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则
新型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为智慧经济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及网络信息安全工作,2015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2016年10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2017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2018年4月20日举办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维护网络安全,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主动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进程,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市委、市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及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做了统一部署,市委五届三次全会提出:统筹推进以交通网、水利网、环保网、信息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2017年8月14日,市委书记陈敏尔主持召开主城片区各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优化城市管理体系,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智慧城市,注重人文关怀,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2018年5月15日,市委书记陈敏尔在全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握“一条主线”、突出“两大抓手”、挖掘“三项价值”、抓好“四件事情”。“一条主线”即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两大抓手”是一手抓数字产业化、一手抓产业数字化;“三项价值”即信息的商用价值、政用价值、民用价值;“四件事情”是抓好核心技术创新、培育引进网信龙头企业、推进网信军民融合、促进网信开放合作,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同时,《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指出,要“强化大数据智能技术在产业发展、政府管理、民生服务、公共产品、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智能产业基地和全国一流的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之城,打造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重庆市“十三五”信息化规划》中明确部署要“结合宽带乡村、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等国家重大专项推进情况,择优在部分区县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九龙坡区积极响应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及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号召,2018年6月27日在全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区委书记周勇提出“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网络优质内容需求为出发点,建设网络强区,重视网络发展、网络应用、网络治理和网络安全,充分发挥大数据智能化的创新驱动引领作用,不断扩大大数据智能化在‘商用'‘政用'和‘民用'范围的深度挖掘应用,夯实网信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意见》提出“把九龙坡建成具有转型发展新引擎、融合发展新模式、智慧经济新业态、现代都市新载体和智能低碳新生活内涵的智慧城市示范区,信息化水平走在全市前列”的奋斗目标。
围绕上述要求,智慧九龙坡建设遵循的总体思路可概括为“1345”,即树立“智汇九龙坡、云拥山水城”智慧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统筹推进各领域规划建设;拟定“三年成示范、五年立标杆、八年创一流”的三步走策略,明确各阶段建设内容及重点;打造“一张网”“一朵云”“一基库”“一中心”四大赋能工程,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条件;推进“共用、商用、政用、民用、公用”五大任务,有力支撑总体目标的实现。在此思路框架下定目标、定指标、定任务、定步骤、定重点,确保智慧九龙坡顶层设计方向明确、步骤清晰、推进有序。
第二章现状分析
结合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及问卷调研、现场访谈、资料分析等成果,从体制机制、智能设施、信息资源、惠民服务、城市治理、产业经济、生态宜居以及网络安全等8个维度对九龙坡智慧城市发展现状进行全方位摸底,分析总结全区智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与发展需求,为智慧九龙坡建设目标、建设任务、技术设计等提供依据。
一、发展基础
(一)基本概况分析
九龙坡区位于重庆主城西南部,幅员面积432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11个镇,常住人口逾120万人,城镇化率93%。九龙坡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坚实,开放条件优越,综合配套完善,是重庆主城向西拓展的战略枢纽和桥头堡,也是成渝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区内拥有全国首批5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开发区之一的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于2016年7月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市委、市政府正精心打造重庆高新区“升级版”,致力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西部创新中心。2016年6月,九龙坡区获批创建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城市示范基地,2017年4月,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0.4亿元,2018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9.8亿元,区内4.75平方公里区域纳入重庆自贸试验区范围,发展要素更加富集。
九龙坡区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将其视作为推动传统工业大区向现代经济强区迈进、传统城市向新型城市迈进、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的必由之路,2015年8月区政府专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意见》,将智慧城市建设任务上升到区级层面,拟定出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建设方向和保障措施等,经过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战略引领作用的相互叠加,全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持续夯实、条件不断改善。
——有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基础。九龙坡区是重庆乃至中国西部的军工重镇、工业大区,依托国家级高新区和多个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已构建起汽车摩托车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位列全市第一阵营。近年来,通过滚动实施10大智能化改造项目等,全区工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45%,数字化设计工具应用率达60%;凯泽科技、梅安森科技等企业的10个应用化项目入选重庆市人工智能及物联网项目库名单,占全市总量的6.6%。全区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1%,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4%,“九龙制造”转向“九龙智造”的步伐不断加快。
——有匹配智慧城市建设的商业需求。九龙坡区市场主体众多,数量达16.7万户,位居全市第一,占全市总量的6.9%。各类商业网点总量接近10万个,大型商业设施面积约656.8万平方米。楼宇经济快速发展,重点楼宇达34栋,累计入驻企业达215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80亿元,税收6.5亿元。锁定现代服务业24个门类方向持续发力,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2.8%,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增长率保持在50%以上,旅游收入年增长率保持在15%。西南地区首家“互联网+金融+科技”的全国性综合科技要素交易市场——重庆科技要素交易中心挂牌开业,重庆科技服务大市场累计实现交易额85亿元。拥有金融机构117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银行存贷款余额突破3500亿元。拥有电商平台网站115个,全区跨境电子商务实现进出口及结算突破2亿元。服务业信息化发展持续向好,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提质服务业信息化建设的条件较为成熟。
——有承载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基础。自2016年7月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以来,九龙坡区强力实施“光网九龙坡”工程,推进城乡宽带网络光纤到户,城市光纤到楼入户率100%,行政村光纤宽带通达率98%;大力实施“无线九龙坡”工程,新建改建基站700个,4G基站总量达4914个,4G用户普及率超98%,正积极争取5G商用试点。信息大通道建设进度提速,大力推进物联网专用通信网络建设,加快布局广覆盖、大连接、低功耗的NB-IoT基础设施,到2018年底,力争实现窄带物联网东部城区全覆盖。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提速,科园六路和奥体路两地试点安装智慧灯杆172套。公共区域免费无线局域网建设提速,启动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工作,通过新建、整合和改造,已逐步在商圈、酒店、医院、旅游景区、广场公园、行政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实现免费Wi-Fi覆盖。网络基础设施的覆盖率、综合利用率逐年攀高,信息网络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有契合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近年来,九龙坡区在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智能交通方面,建设有智慧公路子系统、公路数字化档案及智慧停车系统;智慧旅游方面,建设有景区电子导览系统、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旅游行业信息管理;智慧医疗方面,加强了与全市优质医疗资源的互联互通,健全医疗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探索卫生计生与医保、食药监、民政、公安等部门之间数据共享;智慧教育方面,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快九龙坡区教育云平台建设;智能商务方面,加快建设杨家坪、石桥铺“智慧商圈”,开发智慧商圈移动终端APP、智慧商圈网,建设电子商务大数据中心;智慧警务方面,依托市公安局警务云平台对民生服务工作进行大数据管理,在全市率先开发“民生警务互动助手”,推进“雪亮工程”项目,推动全区重点公共区域、重点单位、重点领域、背街小巷等视频监控资源建设与联网。这些应用尝试,都是智慧城市建设框架下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为下步工作开展积累了经验、积蓄了力量。
(二)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九龙坡区统筹推进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在组织领导、智能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开放、惠民服务、现代化城市治理、产业经济创新、生态宜居环境改善、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信息化建设组织机制体系不断强化
成立九龙坡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九龙坡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区智慧办”),出台《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意见(九龙坡府发〔2015〕25号)》、《重庆市九龙坡区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一系列智慧城市建设指导文件,明确建设方向、投资范围、决策主体、责任主体、监管主体,并多次召开全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研究与部署九龙坡区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工作和体制机制改革事项。成立全区网络和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明确牵头部门,强化对全区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
2.智能设施建设不断增强
基础通信网络逐步优化。全区共建成Wi-Fi热点5000余个,重点覆盖政府、商圈、医院、学校、车站等人流密集区域;全区行政村(社)光纤宽带通达218个,通达率达100%,全区宽带用户数78.92万户,其中光纤到户54.8万户,占比69.44%。全区行政村(社)有线电视开通218个,开通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数37.2万户。电子政务网络初步建成。全区现有市级专网18个,主要用于部署国家、市级垂直业务系统;电子政务外网以等保三级标准建设,覆盖全区一、二级单位170余个,形成国家、市、区、镇街“四级”网络;电子政务内网属涉密网络,与电子政务外网物理隔离,上连市委机要局,横向连接机关大院内10个部门;政府互联网建设方面,96个区级部门和镇街共享一个互联网出口,网络出口带宽达1.6G。计算存储满足当前需求。全区现有独立机房24个,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主管部门自行维护;全区共有服务器160余台,存储设备84套(约6300T),基本满足当前业务需求。基础感知网初具规模。全区共建成视频监控约37000路,高清摄像头占比50%,约10%的视频监控资源已接入公安视频联网平台。平均83路/平方公里(重庆市66路/平方公里),支撑公共安全、校园安保、市政管理、交通监控等业务,与深圳市205路/平方公里、上海市158路/平方公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全区有124个重点污染源企业,目前已完成44个点位的自动监控;建成交通噪声监测点15个;全区共有29个水库,建成水库安全监测系统对全区12座水库进行监控;建成45套危险源监测系统对全区部分化粪池进行监控;建设了20套药品批发企业仓库温湿度传感器,实现温湿度自动监控;视频监控系统覆盖天然水域渔船重点停靠点,注册渔船均安装GPS定位系统;全区533辆客运车辆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及3G视频监控系统,接入市客车联网平台,实现市、区、企业三级管控。
3.部门数据资源逐步沉淀
数据资源逐步沉淀。全区已有35家单位实现行业业务数据资源本地存储与应用,涵盖环保、民政、国土、综治、公安、城管、房管、财政、教育、医疗、消防、应急、信访、税务等业务数据。具体如区环保局已建环保行政审批系统数据库,主要存储企业基本信息、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相关信息、排污许可相关信息,数据量约8万条;区国土分局已建国土资源“一张图”系统数据库,共存储数据量约2万条,档案查询系统数据库存储数据量约32万条;区城管局已建城市管理系统数据库,存储数量约172万条;区综治办掌握全区特殊人员信息档案,主要存储全区11类特殊人员信息;区公安分局已建二代居民身份证人口信息库,存储约120万条居民身份证数据;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已建四品一械监管数据库,主要存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数据,包括监管对象、行政许可、日常监管、行政执法、质量安全、药品质量追溯等,数据量超过1000万条;区卫生计生委已建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库,主要存储病历概要、西药处方、住院病案首页、住院医嘱等信息,病历概要约3.2万条,西药处方约33.8万条,住院病案首页约3.9万条,住院医嘱约3.1万条。积极探索部门间信息共享。经过多年业务发展与信息系统建设,全区各委办局、镇(街)共建设与使用信息系统约293个,其中,国家垂直信息系统65个、重庆市垂直信息系统152个、九龙坡区自建信息系统76个,各系统基本能够满足部门日常业务需求。
4.惠民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行政审批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建成区、镇(街)、村(社)三级便民利民服务体系,利用全市统一的网上行政审批平台,支撑429项事项办理,占全区行政审批服务事项93.7%,即办率63.2%,办结率达99.7%。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不断增强。建成区卫生信息专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和电子病历系统(EMR)已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LIS)和医学影像管理系统(PACS)已覆盖6家公立医院。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启动教育信息化“三通”建设,校园网建设率100%,中小学“班班通”和职业学校“室室通”建设率100%,逐步推进云课堂试点工作。人社系统信息化建设长足进步。精心打造“一心一院三平台”区级人力社保平台,办理就业社保、人事人才、劳动调处等业务;金保二期工程覆盖19个镇(街),延伸至218个村(社),实现26项业务前移,服务群众近100万人;文化体育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东部核心文化圈”“西部中心文化圈”“镇街综合文化圈”“村社保障文化圈”四级立体化服务网络,建成“悦动九龙”平台,提供赛事资讯、活动宣传等服务。扶贫帮困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建成区精准扶贫综合管理平台,为1.1万户、1.5万人的贫困群体建立档案,实现扶贫工作全过程可视化管理。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建成社区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紧急救援、远程定位等9大类支援服务以及助洁、助餐、助浴等8大类实体服务。基层社区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部分镇街试点智慧社区建设,逐步整合部分政务、公共服务、社区商业等服务事项。
5.城市治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完善。利用综合巡查云平台、重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工地安全卫士等系统实现对区市政、园林、工地等方面的信息采集与管理;利用重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完成数字城管系统案卷及12319投诉案卷的即时派遣。公共安全信息化防控体系初步形成。实现重点场所、公共场所、临时性大型活动场所、重点旅游景点等视频监控管理,在重点商圈开展安全+智慧消防系统建设。城市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初步完成。完成应指工程内场环境工程建设、系统工程建设、前端视频镜头感知系统建设。社会综治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矛盾排查、安全防范、网格管理、政策宣传等工作进程均实现信息化改造,使用重庆市网上信访信息系统分类管理群众来信来访事件。交通管理与运输服务信息系统建设较为完备。建有350兆无线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以及交通指挥中心大厅、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视频监控系统、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记录系统、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警用车辆定位及单兵系统、交通信息发布系统等。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化平台启动建设。“信用九龙坡”社会信用体系平台建设工作持续推进,以企业法人数据库为基础,按照统一的征信规则,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库,利用大数据技术,运用科学分析模型,适时反映出企业动态的信用状况。城市规划建设信息化统筹能力增强。构建地理空间信息库、城乡规划综合数据库和综合区情系统,初步形成智能规划支持体系;建设“一张图”系统,在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方面实现“按图管理”。
6.产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升
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供应链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CAD、CAM、CAPP、PDM、ERP等工业辅助设计、生产控制及管理软件普遍应用;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广泛应用。服务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以重庆科技服务大市场为核心,建设线上网络平台——重庆创新驿站,提供政务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工场服务、法律工程财会服务、仪器设备服务、技术咨询与评估、技术转移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技术合同登记以及创新人才服务;国家质检中心基地、金域医学检验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打造西部检验检测高地。商贸领域信息化发展加快。打造西部地区首个基于政府产业园的“重庆高新区-英特尔联合众创空间”;“阿里巴巴·重庆高新区产业带”入驻商户1300家,重庆高技术创业中心等3家机构成为全市仅有的年度获评国家A类等级的孵化器,市级以上众创空间达19家;杨家坪商圈初步实现商圈核心公共区域Wi-Fi覆盖;安装20台智能触摸终端,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查询、预定、快捷支付等服务;开通商圈公众微信号“Hi九龙淘”与商圈手机APP“羊圈”,提供在线购物、逛街导航、打折促销信息发布等服务,建设智能监控系统,智能巡检系统,初步实现商圈的智慧化管理。物流产业初步应用信息手段。部分冷链物流启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推动设立了重庆首个冷链物流保税仓。园区楼宇经济发展实现信息化辅助。使用区楼宇综合统计平台对全区27栋楼宇经济数据集中采集,推动网格化管理高效落实。旅游智慧化服务不断发展。华、可控。
三、总体目标
到2022年底,建成高速泛在、集约共享的信息基础设施,全域高新、开放共赢的数字经济格局,协同联动、精细精准的城市治理体系,智能便捷、共建共享的三宜山水城区,实现“信息一‘网'采集、数据一‘心'汇聚、应用一‘云'承载、服务一‘号'通办、全局一‘脑'掌控”,达成“智汇九龙坡、云拥山水城”工作目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智慧城市应用样板,将九龙坡打造成为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数据汇聚应用创新示范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杆区。
四、主要指标
参照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参考国务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庆市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16—2020)》、《重庆市“十三五”信息化规划》、《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城管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智慧九龙坡发展现状和未来建设需求,对标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先进地区,拟定五个方面的指标体系。
岩旅游风景区智慧旅游在全市率先建成,重点游览区域Wi-Fi覆盖率达到95%以上,建成电子门票智能管理系统、景区出入口智能监控系统、数字导游、数字虚拟景区等;动物园建设智慧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景区简介、场馆介绍、科普活动、视频资料、园区地图、周边资源等信息;区旅游电商平台已吸引整合辖区70家企业入驻,200余种旅游产品上线销售。
7.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
监测手段初步实现信息化。建成3个空气污染源监测点,2个功能区噪声监测点,13个交通噪声监测点,44个重点污染源企业自动监控点,提升了污染防控信息化管理水平。水资源管理初步实现信息化。全区12座水库实现信息化防汛管理,共安装37台摄像机,主要对大坝进行监控,同步监测水位;依托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雨量监控与中小河流水位数据监测,为三防业务管理、防汛指挥、决策调度提供科学、高效的支撑手段。森林资源管理初步实现信息化。进山路口建设有6处视频监控点,对过往车辆进行监控;使用林信通对辖区内森林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监测、森林管护、林火监测的巡查。节能减排管理初步实现信息化。全区8000余盏路灯正逐步进行LED节能+智能化改造,配建路灯控制平台;积极探索将九龙半岛打造为区域集中供冷供热和“高星级”绿色建筑集中连片建设区。
8.网络安全保障不断加强
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拥有万兆防火墙、上网行为管理、漏洞扫描、网页防篡改等安全类设备约40台,安全防护体系、容灾备份体系、网络监管体系、安全测评体系建设有序推进,网络舆论管理和引导水平进一步提升,网络实名认证体系加速推行。
(三)评估情况分析
为进一步明晰智慧九龙坡建设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根据《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以下简称《评价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分项,结合全国重要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指标数据,主要从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网络安全、改革创新、市民体验等八个方面,对九龙坡智慧城市整体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具体指标介绍详见附件1,具体评价得分详见附件2。
九龙坡智慧城市整体发展情况如图2-1所示,采用雷达图静态分析法将九龙坡评价一级指标得分率与全国最高得分率进行横向比较,除智能设施得分较为靠前外,网络安全、信息资源、生态宜居、精准治理、惠民服务、市民体验、改革创新等七个方面和全国最高水平均存在较大差距。
图2-1九龙坡区新型智慧城市评价一级指标对比分析图
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需求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支撑,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引领的科技革命正在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使得以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能力,推动产业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可能。结合九龙坡区信息化发展实际,从全区智能基础设施发展、城市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优质惠民服务、城市精细精准治理、产业经济创新发展、生态宜居环境保护、网络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综合分析智慧九龙坡的发展需求。
(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需求
1.组织模式创新方面。由于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导致智慧城市建设权责不明、执行不到位。因此需充分发挥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需严格贯彻执行《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相关会议议事规则》,充分调动区智慧办在顶层设计编制、项目协调、招商洽谈等方面的积极主动性,配合领导小组加强项目管控力度;根据区级各部门职能职责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专业领域需求成立工作专班,明确牵头部门及配合部门,具体负责方案编制、推进实施和重大事项协调指导工作;明确各行业领域牵头部门及配合部门;加强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组建运营机构,对项目进行总体技术把关,确保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成效。
2.制度创新方面。针对全区数据共享开放程度低、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管理考核工作落实不够等问题,需积极落实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政策,研究制定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管理办法;需制定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政务数据和重要行业数据的容灾备份、使用管理和安全跟踪追溯制度;需建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督查考核机制,建立涵盖工作推进效果、过程、进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各部门、各镇(街)进行绩效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全区年度综合目标考核。需建立项目评审机制,规范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年度安排、立项审批、项目预算和资金筹措,招投标、重大建设项目稽察等工作。需强化城市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创新网格员队伍管理模式,推动网格员队伍改革,健全网格员队伍管理制度,制定事件分类分级标准。
3.资金与人才支撑方面。针对现有信息系统建设基本依靠财政投资,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度不够;全区信息化人才数量、专业能力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求不匹配,缺乏针对创新信息化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等问题,需加强资金聚焦,统一安排、集中使用建设项目资金,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和关键环节,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需积极争取国家、重庆市对智慧九龙坡建设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需制定适应智慧九龙坡建设要求的人才战略和措施,如组建、引入智慧城市相关技术、应用的研发机构和技术团队,抓好全区各级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等,加强与智慧城市专业咨询机构的合作。
(二)基础设施优化提升需求
1.基础通信网络方面。基站选址和建设推进困难,农村偏远地区以及城市重点室内场所
2.全区计算存储资源方面。机房重复建设,计算存储资源利用率不足,整体投入成本过高,以及各单位独立运维,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运维费用较高等问题。因此需在盘活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统筹全区计算存储资源的建设,通过虚拟分拆技术,实现计算资源的同构化和可度量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管理,支撑全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效减少重复投资,缩减项目建设周期。
3.电子政务网方面。由于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时间较早,现有设备性能和网络带宽难以支撑未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同时电子政务内网仅覆盖机关大院内10个职能部门,覆盖范围小,未部署区级应用系统,无法有效支撑政府敏感数据的存储和传递;政府互联网存在双重建设,使用成本高等问题。因此需在盘活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网络进行扩容升级,同时打通与各职能部门业务专网相联接,为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基础,全面支撑未来新型智慧城市业务系统建设、覆盖需求。
4.城市物联网感知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基础感知设施覆盖不足,缺乏共建共享等问题,如全区刑事高发区域、重点安保单位、治安复杂地段以及主要公共区域、重点场所、街道、背街小巷等区域视频监控覆盖不足,与深圳、上海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地下管网、城市部件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感知和监控管理基本缺失;未实现重点污染企业监控全覆盖。同时全区感知设施未能有效整合,各职能部门单独建设,标准不一,难以实现共享共用,导致重复建设。因此需加大全区感知体系建设,一方面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对感知网络进行补点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统一的物联网接入平台,对感知设备进行统一接入与管理、统一服务共享、统一标识与寻址,同时整合接入现有物联感知设备,打造一体化全方位的物联网感知体系,实现区各部门感知设备的共建和感知数据的共享。
(三)数据资源开放共享需求
1.数据资源汇聚融合方面。数据未能实现互联互通,跨部门数据共享大多通过邮件、QQ、纸质文档等传统手段进行,基层工作人员存在重复录入现象。经过初步调研,全区共49个单位,提出了289类数据共享需求,共44个单位提出可共享187类数据。当前大多业务数据以纸质文档或电子台账形式存档,数据供需内容存在较大不匹配;人口、法人和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尚未建立,同时大多数据由市级部门统一管理,区级部门无法获取相应数据,导致数据汇聚融合困难。因此,需要统筹建设全区人口库、法人库、地理空间库、电子证照库等基础数据库,逐步建设惠民服务、城市治理、产业经济、生态等专题数据库以及城市大数据库。需根据各部门的数据共享需求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统一的数据体系、统一的数据标准及协议,为数据跨部门、跨领域的互通共融提供基础。
2.统一共性支撑能力方面。全区未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跨部门数据共享大多通过邮件、QQ、纸质文档等传统手段进行,信息核对靠人工完成,耗费时间长,效率低;同时未建设统一的门户服务、身份认证服务、资源管理服务、地理信息服务等,系统存在重复建设,基层工作人员办理业务时需多次登陆、重复录入。因此需建立全区统一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实现与市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对接,纵向实现市、区、镇(街)三级数据交换共享,横向打通各部门业务系统,实现部门间业务协同和指挥联动。需提供统一的门户服务、身份认证服务、资源管理服务、地理信息服务等,支撑全区各部门业务应用,避免重复建设。
3.大数据应用与服务方面。区级数据积累少,数据红利没有充分挖掘和释放,以数据为核心的政府流程再造、治理方式变革以及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基础薄弱。因此需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通过各类感知数据、政府数据、企业数据的按需接入和主动获取,基于全区统一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息等基础信息库与领域专题库,深度分析与挖掘城市数据资源,提供辅助决策、统计分析等大数据智能化服务,提高政府公共服务配置能力和宏观决策科学性。
(四)民生福祉保障改善需求
1.政务服务方面。当前全区行政并联审批服务水平较低且便捷性不高,民众跑腿现象普遍,自助办理体验差,距离“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政务服务模式有较大差距。因此需构建全区政务服务一体化服务模式,形成线上、线下互补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面向市民、企业、区级政府工作人员,提供贯穿一生的统一入口、服务预约、状态查询、消息推送、电子支付等服务。同时需升级行政服务中心大厅,扩展在线服务范围,加强大厅数据集成,实现高效管理;需加快推广24小时****自助终端,实现身份证、护照、电子港澳通行证、往来台湾通行证等全天候24小时自助办理取件。
2.医疗健康服务方面。预约挂号、诊间支付等便民服务尚未在区级各级医院普及,全区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和检验检查信息共享尚未实现。因此需加快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学影像、医疗资源等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建设;推进智慧化医院及“互联网+医疗”建设,解决居民“看病难、就医贵”和“三长一短”的医疗问题;同时应加强医疗卫生大数据在决策支持、精准医疗和有效用药等方面的应用。
3.教育服务方面。我区教育城域网设备老化,带宽不足,校园Wi-Fi覆盖率不足20%;师生教学资源无法统一存放,传承共享困难;校园监控设备陈旧且覆盖不足,整合利用困难;家校沟通缺乏信息化手段支撑,家长无法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学校无法及时了解家长诉求。因此需推动全区“三通”升级建设和教育云端化建设,实现教育管理云端化、教育教学环节云端化、教育教学资源云端化、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云端化和家校沟通云端化;同时需升级改造全区校园监控系统,统一接入区教委与公安分局的视频联网系统。
4.人力社保服务方面。存在社保网上经办服务未全面开通,区人才数据统计零散,数据不全面、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因此需提升社保网上经办服务水平,借助信息化手段整合社保、工伤等业务,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民众办事;对全区人才基础数据进行统一整合,提升人才服务精准度,为企业和人才解决实际困难,吸引更多人才汇聚九龙坡。
5.文化体育服务方面。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范围较小,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乡镇、社区文化站等文化资源信息缺乏整合,文体场馆预约、活动订票、公益培训、演出直播等便民服务不完善。因此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专题数据库,聚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整合全区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现有文化信息资源,完善文化资源共享体系;需加快建设24小时图书馆,充分利用校园体育基础设施,满足市民文体生活需求。
6.扶贫帮困服务方面。扶贫信息共享水平较低且缺乏统一管理,存在扶贫对象信息核查共享困难,民政、人力社保、教育等相关业务部门扶贫各自为政等现象。因此需借助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与核对等手段加强扶贫工作的统筹管理,提高扶贫工作精准度和及时性,改善扶贫机构服务质量,借助扶贫大数据库,进一步创新扶贫模式,精准覆盖扶贫人群。
7.养老服务方面。存在养老服务设施落后,养老服务持续运营模式创新不够等问题。因此需整合政府、社会和市场资源,形成公办养老机构与社会养老机构互补的养老综合服务体系;开展医养结合试点,提供实时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全方位居家智能照护服务。
8.社区服务方面。社区服务水平较低,智慧社区建设缺少统一规划、管理和协调,缺乏合适的商业模式,仅限于提供基础的社区服务,未充分融合商业元素。因此需建设便捷安全、多元和谐的智慧社区,促进政务服务延伸到社区;需整合政府、社会和市场等多方资源,探索社区人员管理、社区医疗服务、社区智能安防、社区智能停车等方面的应用;同时需推进社区电子商务服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五)城市管理提档升级需求
1.城市综合运行管理与决策方面。由于当前城区治理工作在全区层面缺乏有效的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易出现互相推诿、问题发现不及时、处置滞后等现象;管理方式单一,缺乏数据的实时获取、共享、汇聚、融合、挖掘分析等手段,城市治理智能化程度偏低。因此需整合综治、城管、城乡建委、房管、卫生计生、环保、消防、各镇街等部门网格资源,科学划分网格单元,制定人口、地址、建筑等城市要素的数据采集标准规范,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事项等纳入网格化管理;需建立全区统一的集机构队伍管理、实有人口管理、特殊人群管理、重点青少年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需强化城市运行数据的综合采集和管理分析,实现城市管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
2.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公共安全管理手段不健全且预警方式缺失。如全区视频监控覆盖与深圳、上海等地相比严重不足,视频联网率低,智能分析运用少,治安防控缺乏科技手段支撑,无法及时掌握全面的危化品企业信息,无法对危险源进行自动辨识以及实时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面产品追溯未覆盖食品生产、流通、餐饮领域,全区消防状况缺乏实时监测与预警,消防事故处置指挥缺少信息化支撑。因此需完善公共场所、城市重点场所的高清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健全公共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网络,促进跨区域、跨部门的视频信息采集与共享,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需对重点行业领域重点环节部位实现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生产监管;需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体系,同时需通过物联感知等新一代科技手段创新消防安全管理模式。
3.交通管理服务方面。全区交通管理和交通运输信息服务手段较落后,交通信号灯和电子警务设备覆盖率和智能化水平不足,城市拥堵现象严重。因此需实现公安、城管等部门视频资源共享,构建集信息发布、智能调度、运营分析等服务为一体,人、车、路、环境协调运行的新一代智慧交通体系;需升级改造现有交通指挥中心,完善现有信息系统,有效实现停车诱导和停车资源整合调配。
4.城市管理方面。信息多重采集,标准不一,未实现与市级系统的互联互通;城市管理指挥调度信息支撑手段薄弱,无法及时掌握现场情况以及周边可调派的工作人员信息;环卫工作监管考核、市政设施与绿化设施管护缺乏技术支撑。因此需梳理全区各类事件采集清单,实现一网采集,同时与市级系统互联互通;需强化视频监控、供水供气供电、防洪防涝等城市运行数据的综合采集与深度分析,集成环境卫生管理、市政设施监控、绿化管护等业务应用,加强城市管理指挥调度能力;需积极推进“全民城管”理念,引导民众积极参与违法违章行为的在线举报,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5.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城乡一体化规划与建设信息支撑力度不够,如在征地拆迁监管、项目申报和立项基本资料收集、项目上报待批跟踪、已批项目促建、违法用地查处、耕地保护的动态监管、农村用地确权等方面数据共享率水平低,尚未形成全区“一盘棋”。因此需汇聚基础设施、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企业、从业人员等数据,提升城建综合业务协同水平;需提高地面监测和空间定位等数据的综合利用能力,实现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智能化监管和地质灾害的智能化监测;需加强给排水、电力、燃气、广电、通信等综合管线信息的采集和动态更新,实现各类管网可视化管理。
6.政务管理方面。信息支撑手段无法满足实际管理需求,如公务用车数据上报不及时,未实现实时监测;公共机构能源(水、电等)实时利用情况未能掌握,存在谎报漏报现象等。因此需建立电子文件(电子公文)标准与规范,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项目从立项、选址、方案设计、方案审查、招标与施工进度的全流程管理。需强化机关事务后勤保障信息化支撑水平,实现机关单位安全保卫、设备监测、公务用车实时监控、车位管理、能耗管理与监测等。
(六)产业经济创新发展需求
1.招商引资方面。全区招商工作缺乏统筹管理,各职能部门未形成合力,政策信息上传下达渠道不畅通;招商信息资源分散,不同类型数据缺乏整合,难以支撑招商工作的快速研判与决策。因此需精准识别招商对象,实现招商活动全流程管理;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各类招商资源在地图上集中展示,有效支撑区级招商引资活动,提高政府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益。
2.创新创业服务方面。由于平台缺失、渠道不畅、手段单一,无法精准掌握辖区企业的实际需求,未能及时主动的为企业提供各类政务、金融、人才、创新创业等服务。因此需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建立创新创业全流程公共服务平台,融合政策、技术、人才、金融、知识产权等服务机构及服务事项,将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机构、政务服务和创业者、企业连接在一起,聚集全球服务资源。加强与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合作,聚集科技创新资源,拓展技术平台服务网络,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提质全区创新创业服务。
3.商贸服务方面。现代化商贸服务发展滞后,如电子商务应用深度和广度不足,与传统产业尚未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传统商圈的市民服务体验及商圈运营手段缺乏创新。因此需打造集购物、美食、休闲娱乐、生活服务于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体验式智慧商圈,提升商圈智慧化服务能力;需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和农村电商,引导中小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
4.产业汇聚发展方面。。园区服务手段单一,只提供基本的水电气、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有效吸引相关行业、重点产业企业入驻园区。因此需推进智慧园区建设,促进园区门户、招商、物业、移动服务、协同办公、安全防范等智能化管理及运营,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智慧化”服务;需创新租赁管理、物业管理、招商管理等管理模式,提升楼宇服务质量,推动楼宇经济蓬勃发展。
5.物流服务方面。全区物流信息缺乏整合,导致物流信息不畅,车、货不匹配,物流成本较高。因此需建设集在线交易、支付、监管、信息发布、产品展示、推广、营销等应用为一体的一站式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需利用射频技术、多位条码、卫星定位等技术实现物流信息的收集代码化、处理电子化、传递标准化和实时化。
6.旅游服务方面。旅游行业监管水平有限,覆盖不全面;未形成全区旅游应急管理“一盘棋”联动。因此需汇集旅游相关数据,运用现代模型分析方法,对全区旅游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实现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需全面掌握游客、景区、旅游企业动态,以信息化手段辅助,促进旅游行业监管全覆盖;需整合官方微信、微博、网站、杂志等旅游宣传渠道,实现统一的对外宣传与营销功能提升九龙坡旅游对外服务整体效能。
7.两化融合方面。“两化”之间的互动发展和融合效应不够显著,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仍处于初、中级阶段,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智能化程度较低。因此需推进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将互联网与研发设计融合,构建协同化的研发设计体系,支持企业通过自建或借助现有的“众包”平台,拓展创意来源。
(七)生态环境提质提标需求
1.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全区地表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监管触角不够,缺乏有效在线监测监管设备支撑,无法快速、实时、准确的锁定污染源。如全区有124个重点污染源企业,目前只完成44个点位的自动监控。因此需整合优化现有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形成对全区生态环境监控、预警、变化趋势研判等功能的环境综合应用;需增强对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企业和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测能力;需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实现生态红线监督与管控。需加强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强化对重点风险源、涉危企业聚集区的监督管理。需实现环境业务一体化管控,实现环保应用系统间数据互联互通。
2.水体治理方面。饮用水源未全方位监控,不能全面实时监控大坝本体安全状况、水质以及水资源的利用情况;监管违法捕捞基本靠人工巡查,存在发现难,举证难等问题;全区主要河流、城市内涝点均未实现自动化监控,无法有效支撑城市防洪抗涝。因此需对全区水源地水文气象、泵站自动化控制、安全监测、水质监测、生态监测等信息进行自动化采集与全面感知,实现水源地运行状态实时监管;需实现主要河流100%的水质自动监测;需在禁止捕捞区域建设智慧化监控手段,对违法捕捞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取证;需加强辖区内内涝监控,完善汛情监测体系,协调整合水资源循环利用。
3.林业监管方面。全区林业监管主要依靠人工巡查,效率低,火灾隐患不能第一时间发现,跨部门协同指挥救援缺乏信息化手段支撑,同时未实现对全区古树名木的精细化管理。因此需建设森林防火监测与森林资源管护体系,对辖区内林业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森林防火与病虫害防治的管控能力。
4.节能减排方面。由于未实时监测全区重点用能企业与公共建筑能耗,节能减排考核缺乏数据支撑,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利用、循环经济等未见成效。因此需强化企业生产过程能源消耗在线监测及关键设备生产能耗过程监控;需提高城市公共建筑能源综合管理的数据监测与综合分析诊断能力,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需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
5.农业发展方面。绿色品牌宣传不够,乡村旅游推广力度不强,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产品营销电商化、农业生产服务化水平较低。因此需充分结合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产品营销电商化。需加强都市乡村旅游,绿色品牌的宣传,对九龙坡绿色食品进行集中展示,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农业生产服务化转变。
(八)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需求
全区网络信息安全的主动防御、综合防范能力较弱,主要通过人工处理舆情相关工作,存在信息搜集滞后、准确度不高、完备性较低等问题。政府部门及重点行业内部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意识不强,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落实不严格,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因此需提高各层级人员网络安全的防护意识,加强各类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需大力加强信息泄露的防护和相关隐私数据的保护。需识别和集中管理城市网络空间中的非法信息,加强舆情监管;需建立网络空间综合治理的社会共治模式,净化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