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12月7日刊登《破除中非关系的五大“迷信”》文章称,随着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经贸关系不断扩大、增强、深化,外界却对中国在非洲的活动存在各种猜疑,这系冷战惯性思维影响,且殖民非洲时期的家长式意识依然潜藏在西方思想前沿。本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成功召开,将使外界对中非关系的讨论更趋理性化,并提供机会破除五大“流言”。
流言一:中国是非洲最大的投资者
不能将中国笼统地描绘成非洲最大的投资者,因为双边贷款和援助项目与外国直接投资(FDI)不能混为一谈。中方为非洲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提供的大量资金大都签有双边贷款协议,由中国进出口银行出资,并由中资企业承担建筑工程。据悉,安永(EY)最近发布的非洲吸引力报告将美国列为非洲最大的投资国,中国排名第七。
流言二:中企在非市场已预先分配好
关于中资企业在非洲市场由政府部门分配的流言完全背离实际情况。中国国企之间对开发项目的竞争非常激烈,通常情况下,一家国企的子公司会与母公司或者兄弟公司争夺同一项目。
流言三:中国的不公平竞争击败西方企业
这种说法一概而论,掩盖了一个事实:即对大多数大型基建项目而言,西方企业缺乏必要的参与。中国将大量资源投入海外大型基建项目,但美国企业并未真正参与竞争,因为他们不想参与新兴市场修建铁路等基础建设。
流言四:中国在利用天真的非洲各国政府
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经历了60年的发展演变,非洲领导人并非一群等待被剥削的、天真且地位较低的合作伙伴。非洲各国政府将中国视为建设性的伙伴关系。中非之间近期签订的几乎所有合同都包括了大量使用当地工人以及提供各种培训项目的条款。
流言五:中国只对非洲的大宗商品感兴趣
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大宗商品,许多非洲国家盛产大宗商品,但中资企业的兴趣正变得更为多样化。中国电信企业已将在非洲的发展作为重点。如:华为已打入非洲几乎所有的市场,Tecno手机制造商只开拓非洲市场,是非洲成长速度最快的手机品牌。中资企业帮助非洲国家发展了制造业。如:中国鞋具制造商华坚集团在埃塞俄比亚的制鞋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创造了超过4000个工作岗位,2014年出口了价值1800万美元鞋类产品。
总之,中国是非洲市场主要参与者,但并非唯一参与者。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应在非洲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展开讨论,不应受这些无益流言的影响。在推动自身的贸易和经济增长方面,非洲国家有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可以选择。一味盯着中国在非洲的活动就看不清其他新兴大国悄然取得的进步。(编辑:钟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