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驱报》发表评论文章,中国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特区政策为人们上了宝贵的一课。经济特区是为吸引外资和促进工业化而设立的特定的贸易区域。在该区域内有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贸易规则,并且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对于非洲国家来说,设立经济特区可以促进经济的多样化和加强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的经验表明,经济特区要成功,非洲国家政府必须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水平,需要有受教育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和有效的行政管理能力。中国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引进经济特区政策,以此来促进国际贸易。邓小平的经济改革成为转折点,从此开始市场经济的发展。包括经济特区在内的一系列的实验性改革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在 南部设立了特区。这些举措非常成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深圳从一个小渔村,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
这激励了很多非洲国家如埃及、毛里求斯、尼日利亚、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在2000年左右都开始建立中国式的经济特区,南非近期也通过了经济特区法案,有10个地区备选。
尽管经济特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的硬件可以加速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软实力同样也很重要,可以吸引投资者,从中国的情况看,在人力资源领域的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一个长远规划下的合作也是至关重要,中国经验表明经济特区对国内企业有一个外溢的效应。不仅会促进当地企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全国,因此国家应该为特区提供丰富且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
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还在不断的改善特区政策,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近期建立的上海自由贸易区。上海是中国的大都市,2013年其GDP水平在中国位列第三位,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伴随着中国的改革进程,成为国内第一个实施特殊关税的地区,成为了像香港那样的自由贸易区域。
然而,过程中也存在很多挑战,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阻碍了发展,曾经一度作为竞争优势吸引外资的廉价劳动力不再存在。另一个问题是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有12个省市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愿,而初衷是只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这表明在各省市之间,将带来极大的竞争。
经济特区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了一个流行词汇,很多国家认为是万灵药,在全球130个国家大约有3500个经济特区,相互之间存在广泛竞争。在非洲,很多国家提供前所未有的财政和其他激励手段来吸引外资涌入经济特区。但是很多地方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政府选址的问题,及缺乏有效的计划和管理。
为了实现目标,非洲国家政府应该实施有效的政策,像中国那样改善管理策略,制订有效的税收政策来吸引投资和贸易。非洲很多国家都生产相似的原料,这意味着相互间存在很强的竞争。各国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发展策略,发挥潜能,从而最大化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