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政编码:10***
电话:010-8825***
传真:010-8825***
信箱:leader**[ta]**as,a.c.cn
网址:http://www.**cas,a.c.cn
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科教融合、独具特色的高等学校,国科大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经教育部批准,国科大从2014年起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盖本科、硕士、博士3个阶段的完整高等教育体系。2016年,国科大依托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优势和高层次人才资源,形成由京内4个校区、京外5个教育基地和分布在全国的114个研究所(中心、园、台、站等)组成的“大学校”,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面积11,83万平方米,雁栖湖校区面积312,14万平方米,中关村校区面积5,68万平方米,奥运村校区面积3,98万平方米,国科大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0个,分布在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6个学科门类ꎻ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0个学科门类。本科招生专业9个,分别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天文学、电子信息与工程、环境科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还拥有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统计、应用心理、翻译、农业、药学、工程管理、金融、公共管理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另有178个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国科大招收全日制研究生14483人(博士生6373人、硕士生8110人),其中招收来华留学研究生371人(博士生241人、硕士生130人),招收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541人(工程硕士465人、工商管理硕士76人)ꎻ非计划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力77人(博士生4人、硕士生73人),录取本科生398人。2016年,国科大全日制研究生毕业9894人(博士生5116人、硕士生4778人),其中,来华留学研究生毕业110人ꎻ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1892人ꎻ授予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302人。2015—2016学年,国科大共有在校研究生45479人(博士生23289人、硕士生22190人)ꎻ在校本科生1058人ꎻ在校留学生研究生1号码214人(博士生873人、硕士生341人)。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2072人(工程硕士1959人,工商管理硕士113人)。截至2016年底,国科大共有研究生指导教师1529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721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30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5人ꎻ“千人计划”入选者558人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987人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80人(特聘和讲座教授65人,青年教授15人),分布在各培养单位的3个国家实验室、7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89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3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以及众多国家级前沿科研项目,为学生培养提供了宏大的科研实践平台。2016年,国科大校部有在职职工849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442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教授160人、副教授187人ꎻ管理支撑人员394人ꎻ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0人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5人ꎻ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ꎻ“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ꎻ“青年千人计划”6人,设有物理学等10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在站博士后97人。2016年,国科大科教融合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新建了存济医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深圳先进技术与工程学院、海洋学院、能源学院6个科教融合学院,在全校25个院系中,有20个科教融合学院,结合科教融合学院建设,学校在中国科学院院属相关研究机构中遴选、聘请学术水平高、且愿意参与教学工作的科研人员作为岗位教师,形成了一支由从研究所遴选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岗位教师、承担学生指导任务的学业导师及校部专任教师共同组成的科教融合的师资队伍,截至2016年底,共遴选了2599名岗位教师。2016年,国科大有授课教师3295人,其中校部专任教师373人,岗位教师2599人,外聘授课教师323人。2016年,国科大全面实施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改革后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纳入课程设置的核心课、普及课、研讨课、科学前沿讲座、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夏季学期国内外一流学者开设的高级强化课,以及秋春学期数学学院开设的博士专业课等其他课程,在对总学分要求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调整课程类型、学时、学分、授课教师标准和授课方式等,提高教学质量。2016年,国科大开课总门数1680门,其中公共必修课36门、核心课486门、普及课484门、公共选修课266门、研讨课177门、高级强化课135门、科学前沿讲座专题课65个、其他课程31门。2016年,国科大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按招生专业及开课进度分批分类建设本科实验课和研究生集中教学所需基础教学实验平台共10个,其中,物理1个、化学1个、生命6个、天文2个,公共教学实验平台建设方面,完成了物理、电子、资源环境和生命等学院负责的分析测试中心相应仪器和超净间建设的论证工作。2016年,国科大在科技部新设立的重点研发计划中,首次申报获得两项资助,共计5000万元,各类项目批复总额超过1,2亿元,其中集中申请期间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9项,获批55项,获批直接经费3953万元,连续第四年获批中国科学院装备研制项目1项ꎻ获批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7项,校部科研人员共申请发明专利16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校部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239篇,其中S.CIE482篇、SS.CI35篇、EI215篇、.CP.CI-S72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35篇,校部教师申报教育部青年奖1项ꎻ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ꎻ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2项。2016年,国科大与8所大学签订了本科生交流协议或合作备忘录,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和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2016年,国科大共接待外宾及港澳台人士500多人次,比上一年增加了167%ꎻ举办9项国际学术论坛、研讨会ꎻ派出337批422人次进行国际交流合作ꎻ资助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计划、博士生赴发展中国家考察学习计划101人。资助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近500人次ꎻ612名博士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资助派出,比上一年增加了140%,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签署协议和谅解备忘录12份,推动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建设项目,建立中外联合办学机构——中丹学院,采用“1对8”双向交流模式,成体系、成规模、集约化地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聘请外国文教专家40人次,成功申请中科院国际杰出学者项目2项,国际访问学者项目5项,国际博士后项目5项,聘请诺日本东京理科大学校长藤嶋昭为我校名誉教授,授予诺贝尔奖获得者戴维,格罗斯(DavidJ,Gross)和菲尔兹奖获得者爱德华,威滕(EdwardWitten)名誉博士学位。2016年,国科大网络基础设施、多媒体教学设施及信息化系统建设运维投入经费2605万元,其中,信息化系统建设实施与运行维护经费727万元ꎻ校园网络软硬件升级改造及安全保障投入708万元ꎻ多媒体教学设施升级改造投入650万元ꎻ网络通信费520万元。2016年,国科大图书与数字文献资源建设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371投入498,1万元,其中,电子资源使用费262,3万元ꎻ图书期刊订购费235,8万元,图书馆提供的电子文献资源有:中文数据库包括中文期刊数据库3个、中文图书数据库2个、中文学位论文数据库2个ꎻ通过参团订购及全院开通,可即查即得期刊21819种(西文期刊7843种、中文期刊13972种、日文期刊4种)ꎻ自主订购共计13个数据库,可访问约170万种图书,7,5万种电子期刊及1737,8万篇期刊会议及法律条文等文献。2016年3月,国科大参与全国第四轮学科排名评估,共48个一级学科获初审通过,共有5000余位专家加入教育部专家信息库,在首次开展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中,经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审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调整增列了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ꎻ调整撤销了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ꎻ增设食品安全与健康及再生医学两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2016年,国科大向教育部申请增设5个本科专业,分别是:天文学、电子信息工程、环境科学、理论与应用力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向北京市教委申请6个专业本科学士学位授权点,分别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撰稿:沈伟张怡然审稿:高随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万立骏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邮政编码:23***
电话:0551-6360***
传真:0551-6363***
信箱:dzb**[ta]**.c.edu.cn
网址:http://www.**t.c.edu.cn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1970年迁至安徽合肥,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国科大现有15个学院、5个科教融合共建学院、30个系,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苏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稳态强磁场科学中心、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50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截至2016年底,中国科大共有教学与科研人员1916人,其中教授613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699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8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7人ꎻ“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7人,“青年拔尖人才”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6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2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48人,长江青年学者10人,“千人计划”44人,“青年千人计划”16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46人。截至2016年底,中国科大共有本科生7413人,硕士研究生10707人,博士研究生3885人。图书馆藏书224,79万册,已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和若干高水平科研、教学公共实验中心。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中国科大,对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寄予厚望:“中国科技大学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在人才培养和创新领域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科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考察中国科大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积极参与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改革创新发展,绘出未来发展的路线图。从2015年4月开始,中国科大启动“十三五”改革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历时一年多,制定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三五”改革发展总体规划»,于2016年10月14日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审核通过。2016年5月,安徽省政府第72次常务会议决定,支持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并予以稳定经费支持,«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表示:“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决定,“十三五”期间在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支持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016年,中国科大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同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批,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的工作方案»,11月29日,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顺利通过验收,并更名为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ꎻ先进技术研究院已成为安徽省、合肥市探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实践基地ꎻ与紫金山天文台共建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和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共建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科大启动了生物医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计划(与协和医学院合作)、少年班交叉学科英才班培养计划、管理学院中美合作3+1+1“金融与商务”英才班、精密光机电与环境科技英才班(与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等项目,截至2016年10月,全校“拔尖计划”共培养学生1339人,其中在读663人,毕业676人,毕业生中继续深造人数达到636人(其中出国深造人数390人),深造率达到94,1%(其中出国深造率57,7%),远高于全校本科生的平均深造率。2016年,中国科大通过少年班、创新试点班、自主招生、三位一体、提前批录取等形式选拔录取一批优秀学生,自主测试类招生人数达到 总人数的36,4%,继续保持学校总体生源质量位于全国高校前列。2016年,中国科大接收推免生1886人,比去年增长216人,增幅达13%,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中,推免生所占比率达80%以上,强化硕博连读长周期培养模式,取消博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充分发挥学院、学科、导师在博士生选拔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南京分院所属的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等单位,以及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完全归口中国科大,由学校负责统一招生、统一培养、统一授予学位。2016年,中国科大累计授予博士学位850人、科学硕士学位924人、专业硕士学位1795人、学士学位1766人,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博士生初次就业率为95,4%,硕士生初次就业率为97,6%,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91,4%(国内外深造率为75%、出国率为31,1%),博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量稳中有升,发表S.CI学术论文1671篇,其中在S.cien.ce上发表1篇,在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18篇ꎻ人均发表S.CI论文2篇,人均S.CIⅠ/Ⅱ区论文1,1篇。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中国科大2016年新增“千人计划”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3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8人、“青年千人计划”2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青年千人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增长速度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年度入选数首次达到两位数,高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总数达到361人,约占固定教职总数的30%。学校通过公派留学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等,2016年共派出40名青年教师,赴世界一流大学或著名科研机构深造,聘期制科研人员规模达到721人,已成为学校科研产出的生力军和后备人才的资源库。在平台建设方面,2016年,中国科大新增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目前中国科大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373共获批16个群体,位列全国高校第三,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维修改造项目“合肥光源重大维修改造项目”顺利通过验收,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立项,成为学校第二个国家工程实验室ꎻ学校牵头的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成立的交叉科学研究的两个重点实验室之一ꎻ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评估优秀,学校共有2个国家实验室、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8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9个中国科学院重点科研机构和54个省市及所系联合实验室。在科学研究方面,中国科大2016年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项,获批经费3,89亿元,位居全国高校第四ꎻ特别是在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大科学装置前沿专项中占绝对优势,学校牵头承担的项目数量和经费均位居全国高校首位ꎻ在纳米科技、公共安全专项中,经费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积极参与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牵头组织“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工程,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重大仪器研制项目(部委推荐)各1项,承担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B类1项,获批中国科学院前沿交叉重点研究项目24项,截至2016年11月30日,组织申报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631项,其中获批653项,获批经费达14,2亿元ꎻ签订横向合同155项,总经费5442万元,国家基金各类项目获批直接经费4,1亿元,位居全国高校第五ꎻ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率分别为46,55%和44,88%,资助率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还荣获2011—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据WebofS.cien.ce的数据显示,中国科大2016年发表S.CI论文4737篇,其中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论文2812篇,分别比去年增长了5,2%和7,2%,据汤森路透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发表S.CI/SS.CI论文篇均被引(ESI)13,08次,超过世界平均值(11,67次),在大陆高校中排名第一,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地球科学、数学、临床医学、环境学与生态学8个ESI学科领域篇均被引次数超过本领域世界平均水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其中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青年科学奖各1项),申请各类专利437件,获得授权专利334件,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2项。2016年,中国科大主导研制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ꎻ研制的空间应用系统有效载荷——空地量子密钥分配试验专项随“天宫二号”发射升空,载荷各项在轨指标正常ꎻ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项目实现全线贯通ꎻ作为唯一承担完整有效载荷研制任务的高校,参与首次火星探测计划环绕器有效载荷分系统磁强计研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2016年中国科大已经转化科技成果4项,总金额5400万元ꎻ正在按照流程转化科技成果3项ꎻ成立技术转移甘肃中心、金华中心。在国际交流方面,2016年中国科大推荐的外国专家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教授荣获2016年度中国政府奖友谊奖、MatthiasWeidemüller教授荣获首届合肥友谊奖ꎻ设立“大师论坛”,邀请包括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11位世界著名学者来校开展学术研讨、文化交流等活动ꎻ与海外著名高校签署20余项校际合作协议和学生交流协议ꎻ选派379人次本科生赴境外交流,131名研究生赴国外进行联合培养和攻读博士学位,近900人次研究生赴境外参加学术交流ꎻ教师参加境外学术交流1300多人次,海外专家来访1300多人次ꎻ录取留学生233名,目前在校留学生来自50个国家、共计528人。中国科大是中国物理学会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仿真专业委员会等24个学会的挂靠单位ꎻ主办的学术刊物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火灾科学学报»、«低温物理学报»、«化学物理学报»、«实验力学»、«研究生教育研究»、.Cellular&Mole.cularImmunology等。(撰稿:马壮牟玲审稿:陈晓剑)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廖方宇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4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5881***
传真:010-5881***
信箱:support**[ta]**.c.cn
网址:http://www.**i.c.cn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以下简称“网络中心”)成立于1995年3月,是中国科学院科研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的系统集成、运行和服务保障机构,信息化应用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基地。网络中心以开展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研究,促进科技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大数据技术研究、大规模科学计算技术研究及科研信息化技术研究、管理信息化与网络科普技术研究、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国科技网”运行与管理、相关技术开发与服务、相关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培训与学术交流、«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和«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出版等为宗旨和业务范围,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强信息化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汇聚科技和管理信息化资源,促进科研模式转变和科学思想传播,大力培养信息化应用交叉学科领军人才,成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系统集成、运行管理和服务保障的一流信息中心,引领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网络中心现有13个业务部门、5个职能部门和2个中科院非法人单位,其中,非法人单位为中国科学院计算科学应用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新闻中心,同时,设有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北京中科北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对网络中心直接投资的全资、控股、参股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并承担相应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直接投资北龙中网(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科技公司。截至2016年底,网络中心共有在职职工450人,其中科技人员165人、科技支撑人员243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6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46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网络中心是201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2个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现有在学研究生188人(其中硕士生141人、博士生47人)。2016年,网络中心共有在研项目240项(包括新增项目152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发展改革委课题1项,863计划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6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新增4项),财政部修购专项项目2项,国家其他项目(课题)32项,中科院信息化专项项目17项(新增16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3项(新增2项),中科院其他项目36项(新增26项),院地合作项目113项(新增71项),网络中心所级项目20项(新增6项)。网络中心获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获批牵头大数据分析与计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心自主设计的“可扩展紧致指数时间差分算法在合金微组织结构演化相场模拟”并行算法,成功入围超级计算应用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戈登,贝尔奖,中国科普博览的品牌和影响力获广泛认可,先后被评为今日头条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政务头条号”、百度知道日报2016“年度影响力机构”、中国科协2016年十大网络科普作品。2016年,中国科技网国际出口、国内互联互通及骨干线路可用率达99,99%,北美节点升级至万兆带宽,服务单位数299家,终端用户近100万ꎻ中国国家网格计算能力超过60PFlops、存储能力超过50PB、服务可用率达99%以上,有效支撑14个超算云服务平台ꎻ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网格共包括9家分中心、19家所级中心和11家GPU单位.CPU能力大1300万亿次、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375GPU能力达3000万亿次、服务率达99%以上。中国科学院存储环境存储数据总量2,9PB,支持292个应用系统,可用率超过99,99%ꎻ中国科学院数据云资源量达655TB,在线访问9565万人次,典型应用案例达130余项ꎻ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基础科学数据共享网数据资源总量达420,86TB,服务国家重大研究开发和重大工程建设等科技创新活动,典型应用案例累计180余项ꎻ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注册总量达标识注册量已达11,2亿条,累计标识服务量超过8,2亿次ꎻ中国科学院ARP系统活跃用户达30000人ꎻ中国科普博览有效支撑院内外250多个科普团队进行内容创作与传播,阅读量超过4亿ꎻ中国科学院网站群平台运行稳定,为院、所网站提供高效便捷的应用支持和技术服务ꎻ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网共开发250多个课件,为全院职工提供便捷的线上线下学习环境ꎻ中国科学院大型科研仪器共享管理平台全面上线,入网设备达7108台,用户数达36138人,服务正常率达99,9%ꎻ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服务正常率达99,9%ꎻ“中国科技云”通行证实现了与文献资源、微信企业号、桌面会议系统等的对接,用户总量达54万ꎻ中国科学院视频会议系统保障院级大中型会议59次。网络中心与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江西出版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作为理事单位加入北京材料基因工程创新联盟,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合同576份,获得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第六届技术转移工作组织奖。2016年,网络中心全年境外出访61人次,境外来访人员39人次,中心举办了理论与高性能计算化学国际会议、第三届科学数据大会、纪念HP.C**[ta]**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自主软件发布会、发展科学大数据与科技创新——发展中国家国际培训班等国内外知名会议,黎建辉研究员连续当选.CODATA国际学术会议执委委员,对我国在国际科学数据政策、数据科学前沿和数据科学家培养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网络中心成为我国首个以科研组织会员身份加入LoRa-Allian.ce国际联盟的机构,积极参与推进低功耗广域网的全球标准化进程。网络中心是国际科学数据委员会(.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超级计算联盟的挂靠单位ꎻ是«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CN—11—5943/TP)、«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ChinaS.cientifi.cData)(.CN—11—6035/N,ISSN—2096—2223)、«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发展指数报告»的主办单位。(撰稿:张玉红王恩海审稿:韩华)
文献情报中心主任:黄向阳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8262***
传真:010-8262***
信箱:offi.ce**[ta]**l,las,a.c.cn
网址:http://www.**s,a.c.cn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以下简称“文献中心”)成立于1950年4月,为中科院直属事业法人单位,负责全院文献情报服务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全院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全院公共文献信息服务的建设和管理,下设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2个二级事业法人单位,负责相应领域战略情报研究和科技信息服务,协同组织所在区域的科技信息服务工作。文献中心围绕国家科技发展需求,按照“服务科研、支撑创新”的宗旨,面向科技决策一线、面向科学研究一线、面向区域服务一线,将知识服务体系协同和有机嵌入科研与决策过程,为科技创新提供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服务,围绕知识资源收集、组织、加工、服务、保存和传播的发展主线,全面开展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知识产品研发与服务、智慧知识应用环境建设、科技期刊管理与创新、科学文化交流与传播等工作,在空间上更多地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在业务上强化知识服务的能力,开拓文献情报服务的新模式,统筹全院文献情报系统协调发展,加强战略性科研大数据知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与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目标相适应的知识服务能力,成为国际一流的国家科技知识服务中心。2016年,文献中心在新的定位下调整优化业务结构、探索工作创新发展机制,积极支撑“四个率先”,全面推动实施全院文献情报系统及中心“十三五”规划,面向科技决策、面向科技创新、面向区域发展战略性科技信息需求创新深化文献情报服务,在全中心的共同努力下,围绕“十三五”规划目标和任务,全院文献情报系统重点建设面向适应数字开放科研时代的新型知识服务模式,在继续提升全院数字文献资源保障、不断夯实数字网络信息服务系统的同时,着力建设支撑科技决策的战略性前瞻性情报研究能力,着力建设嵌入研究过程和团队的知识化信息服务能力,着力建设支撑科技创新全谱段需求的集成综合知识基础设施,在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建设、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系统、科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等方面形成积极示范效应。截至2016年底,文献中心及挂靠单位共有在职人员458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9人),现设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与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设有图书馆学、情报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读研究生178人,全中心职工平均年龄38岁。2016年,文献中心继续夯实综合知识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综合知识资源体系建设,共引进数据库171个,外文期刊16836种,外文图书112160卷/册,外文工具书31211卷/册,外文会议录45303卷/册,外文学位论文607946篇,外文行业报告1711835篇ꎻ中文图书353854种(套)/382461册,中文期刊17201种,中文学位论文311057篇,持续执行印本资源采集规范,在资源采集过程中从用户需求出发,结合资源采集服务效益,优化光盘资源引进内容,共订购国外出版印本期刊3554种,中文图书4779种,西文图书/会议录7487种/7641册,光盘数据库8种,持续拓展重要数字科技文献资源的长期保存,截至2016年底,实现对18种重要科技文献数据库的长期保存,覆盖电子期刊17261种(其中包括3261种外文期刊、14000种中文期刊)、电子图书75022种、100万篇论文、实验室指南34000种、预印本999619种。2016年,文献中心情报服务实现战略情报、学科情报、产业情报多元发展态势,战略情报与智库咨询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加大对国家战略问题、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发展的深度支撑,紧密结合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高端科技智库建设需求,围绕文献情报系统“十三五”规划方向,面向决策一线,部署科技领域战略情报研究、宏观科技战略与政策情报研究ꎻ面向科研一线,部署面向研究所/四类机构的学科/技术情报协同服务体系,融入重大专项及学科领域智库的专题情报服务体系,领域科学家精准情报服务网络建设ꎻ面向产业/区域一线,部署面向区域发展的集成性科技情报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开放创新创业的信息服务网络与平台建设ꎻ科研影响力分析评价咨询情报服务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转移转化情报服务,针对高端智库项目“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新型国家科研体系”需求,对大科学装置整体分布情况、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科技力量布局情况、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布局情况、国外国家实验室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与报告。2016年,文献中心在政策研究方面完成«关于国家实验室体系总体规划布局的建议»,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各业务局、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等完成并提交了«全球国家创新能力评估概述»«WIPO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6解读简报»«国家创新能力的评价与解析综述报告»«生物制造国际发展态势分析2015»«中国微生物资源发展报告»«中国生物工业投资分析报告2016»«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2025创新发展规划»«2016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加强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装备研发的建议报告»,为«科技前沿快报»«科技政策与咨询»«全球近期重要科技进展速览»提供稿件约123篇,正式出版«.C.CS重要技术知识产权分析»,参与编写并正式出版«国际科学技术前沿报告2016»«科学发展报告2016»,完成«全球标准化发展态势与战略»«页岩气:崛起中的新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377能源»等书稿。2016年,全国科学院联盟文献情报共享服务向区域战略和产业情报方向发展,编制«产业技术情报»24期,联合省科院加强为省科院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提供情报服务,组织完成情报研究报告16份,涉及产业技术分析、技术路线分析、应用市场分析、学科态势分析、管理模式分析,开展产业规划与战略研究2份,开展科技评估1项,«创新驱动发展动态»9期,开展情报服务平台建设3个ꎻ为黑龙江、北京、山东、河北等省科院,完成山东省科院海洋浮标国际发展态势研究,黑龙江省科院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与技术竞争力分析蓝皮书,新疆农垦科学院监测平台重点领域ꎻ河南省科院开展«河南省科学院主攻方向科技创新能力评估»,北科院调研开展“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数据资源建设”项目研究ꎻ省科院文献情报共享服务已经从基础文献保障服务逐步转向区域发展与产业情报服务。2016年,文献中心在夯实基础服务同时持续深化院所协同服务,中心全年共接待读者264674人次,借出图书86023册,上机读者18531人次,通过各种方式解答读者咨询36690人次,文献传递服务总体传递数量132179篇,满足率94,3%,完成查新、引证检索、专题服务项目8010项,学科馆员累计开展培训900多场次,培训人数35000人次,服务用户3,1万余人次,提供各类咨询服务5,9万人次。2016年,文献中心信息服务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系列服务系统和工具投入使用,中科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公开发布,创建并引领中国基于预印本的新型学术交流模式,该平台为全国科研人员提供本土领域的中英文科技论文预印本存缴和已发表科学论文的开放存档,保障优秀科研成果首发权的认定,科技决策知识服务平台开始提供服务,支撑科技态势跟踪分析、科技前沿遴选、技术可转移性分析、优秀科研人才发现、科技竞争力评估等方面决策需求。网络科技自动监测服务云平台服务成果显著,支持了50多个团体用户对174个领域的监测服务。全院图书馆统一自动化系统新增研究所12家,书目数据量已达170万余条,“中国科讯”文献移动获取第一平台的正式发布,促进科技文献服务在移动、开放、互联环境下的服务转型,为科研用户提供了基于APP的文献查询、远程获取,科技资讯、情报动态推送,科技报告订阅下载等服务,同时集成文献传递、科技查新、专题检索、科研差旅等多方位科研服务。2016年,文献中心持续发挥国家平台核心力量作用,开展国家重大科技信息政策研究,引领新型国家科技信息保障体系的建设,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的支持下,文献中心作为核心力量承担国家科技资源战略保障工作。2016年印本文献采集的续订、停订品种为:外文印本期刊续订2822种,停订45种ꎻ光盘资源续订8种ꎻ非刊连续出版物续订246套/种,停订21套/种,积极促进国家保存体系可信赖建设,推动国家保存体系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交流和联合行动,进一步推动保存资源新增拓展等方面取得有效进展,已初步建立起符合可信赖要求的数字文献资源长期保存系统,为建设国家数字科技文献资源长期保存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成功举办香山科学会议,推动国家保存体系建设迈向新高度。2016年,文献中心积极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在国家科技期刊战略研究、政策出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主持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文件制定、承担«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研究与出版、参与«中国学会发展报告»研究并负责“全国学会科技期刊建设与发展”专题研究。2016年,文献中心承担中科院多模式集中办刊重任,承担中科院期刊改革项目(«多模式集中办刊支持»«集中办刊出版生产系统建设»«期刊出版云服务平台及应用示范»«中科院文献中心期刊整合实施»等),并在部门11个期刊中的6个期刊先行先试,取得宝贵的探索经验与成果,积极推动中科院30份期刊加入了中科院采编发平台,实现了中科院多模式集中办刊历史性的突破,中心承办的17种期刊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质量稳步提升。2016年,文献中心积极推动科学传播工作,全年共组织和承接各类科学文化传播活动260余场,到馆受众超过6万人次,各类专题巡展观众超过100万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科学文化传播效果和影响,组织“科学重器专题展”展示中科院成果和形象,获得中央领导和各级各界的广泛好评,继续组织举办“中科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2016”,展示全院重大突破和标志性进展成果25大项设计具体成果近百项,展览受到各级领导和中小学生朋友的欢迎和好评,已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重要科普品牌。文献中心是中国科学院档案馆、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的挂靠单位,中心主办的期刊有«图书情报工作»、«现代图书情报工作»、«化学进展»、«电子政务»、«中国生物工程杂志»、«高科技与产业化»、«科学观察»、«数据与情报科学学科»(英文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黄金科学技术»、«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天然气地球科学»、«地球科学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遥感技术与应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和«智库理论与实践»共17种。(撰稿:刘峻明汪维审稿:黄向阳)
中科院其他机构
中国科学报社社长:陈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3号邮政编码:10***
电话:010-6258***
传真:010-6258***
信箱:bangongshi**[ta]**mes.cn
网址:http://www.**d.cas.cn
中国科学报社成立于1959年1月,是中国科学院所属唯一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新闻媒体单位,具有主办报纸和期刊的特许出版权和发行权、记者和记者站的管理权、广告经营权和新闻类网站的主办权等。中国科学报社现有媒体包括两报(«中国科学报»«医学科学报»)、两刊(«科学新闻»«科学新生活»)、一网(科学网),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国科学报社的主要媒体«中国科学报»前身是1959年1月1日正式出版的«科学报»,1989年更名为«中国科学报»,1999年1月1日更名为«科学时报»,2012年1月1日复名为«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四家单位共同主办,目前,«中国科学报»出版刊期为一周五刊,每期八版,彩色印刷,面向全国发行。截至2016年底,中国科学报社共有在职职工128人,其中采编人员为76人,职工中60人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ꎻ27人具有高级职称,47人具有中级职称,中国科学报社在全国15个省(市、区)建有记者站,与国内近百所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2016年,中国科学报社加强报道策划性,发挥中科院宣传旗帜作用,紧贴科技热点,推出一批社会效应强、传播效果好的品牌报道,在宣传中科院中心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按照中国科学报社新的发展规划要求,«中国科学报»在2016年进一步提高了对中科院的宣传服务水平,积极配合中科院重大宣传报道活动,针对中科院大科学装置、优秀共产党员等的宣传得到了院相关部门的好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主题报道还被中科院采纳为向中央领导汇报工作的重要材料ꎻ«创新周刊»推出的“十三五”规划院所长访谈系列、中科院先进个人与集体系列、中科院优秀党员与基层党支部系列、“一带一路”中科院在行动系列等主题系列报道,以更多篇幅、更细触角全面展示了中科院的重点工作思路,以及突出人物和成绩,可以说,«中国科学报»作为中科院宣传旗帜的作用,在2016年得到了更加明显的体现。2016年,中国科学报社打造媒体矩阵,形成有效传播,«中国科学报»各周刊进一步加深了对各自关注领域的理解,推出了一系列主题性报道,如«技术经济周刊»紧跟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最新技术进展的报道ꎻ«农业周刊»策划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农业文化遗产”等系列报道ꎻ«大学周刊»聚焦高校历史建筑的“风物”栏目、“送走‘211’、‘985’,能否迎来‘双一流’”等专题ꎻ周末版的“他们为什么坚守科学博客”“预测诺奖,有章可循?”等重点选题,都彰显了周刊特色,在所关注领域引起了较好的反响。中国科学报社«医学科学报»于2014年创刊,2016年继续扎根医疗领域,完成了多个热点选题,对丁健、郭应禄等院士专家的采访,推出的“医学与科学:究竟是何关系”“医者为何难自医”等重点报道,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家庭医生制度推广等热点话题的解读,以及对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建院60周年系列活动的报道,都做到了高端性和专业性兼顾,在医疗类行业媒体中表现了独特的“科学味儿”。中国科学报社«科学新闻»在2016年继续发挥深度报道特长,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着眼于对中科院宣传的报社核心职责,推出了«中科院“十二五”科技巡礼»«光耀西部汇聚栋梁»等多期专题特刊,得到中科院相关领导和主管部门的肯定ꎻ同时,还推出了«中国血浆调查报告»«建材科技“中国梦”»等主题特刊,实现了创新与发展的有效突破。2016年,科学网总体运行情况稳中有升,用户数量及信息发布量保持稳定增长,Alexa国际排名和国内排名均有提升,热门新闻«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发布»点击量接近11万。张磊博主的科技史系列博文、马军博主投稿审稿系列博文等一系列特色学术科普类博文,广受关注ꎻ关于«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争议的专题领先于全国各大媒体及各微信平台,在国内外科教圈和传媒界有一定反响。2016年,中国科学报社开展各项公益活动,进一步彰显社会责任。2016年,报社连续第23次举办的“两院院士评选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继续备受关注,已成为科技进展类评选的权威品牌ꎻ“中国年度科学新闻人物”评选已经举办第七届,影响力持续攀升ꎻ创新中国智库再行南北,举办多场创新中国论坛,为国家进步与发展出主意、想点子ꎻ再次举办的“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评选”衍生出“携手同行”基层青年医生成长计划等公益活动,中国科学报社全年各项公益活动普遍体现出站位高、接地气的显著特点。2016年,中国科学报社重视新媒体建设,开拓新型传播渠道,新媒体是报社近年来一直重点加强的业务模块。2016年,中国科学报社官方微信在全国行业报公号中位居前列ꎻ«医学科学报»的“医问医答”“掌握健康”“药师论坛”等公众号用户数量近百万ꎻ此外,“科学周末”等公众号也逐渐崭露头角,目前,中国科学报社网站、新媒体用户数已有数百万,报社微信矩阵也初步形成。2016年,中国科学报社继续推进媒体融合,自2016年8月起改进了报纸记者稿件的上网方式,通过全媒体平台转发到科学网的邮件2400余封,报纸记者提前上网稿件2000多篇,“先网后报”模式已经渐趋成熟。2016年,中国科学报社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管理保障力度,进一步改革体制机制,继续推动社属企业投资体系建设,正常运行北京科学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ꎻ报社各管理部门根据报社规划和业务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梳理办事流程,确保了各项工作的紧张有序。(撰稿:张赋兴张京审稿:刘峰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