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原农业部长莫迪卜·特拉奥雷近日在《独立报》发表文章,题为“农业能否帮助各国政府”。文章认为,非洲每年进口的粮食、肉、奶和奶制品增速惊人,支出高达200亿美元。当前,非洲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步伐加快和中产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以上因素叠加对所有非洲国家都是严峻挑战。历史经验证明,世界强国的发展都始于农业,而非洲的情况却相反,农产品需求和购买力持续提高,而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却逐年下降,比如马里,75%的人口靠农业,而已开发的可耕地仅占16%。根据马普托承诺,非洲各国财政预算的10%要用于农业,但农业对GDP的贡献率不到四分之一,远低于矿产业。
目前,马里80万农户中具有一只犁杖的只占54%,具备双牛套车、犁杖和其他简单工具的不到三分之一。700万公顷可耕地只开发了40万,而其中只有12万公顷实现了引水灌溉,远未达到发展中国家20%的平均水平。绝大部分农民因此只能靠天种地,每年有6—9个月时间无事可做,处于失业状态,农村贫困率有增无减。在农业生产资料使用方面,除了棉区和水稻产区以外,其他区域的农民一无所有。即使在棉区和水稻产区,每公顷化肥使用量还不到12公斤,只占全球平均用量的10%。林牧渔业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尽管马里10年来宏观经济保持稳定,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加之国际援助不断增加,从而推动农业实现了年均4—5%的增长,但仍未达到6—7%的规划指标,因而导致5岁以下一多半儿童的营养不良问题始终不能得到解决。
文章认为,投资规模的大小的确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但还不够,还必须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和实施方法。为此,非盟今年1月通过的《零饥饿计划》旨在2025年前消除饥饿。该计划包括提高粮食产量、向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护和确保营养需求,并强调要有效投资农业就必须考虑粮食可供、可获得及合理使用这3个因素。通过生产要素投资、价值链开发和提高生产效率,以实现农业多样化和扩大就业。其实,向弱势群体提供保护本身就可以创造提高小农户粮食产量及产品多样化的机会,其基本思路是国家通过公共采购向穷人和学校食堂放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署等机构与有关国家私营部门和农场主协会共同实施的“购买粮食,促进发展”和“购买非洲的粮食,供给非洲人民”两项计划为非洲各国政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
文章认为,一国农业和生物多样化以及本国和次区域对粮食和畜牧产品的需求已成为创造就业的最大优势,但供给不足,需要进口和开发农业以及增加就业的实际情况却与发挥自身优势背道而驰,适得其反。如前所述,扩大农副产品产量并提高生产率、开发产品价值链是实现农业领域创造更多就业的最为关键的两个方面,其中提高产量和效率对开发新领域和新产品极为迫切,但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要扩大那些已经十分贫困加之就业不足等小农户的数量,以强迫年轻人留在越来越拥挤的原有土地上,当然也不是要进步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而是应该逐步实现种植和经营集约化,向农民提供直接和间接扶持,包括生产要素、专业服务和金融贷款。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但能够减少农民就业不充分的状况,还能在生产的上下游创造其他就业机会包括农业贸易和加工,也就是说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就地生产,千方百计鼓励农民使用良种包括业经认证的果树树苗、鱼苗和优质鸡雏,并与开发饲料相结合,以实现产业间的相互协调与互补。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向农民提供优质化肥和实际需要的农药、兽药。但如何使用这些产品必须需要专业知识,这也正好为大学毕业生创造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如果国家能够及时进行专业培训和出资支持的话。
文章认为,城镇化导致的消费者饮食习惯的改变与本地粮农产品市场占有量不断下降有一定关系,小麦、大米以及衍生的半成品、即食品的大量进口就是佐证。“舶来品”充斥市场,优势明显;而地产品外观差,加工麻烦,比如需要剥皮、捣制等。要改变这种状况,急需发展农产品的下游产业,以增加附加值,重占市场。开发下游产业的就业机会主要在于发展中小加工业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确保产品符合市场需求。自主创业虽然在不少领域大有可为,但并非灵丹妙药,因为中小企业在收益和竞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创造就业应该是大家的事,但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是关键,特别是要选派懂法、执法的干部,协助农民发展生产,安置年轻人就业,宣传营养知识,支持农业多样化。国家应该保护和帮扶本国的新生企业,规避境外企业通过进口商搞不正当竞争,同样也要关心出口深加工企业,防止原材料(原皮、皮革、油料等)附加值低的出口企业进行野蛮竞争。
文章认为,马里籽棉出口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普遍接受这种状况的主要理由是本国技术落后,无法进行深加工,不得已只能向西方(越来越多向亚洲)出口,并进口纺织品;同样,活牛羊出口的情况也令人愤怒,提出的理由一是没有加工手段,二是草场饲料不足。简单讲,出口籽棉相当于出口与棉籽油加工相关的就业机会,而出口活牛羊无异于毁掉了成千上万个放牧和牛奶加工的就业岗位。国外许多盲目的竞争者常常与非洲政府的相关服务部门合谋,在棉油和皮革加工领域发起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毫无置疑地向有关国家的政府提出了挑战,比如马里。该国人口每年增速3.6%,超过43%的国民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国家绝不应该继续对能够创造附加值和就业机会的稀少企业的命运漠不关心。
文章认为,最近30年,根据货币基金、欧盟等国际合作伙伴倡导的“经济结构调整计划”,马里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匆忙实施国有企业私有化,造成大量农工商企业破产或关门。由于政策的盲目性,导致地下屠宰场到处泛滥,不少人为追求私利擅自规避牲畜卫生监督,对国民经济和公共卫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国家以何种经济理念让国有工业企业一批接一批倒下去,使青年人失业和不能就业成为常理呢?解决国企管理不善,答案绝不应该是放弃和向外资开放和清盘。任何一种经济教条,无论他有多么自由,都不能给出正确解释。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常识问题。
文章认为,非洲装配的农业机械和当地生产的农业生产资料以及畜牧产品经常成为境外竞争者发动诽谤宣传和攻击的直接目标。在此背景下,如何促进本国投资和增加年轻人就业呢?非洲国家与其阻止境外恶劣竞争者对本土工业企业投资人的恶语中伤,还不如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具强化质量监督和市场准入。组织农业生产工具租赁互助会进行创收,以弥补国家投入的不足,这种方式值得探讨和开发。非洲区域组织本具有应对以上挑战的使命和职能,但其主观上却一直游离于这个“主战场”之外,即使偶尔接受了挑战,由于所制定的程序不具备可操作性,其行动也非常有限。
文章认为,非洲能够创造附加值和就业的制成品应该以何种经济理由与进口的、其中很多是蒙混入关且不符合技术标准的产品获得同等待遇呢?非洲绝不可能通过出口原材料和就业机会来保证粮食安全并进行自身发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也不可能仅靠几个对进口商品简单包装的进口商来完成。Tilemsi公司试图通过对天然磷酸盐深加工以开启改良土壤、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最终失败就是一个令人悲怆的实例。在此背景下,马里的私营企业要获得起飞如果没有国家的直接和有效支持也不可能。问题是国家应该在何时参与或退出具有战略价值的企业。
文章认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需要建立一整套咨询体系,不但要向小农户普及农业生产知识,还要向新生企业提供生产上下游的管理意见。在这方面要做的事情很多,特别是很多非洲国家的公共服务系统解体之后。最近几年,埃塞俄比亚在地方建起了许多内容丰富的普及农业技术的网络,此种模式很值得在其他国家推广。马里现有的一些公共或准公共服务部门所能提供的农业服务能力有限,比如农村小型灌溉区的水泵小组、乡村妇女协会组织的水稻脱粒和磨坊小组等。录用业经各协会、互助会通过实践培训的农村青年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农机具的使用,也不能提供农村所需的相关服务。此外,协会之间人员内部交流牺牲了为更多优秀人才创造就业的机会。因此,要对已实施的各种农业政策进行认真评估,以便做出恰如其分的调整。对令人担忧的问题所做出的答案不存在任何模糊,那就是农业是开发就业的真正源泉,非洲国家应该受到启发,投入所需的各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