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由“四川省黔江地区”演变而来,原四川省黔江地区于1988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从原涪陵地区10县中将酉秀黔彭石五个自治县划出单设)成立,同年11月挂牌办公,辖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苗族自治县。1997年纳入重庆直辖市管理,同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四川省黔江地区”,成立“重庆市黔江开发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重庆市黔江开发区、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设立“重庆市黔江区”,隶属重庆直辖市管理,也是重庆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区。2001年全区共3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15个镇、489个村民委员会。
2004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0.2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7.35万人,农业人口42.8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542人,人口出生率为13.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全区常住人口43.99万人,比上年增加0.46万人;城镇化率26.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6.62万人,占总人口的72.83%。
公路建设
道路交通现状:
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2531公里,其中国道93公里,省道511.4公里,县道689.15公里,乡道319.5公里,村道1353.45公里,专用道24.5公里。按道路等级划分有二级路93.1公里,三级路51.4公里,四级路587公里,等外路421.6公里。全区30个乡镇已全部通公路,并实现乡乡通油路;222个行政村有90%的村通公路。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黔江段于2005年9月28日开工建设,预计2009年全面建成。
全区交通运输形式单一,主要依靠公路运输。截至2005年底,陆上公路运输共有营运客车257辆6544客位,城区客运出租车224辆,货运车辆1500余辆3350吨。水上只有少量内河航运,共有乡镇运输船舶、渡船100余艘。
2005年是黔江区交通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年,也是交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一年。经过努力交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主要是:
铁路建设
渝怀铁路是联结我国西南与沿海地区的东西大通道,线路起于重庆市,经长寿、涪陵、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铜仁、麻阳,终止于湖南省怀化市,线路正线建筑长度612.9公里,是正在建设之中的国家Ⅰ级电气化单线铁路,预留复线条件。工程总投资198.7亿元,建设工期为五年半,2005年6月在黔江正阳接轨,投入运行。渝怀铁路在黔江区内里程约62.5公里,经过沙坝乡、平溪乡、 城南办事处、正阳镇、冯家镇、蓬东乡、濯水镇、金洞乡;共设置车站6个,石子坝站(沙坝乡),核桃园站(平溪乡),黔江站(正阳乡),冯家坝站,甘家坝站(濯水镇),金洞站。工程动态总投资约20亿元。渝怀铁路在黔江区境内桥隧比约为64.2%,其中主要的隧道与桥梁有沙坝隧道(7972米)、正阳隧道(3364米)、金洞隧道(9110米)、阿蓬江大桥、正阳大桥等。整个工程建设黔江境内需征用土地约170公顷,拆迁房屋42352.27平方米。
2005年底,渝怀铁路建成并开始试运行;2006年5月,渝怀铁路货运开通;预计在2006年国庆左右渝怀铁路客运开通,届时黔江就成为西部与沿海地区连接的通道,交通瓶颈制约将得到很大的缓解。
航空
黔江舟白机场
1991年,在四川省第七届人大5次会议上提出兴建黔江机场,通过1年多的调研,场址比选,完成项目建议书。 1992年,四川省政府以川府[1992]103号文报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国函[1993]85号文批复同意新建黔江民用机场。
1994年2月,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3月,报告获专家评审通过,民航总局以[1994]263号号文将评审意见报国家计委。由于国家压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报告未获计委批复,机场项目搁浅。
2001年2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在黔江召开现场办公会,把黔江机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机场纳入市级“十五”规划重点项目。
2001年7月,黔江机场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第一批10个支线机场建设重点项目。
2002年4月,中咨公司在北京组织专家对黔江机场可研报告进行预评估,5月到黔江现场评估,24日,报告获专家组评审通过。
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原计划当年开工的机场后延。
2003年8月28日,黔江舟白机场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运作,机场地基试验段全面动工。
2003年12月30日,机场可研报告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发改交运[2003]2362号文批复。建设规模,国内支线机场,本期工程按满足2010年旅客吞吐量12万人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108万人次设计。总投资3.17亿元,站坪满足2架C类飞机自滑进出使用要求。由重庆市黔江舟白机场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项目法人,负责项目实施管理。机场建成后,由地方经营管理,民航总局实行行业管理。
2004年1月14日上午9时,黔江舟白机场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这一刻令黔江人民无限自豪,为这一刻的到来,黔江人民等待了整整12年,经过黔江历代领导和50万土家、苗、汉各族人民的艰辛努力,武陵山区人民翘首期盼,向往神鹰、邀游蓝天的机场梦就要圆了。
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市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周慕冰、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研究室主任严晓光、市教委主任欧可平、市水利局长朱宪生等市领导及黔江区委书记刘学普、区长张宗清等区领导和各位来宾出席了奠基典礼,共同见证了这一难忘时刻。
黔江机场共分三块来设计和建设,即分为场道土石方及道面、航站区、通信导航灯光三大块。第一部的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于2004年8月由民航西南局审查通过,该工程以总承包公司招标, 由中国航空港建设总公司和重庆普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合体中标,总承包合同于2004年12月7日签订,12月19日全面动工建设。
目前, 黔江机场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机场的建成,标志着黔江立体交通枢纽完全竖立。将为黔江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注如活力。
“十一五”交通规划:
“十一五”交通规划紧紧围绕建设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渝东南立体交通枢纽的主要目标,突出建、管、养、绿、运综合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从总体上将黔江区的综合交通划分为骨干交通、通乡公路、通村道路三个层次分层建设和管理。在“十一五”末,形成铁路“一点三射”、航空“一站六射”、公路“三环四射五线”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建成渝东南立体交通枢纽,实现交通“瓶颈”制约明显缓解,形成面向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从而为黔江区真正成为渝东南经济中心和中等城市提供坚实的交通基础保障。规划总投资122.6亿元。规划实施项目主要有:
──骨干交通。1、铁路:规划建设黔江至张家界铁路,配套完善黔江至重庆及黔江至怀化铁路,形成以正阳为中心,东出张家界(或恩施)、西上重庆、南下怀化“一点三射”的铁路交通格局。2、机场:建成黔江舟白机场(在建),大力发展航空运输,形成以舟白机场为起点,飞往重庆、成都、武汉、长沙、万州、恩施的“一站六射”的航空运输体系。3、公路:规划建设黔江至万州、黔江至恩施高速公路;黔江至石柱、黔江两河至酉阳龚滩二级公路;建成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黔江至咸丰二级公路;完善黔江白石经黎水至利川文斗、黔江正阳经鹅池至彭水鹿角、黔江邻鄂至咸丰三级公路。形成 “三环四射五线”的公路交通网络。
──通乡公路主要是建设200公里通往现已撤销的老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四级单车道沥青路面,目标是实现所有老乡镇政府所在地通油路。
──通村道路主要是建设1000公里从各乡镇到各行政村的四级单车道泥碎路面,目标是实现村村能通行10座以下的客车。
综合经济
“十五”时期是黔江在克服困难中追赶、在深化改革中发展、在顺应调控中生存、在抢抓机遇中突破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大、人民得实惠多的五年。全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始终突出发展主题,立足特殊区情理清和完善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凝聚活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动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提供强力保障,大力实施“双带”战略和大通道、城镇化、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科教兴黔、市场带动等六大战略重点,综合经济实力在区域共同发展中保持领先地位,胜利完成构建渝东南经济中心“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的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五项经济指标取得新的突破。200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亿元,达到36.54亿元,比2000年增长68.5%,人均GDP达到836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财政总收入突破8亿元,达到8.58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半,其中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达到2.44亿元,比2000年增长1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8000元和2000元,达到8289元和2129元,比2000年增加2919元和724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90亿元,达到90.1亿元,是“九五”时期的4.4倍,累计实施区级重点建设项目100个,完成投资6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25亿元和30亿元,达到27.6亿元和31.2亿元,比2000年增长88%和41.7%。
(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发生可喜变化。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十万工程,2005年实现农业增加值6.35亿元,年均增长3%;建成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34万亩,龙头企业达到28户。着力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增加值12.89亿元,年均增长14.7%,有效培植了卷烟、电矿、建材、绿色食品、现代制药五大重点产业,工业园区步入实质性开发。加快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6亿元,年均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69亿元,年均增长11.9%,建成培育新大兴、南海鑫城、武陵山家居等一批重点市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4.0:39.9:36.1调整为17.4:42.7:39.9,非农产业比重达到82.6%,比2000年提高6.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比重达到40%,提高13.5个百分点。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城镇化率达到27.9%,提高9.5个百分点。
(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
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或实施,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很大缓解。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渝东南立体交通枢纽已现雏形。渝怀铁路全线贯通,黔江火车站完工投用,黔江舟白机场建设全面推进,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段和黔咸二级公路建设进展顺利,“8小时重庆”公路黔江段工程完工投用,“2小时黔江”工程基本完成,公路通村率达到95%。水利电力设施不断完善,实施阿蓬江流域水电开发,新增电力装机容量5.56万千瓦,实施农网改造一、二期工程,改造面达54.2%。完工投用洞塘水库、小南海水库枢纽病害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城北水库,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有效缓解。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明显提升,新城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成功创建市级园林城市,十强镇工程稳步实施,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实施黔江信息港建设,无线通讯实现全覆盖,通信枢纽功能逐步强化。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事业严重“短腿”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实施优质高中、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教育协调发展,城区学校布局不断优化,远程教育成为全国示范典型。推进中心医院“三级”创建和二级传染病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服务、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基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65.8%。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文化宫、博物馆、体育场、体育馆等重大文体设施建成投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政策全面落实,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人口再生产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模式转变,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并重,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25万亩,完成退耕还林22.5万亩,荒山造林3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地质灾害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4平方公里。城市治污能力增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完工投用,城区空气质量达到Ⅱ级及以上的天数占95%以上,建成市级环保模范区。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有所改变。圆满完成区县归并、撤区并乡、村组建制调整。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农民政策内税赋大幅度降低,基本达到“减轻、规范、稳定”要求。投资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全面贯彻落实,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偿债成效明显。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组建八大政府投资公司。区属工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公务员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深入开展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初步形成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比重逐年提高,通信、住宅、教育、旅游、文化娱乐等消费热点逐步形成。城市、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3.9%、47.8%。新一轮扶贫开发有力推进,绝对贫困率和返贫率过高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变。农村特困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特困救助制度启动实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3.58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下降8.7个百分点。
市委、市政府加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为黔江加速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渝东南经济中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黔江发展,强化了黔江作为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提升了黔江在全市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在支持区域性中心城市上制定了更加有力实惠的政策措施,必将有力推动黔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经过多年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的建设发展,我区具备了加快发展的一定的物质基础。立体交通枢纽正在加速形成,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加速改善,经济运行成本不断降低,特别是随着渝怀铁路正式营运,将形成新一轮投资兴奋期,为我区承接发达地区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创造更多机会,有利于我区充分依托“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思改革、求发展、图振兴的愿望非常强烈,以“四创”为主要内涵的黔江精神进一步弘扬升华,这是加快发展最为可贵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