云、方清芳、吴宣;民国的郑靖、罗信尔、方如玉等文人、科技巧匠陈胆;现代的著名音乐家罗浪(又名罗南传),曾任中央军乐团团长,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任军乐团及联合乐园总指挥、副军级干部。雷峰镇也是一个革命老区,1990年5月19日县人民政府下文确认雷峰乡(建镇前叫乡)为革命老区乡,辖区行政村长基村、蕉溪村为老区基点村,雷峰、朱紫、坂仔、肖坑(土坑尾)、瑞坂等5个村为老区一般村。全乡共有“五老”人员4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群众更加重视文化教育,注重人才培养。近20年来,雷峰镇大学本科毕业生339人、硕士研究生丝人、博士研究生丝人。
【下级组织】
下辖:双芹村、上寨村、荐解村、瑞坂村、李溪村、长基村、肖坑村、雷峰村、坂仔村、格后村、溪美村、蕉溪村、潘祠村、朱紫村14个村委会,135个村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