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孙松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春晖路17号邮政编码:26***
电话:0535-210***
传真:0535-210***
信箱:yi.c**[ta]**c.a.c.cn
网址:http://www.**.c.cas.cn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以下简称“烟台海岸带所”)是2006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与山东省、烟台市共同筹建的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级研究机构,筹建期名为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2009年12月通过验收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序列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以“认知海岸带规律,支持可持续发展”为使命,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生态与环境领域和海洋领域,按照“陆海统筹、科学与技术统筹、科技与社会发展统筹”的发展思路,聚焦海岸带生态环境安全、资源保育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管理三大特色领域,构建海岸带综合观测与实验平台和海岸带综合数据中心等综合支撑系统,研究所确定了以“在深入探究影响海岸带环境安全关键过程和关键因素的前提下,建立支撑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与系统方案,为海岸带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定位ꎻ以“影响海岸带环境安全的关键过程、综合评估与风险防控”和“服务于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集成与产品研发”为2个重大突破ꎻ以“海岸线改变对近海生物资源补充的影响”“滨海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海岸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技术”为3个重点培育方向。烟台海岸带所现有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海岸带生物学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岸带信息集成与综合管理实验室、海岸带灾害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海岸带数据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中心、山东省海岸带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岸带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中国科学院牟平海岸带环境综合试验站、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生物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2014年9月,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岸科学与工程分会成立并挂靠烟台海岸带所。截至2016年底,烟台海岸带所共有职工211人,其中科研人员162人、科技支撑人员25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43人,共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9人,973计划项目首席及863计划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1人,国家优秀青年1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1人,“千人计划”创业人才1人,“万人计划”2人(新增1人),科技部“推进计划”2人(新增1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新增1人),山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新增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3人(新增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新增1人),烟台市“双百人才”7人(新增1人)。烟台海岸带所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2个一级博士学科培养点,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4个二级博士学科培养点,有环境工程和生物工程2个专业硕士培养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现有在读研究生167人(其中硕士生87人、博士生80人),在读留学生1人,研究生中,2016年度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院长特别奖1人,优秀奖1人,中科院BHPB奖1人,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1人,刘瑞玉海洋科学奖2人,国家奖学金4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1人,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1人。2016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组织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中位列第4。2016年,烟台海岸带所共有在研项目240项(新增项目91项),其中,承担国家部委专项课题16项(新增11项)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9项(新增23项)ꎻ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3项,主持院重点部署项目2项、主持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3项ꎻ新增国际合作项目7项,主持中科院院地合作项目87项(新增34项)。2016年,烟台海岸带所发表学术论文422篇,其中S.CI论文278篇ꎻS.CI收录论文中,影响因子大于4的63篇,TOP期刊52篇,共申请专利49项,其中发明专利44项ꎻ专利授权44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ꎻ软件登记4项,获得省部级、行业级及地市级科技奖励7项,其中获得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烟台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2016年,“创新一号”海岸带科考船建成并投入使用,与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国科学院牟平海岸带环境综合试验站构成“一船两站”的发展格局,“一船两站”和海岸带立体观测网的建设,为开展海岸带资源环境长期观测研究、形成系统性基础数据积累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平台和竞争优势,一年来,烟台海岸带所继续推动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共用,对所外各单位开展分析测试技术服务,为烟台地区经济发展、知识创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保障。2016年,烟台海岸带所加强对科学数据的获取与利用,重视信息化建设,设计并实现了数据管理、数据备份、安全方案ꎻ研究数据处理技术、特别是大数据、可视化、服务技术,实现多途径收集、集成科学数据,完成中科院信息化项目“海岸带环境与资源专业数据库”的项目验收,完善机构知识库(YI.C-IR)升级与内容建设,提升知识内容分析、关系分析等的知识服务和综合知识管理能力,访问量、下载量全院排名一直名列TOP20。2016年中科院信息化工作评估中,烟台海岸带所排名第28位,在同期建设研究所中排名第一位,连续三年位于全院A类研究所行列。烟台海岸带所继续推动院地合作,突出海岸带特色,实施精准化服务,加强区域协同创新。2016年,分别与烟台市农业局、山东深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正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全年新增技术服务合作项目20项。主持编制«烟台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工作实施方案»,协助烟台市成功获批国家“十三五”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2016年,烟台海岸带所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成功申报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等相关国际合作7项,科研人员37人次出访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开展学术访问交流ꎻ全年累计接待来访人员61人次,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荷兰等国家,协助举办第五届土壤污染与修复国际会议、第十三届国际植物技术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贝尔蒙特‘生物多样性’项目第二次国际研讨会”等大中型学术会议3个。(撰稿:高丽梅王德强审稿:王晓斌)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长:贾平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东南湖大路3888号邮政编码:13***
电话:0431-8617***
传真:0431-8568***
信箱:ciomp**[ta]**mp,a.c.cn
网址:http://www.**omp.cas.cn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是由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前身为始建于1952年的中科院仪器馆和始建于1953年的中科院机电研究所)与长春物理研究所(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中科院吉林分院技术物理所)于1999年整合而成。长春光机所的定位是以“四个率先”为统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研产学并举”发展道路,聚焦光电技术创新,引领精密仪器与装备领域的成果转移转化,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养高级创新人才,成为国际一流的精密仪器与装备创新研究基地,主要研究领域有发光学、应用光学、光学工程、精密机械与仪器四大领域。根据“创新2020”规划目标和“一三五”规划任务,成功研制出Φ4米世界最大口径单体碳化硅反射镜坯和国际上刻划面积最大的大型高精度衍射光栅刻划系统,我国首套NA0,75ArF高端光刻投影物镜出所交付使用,成功研制国内光谱分辨率最高的航天高光谱相机(我国首颗碳卫星载荷)等,根据“率先行动”计划要求,完成了“精密仪器与装备创新研究院”筹建方案,启动实施相关改革。长春光机所现有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光栅制造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学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小卫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科院光学系统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航空光学成像与测量重点实验室。截至2016年底,长春光机所共有在职职工2088人,其中科技人员1302人、科技支撑人员99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54人、副研究员及副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42人,共有“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ꎻ“万人计划”入选者4人ꎻ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4人(新增1人)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长春光机所是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现设有凝聚态物理、光学、光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电路与系统6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凝聚态物理、光学、光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8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物理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3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学研究生895人(其中硕士生446人、博士生449人),在站博士后28人。2016年,长春光机所对外新签科研合同额15,3亿元,到款额15,2亿元,在研项目612项(包括新增项目164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1项(新增42项)、面上项目62项(新增18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ꎻ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4项ꎻ主持(或承担)863计划项目22项、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5项、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7项(新增1项)。2016年,长春光机所取得系列科研成果。研制成功世界最大口径4米单体碳化硅反射镜坯,实现了我国在大口径反射镜材料上的自主可控,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大型高精度衍射光栅刻划系统”顺利通过验收,制造出刻线密度6000gr/mm、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精度中阶梯光栅,牵头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极紫外光刻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顺利完成验收前现场测试,一次性装试成功,我国首套NA0,75ArF高端光刻投影物镜交付使用,标志着长春光机所已具备超精密光刻物镜的研制能力,成功实现了高端.CMOS图像传感器国产化,研制成功世界首款科学级背照式.CMOS芯片GSENSE400BSI实现首次航天应用,经在轨验证,性能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见光、近红外波段.CMOS传感器,不仅满足国防科研对高端、特殊用途的探测器件的需求,还实现了常规可见光成像探测器产业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12k×5k芯片应用于“林业一号”卫星,采用科学级微光.CMOS图像传感器及低功耗主动式OLED微型显示器,研制成功新型数字式昼夜合一枪用瞄准镜。2016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览会上现场观看了该新型枪瞄系统,圆满完成我国首颗碳卫星全部载荷(二氧化碳探测仪、云与气溶胶探测仪)研制任务,研制出国内光谱分辨率最高的航天高光谱相机,研制成功神舟和天宫系列飞船上的瞄准测量系统,为飞船空间交会对接监视判断提供了直观的视频依据,确保飞船交会对接顺利完成。在基础研究领域,长春光机所研制出发光效率达46%的橙红光碳点(国际最高值)、具有高效光热转换效率的“超碳点”、超稳定高效发光的碳点无机复合荧光粉等成果,为实现基于碳点的高效发光器件及其在纳米生物医疗中的应用打下基础,研制出国内首个基于V.CSEL的芯片级原子钟原理样机,突破了芯片外延、封装等关键技术,研制出原子钟专用高温低功耗V.CSEL光源。2016年,长春光机所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1项,吉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吉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521件,授权286件,发表论文国际J.CR分区论文Q1区88篇,国际J.CR分区论文Q2区66篇。2016年,长春光机所牵头组建了吉林省无人机产业发展战略联盟,贾平所长当选联盟第一届执委会主席,依托长光工程师培训中心,在吉林省教育厅指导下,长春光机所与吉林大学和企业等共同成立了吉林省工程师培训教育联盟,打造工程师培训教育平台,贾平所长被推举为首届理事会理事长,与吉林省松原市人民政府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就工程师培训与教育、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与青岛高新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长光青岛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与青岛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青岛歌尔长光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致力于在光学技术、海洋探测及智能制造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及产品开发,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平台,与华北(沧州)智能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举行光栅尺成果转化签约仪式,共同出资成立以光栅尺生产和技术开发为主营业务的公司。2016年,长春光机所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全国MO.CVD学术会议,4位院士、20余位行业顶级专家及港台、日本等共计500余人参会,会议得到延边州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提升了长春光机所的声誉。2016年,长春光机所投资企业2016年度实现销售收入7,83亿元,净利润1,43亿元,投资回报5664万元。2016年,长春光机所继续推进国际合作。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郭春雷教授合作,成立“郭春雷中美联合光子实验室”,开展高精密激光材料加工、激光与固态物质相互作用基本原理、强场激光与气体和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等方面研究,与德国阿贝光子学中心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2016年选拔6名研究生到德国阿贝中心学习,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流能力,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以期刊Light为平台,成功举办Light.Conferen.ce2016系列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16个国家的4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促进学术交流,提升了研究所的国际影响力。长春光机所是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机械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中国物理学会液晶分会、吉林省光学学会、全国科学院联盟光学与精密机械分会的挂靠单位ꎻ现主办5种学术刊物,分别为«光学精密工程»«发光学报»«液晶与显示»«中国光学»、Light:S.cien.ce&Appli.cations,Light:S.cien.ce&Appli.cations获得第三个影响因子13,6,国际光学类期刊中TOP2,被评为“2016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期刊影响力指数(.CI)前TOP5%],在170多个期刊中排名第四。(撰稿:闫锋王书红审稿:贾平)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安立佳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625号邮政编码:13***
电话:0431-8568***
传真:0431-85685653科研机构271信箱:cia.c**[ta]**.c.a.c.cn
网址:http://www.**a.c.cas.cn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应化所”)始建于1948年12月,是长春新中国成立后在“伪满大陆科学院”的废址上建立起来的,时称“东北工业研究所”,后几经更名和改变归属,1978年12月命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应化所是一个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学科方向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和应用化学,拓展生物化工学科ꎻ主要研究领域为:聚焦先进材料、资源生态环境和生命与健康三大领域,研究所目标是以“三个面向”为新时期科技创新的方向,以“四个率先”为奋斗目标,进一步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的科技布局,产出一批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创新成果,培育多个能够形成创新链向产业链跃升的新的科技生长点,建成多个基础学科和应用技术具有领先优势的创新平台和有效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的中试产业化孵化基地,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显著影响的领军和拔尖人才,进一步提升研究所的核心竞争力,在我国先进材料、生命与健康和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不断做出引领带动性的重大创新贡献,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研究所整体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016年,长春应化所积极落实“率先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实施特色研究所试点建设工作,以推进“十三五”规划为重点,扎实抓好特色研究所试点建设和3个重大突破,制定了特色研究所3年试点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的发展路线图、特色研究所学科发展计划指南、5个主要服务项目考核评价和管理办法、特色研究所专项经费使用办法、生物化工学科的论证等ꎻ制定了“一三五”规划年度实施方案,与3个重大突破项目负责人签订了任务书,研究所“十三五”规划被院评为优秀规划,获得专项奖励经费。长春应化所目前建有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合成橡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化研发平台)、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长春质谱中心(吉林省中药化学与质谱重点实验室)和化学生物学、绿色化学与过程(吉林省绿色化学与过程重点实验室)、先进化学电源(吉林省先进低碳化学电源重点实验室)、现代分析技术工程实验室、稀土与钍清洁分离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基地和科技平台。截至2016年底,长春应化所共有在职职工903人,其中科技人员590人、科技支撑人员157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士4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3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49人,共有“万人计划”9人(新增5人)、“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千人计划”短期项目入选者1人、国家“外专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新增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8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人(新增1人)。长春应化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和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6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化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752人(其中硕士生344人、博士生408人),在站博士后70人。2016年,长春应化所共有在研项目1079项(包括新增项目495项),其中,承担(或参加)973计划项目课题17项ꎻ承担科技支撑项目1项ꎻ承担863计划项目4项ꎻ承担重点研发计划20项,新增20项ꎻ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项(新增3项)、面上项目152项(新增48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0项(新增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及重大项目8项(新增1项)ꎻ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和院)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1项(新增6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32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68项(新增38项),承担技术服务项目115项(新增35项)。测试服务项目109项,新增62项。2016年,长春应化所共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项,其中,“新型生物功能材料的构筑及生物应用基础研究”和“高分子结晶结构调控及结晶动力学”成果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由长春应化所与四川新力光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余辉寿命可控稀土LED发光材料的研发及其在半导体照明中的应用”成果获得吉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6年,长春应化所以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724篇,据“2015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S.CI论文被引用篇数位居全国科研机构第2名,表现不俗论文数量位居全国科研机构第1名,全年出版专著4部,申请专利220件,授权专利233件,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和吉林省专利金奖各1项。2016年,长春应化所国际合作与交流持续发展,成功主办3个国际会议,包括“第七届国际高分子化学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国际稀土资源利用会议暨第七届功能材料进展研讨会”和“第四届国际阻燃材料与技术研讨会”等,新承担各类国际合作项目32项,选派189人次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ꎻ接待159人次国外专家学者来所进行各类学术活动ꎻ通过国家外专局引智计划,引进美国王振纲教授、澳大利亚刘亦农教授等16人来所工作,通过院“国际人才交流计划”引进5人。2016年,长春应化所所地合作和成果转移转化又获新进展,与威高集团合作开发的耐辐照聚丙烯材料的工业化制备技术已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实现规模生产并在医院广泛应用,开发的药液过滤膜技术已取代进口,并应用于我国的输注器械,研制的聚氨酯留置针套管获得技术突破,即将进入市场ꎻ与中科院包头稀土中心合作建成了国内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生产线,并下线第一批产品,标志着长春应化所在高附加值稀土下游应用实现新突破ꎻ与中国稀有稀土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中铝中科长春稀土材料应用开发研究院”,推进了稀土镁合金、稀土铝合金、稀土发光材料等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ꎻ吉林省化工新材料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基本建设进入收尾阶段,21个科研项目进驻基地,现有以高技术入股成立的公司共26家,其中上市公司2家(诺德股份和青岛金王),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43,39亿元、利润总额约2,04亿元。长春应化所是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和应用化学学科委员会的挂靠单位ꎻ编辑出版«分析化学»(月刊)、«应用化学»(月刊)和«化学通讯»(双月刊),«分析化学»和«应用化学»持续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分析化学»再次入选“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并被EI列为索引期刊来源,成为国内少有的S.CI、EI双收录期刊之一。(撰稿:衣卓于洋审稿:杨小牛)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何兴元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东北核心区盛北大街4888号邮政编码:13***
电话:0431-8554***
传真:0431-8554***
信箱:iga**[ta]**,a.c.cn
网址:http://www.**a,a.c.cn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成立于1958年8月18日,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2002年3月与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成现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与农学研究机构。东北地理所重点面向国家农业转型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两大服务工程,开展农业生态、湿地生态、作物育种、遥感与GIS、环境与区域发展等学科领域研究,建立农业科学、湿地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与区域发展等学科紧密交叉与融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建成国内一流、具有鲜明学科与区域特色、科研机构273不可替代的地理学与农业生态学综合性研究机构,“十三五”期间,东北地理所规划在“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高效治理与草地生产力提升技术”“东北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培育”和“黑土农田地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在“松嫩平原资源高效型作物生产模式研发与应用”“三江-松嫩平原湿地水文调蓄能力与农业水资源保障”“退化湿地恢复与人工湿地构建”“东北农田环境影响机制及污染控制修复”及“东北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估与空间格局优化”5个领域培育重大突破性成果。实施特色研究所改革以来,东北地理所在黑土地力提升、大豆根系与土壤互作机制、重要农艺基因克隆、菌根真菌与宿主关系等方面获得重要理论突破与应用ꎻ在苏打盐碱地高效治理、抗逆高产优质品种、作物栽培模式、退化湿地恢复与利用等方面获得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承担国家重大任务能力显著提升,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4项,首席科学家牵头承担项目1项,总经费1,89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ꎻ发表S.CI论文220篇(二区以上占49%)ꎻ授权专利62项ꎻ软件著作权登记32项ꎻ国办及省部级采纳咨询报告3份,创新苏打盐碱地定位分区改土增粮技术,示范区水稻亩产由不足100千克提高到438千克,创建北方草地生产力提升关键技术体系,草地生产力提升20%,审定抗寒、耐盐碱等抗逆品种5个(2个成省主推品种),示范推广895万亩,创经济效益近20亿元,构建黑土区资源高效型作物生产模式,示范推广600万亩,高光效技术成主推模式之一,成立中科东地农业机械公司、中科农业开发公司,免耕机械、生物质开发、品种转让效益达1500万元。东北地理所设有湿地生态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黑土区农业生态院重点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中心、东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和大豆分子设计院重点实验室5个基本创新单元ꎻ拥有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ꎻ联合共建黑龙江省黑土生态实验室、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碱地生态经济工程实验室和吉林省草地畜牧学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省级工程研究中心ꎻ建有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海伦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重点野外台站,并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为核心,建成了覆盖平原沼泽湿地、滨海湿地、滨湖湿地和森林湿地在内的东北湿地野外台站网络ꎻ此外还建有中国科学院长春净月潭遥感试验站、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海伦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和长春综合农业试验站ꎻ设有所属图书馆和标本馆ꎻ主要下属单位有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截至2016年底,东北地理所共有在职职工39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32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8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技术人员81人。共有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8人。东北地理所设有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环境科学5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ꎻ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环境科学、遗传学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专业,环境工程1个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授予专业ꎻ并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和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210人(其中硕士生88人、博士生122人),在站博士后22人。2016年,东北地理所在研科研项目528项(包括新增目项221项),其中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新增4项),课题3项(新增3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2项,专题1项,水专项子课题1项,973计划项目1项、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9项(新增30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专题2项,重点部署项目2项,课题/专题2项(新增1项),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联盟项目1项、平台建设项目1项、样地建设项目1项、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2项,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项目4项(新增1项),课题/专题7项(新增2项),中国科学院院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1项,地方及企业项目176项(新增63项),研究所自选项目64项(新增30项)。2016年,东北地理所获科技奖励8项,其中成果“沼泽湿地土壤关键过程及其重要生态功能”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ꎻ在S.CI、EI期刊发表论文308篇,其中S.CI论文242篇。出版专著5部ꎻ受理专利79项,其中发明专利78项,授权专利37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ꎻ获得省级植物新品种审定1项,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项ꎻ软件著作权登记27项ꎻ地方标准3项。2016年,东北地理所与中国农科院、辽源市政府、延边州政府、吉林省教育厅等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同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与吉林省广泽乳液公司、长春市五度空间数据公司等多家公司开展合作,拓展了成果转化途径,资源高效型作物种植模式、耐盐碱综合治理技术、退化盐碱湿地恢复与合理利用关键技术及作物新品种等推广面积稳步扩大ꎻ其中,资源高效型作物模式推广300余万亩,高光效技术成主推模式之一。东生大豆系列、东稻系列及雄玉系列作物品种,示范推广面积600余万亩,‘东生10号’大豆及‘东稻4号’已成为东北地区主栽新品种,新签订东生品种新转让协议240万元,退化盐碱湿地恢复与合理利用关键技术在大安市牛心套保,建立5万亩示范区,年产值1100多万元,累计经济效益7200万元,“长春中科东地农业机械装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2BMZF-2Q型两行免耕播种机2BMZF-2Q型两行免耕播种机通过吉林省农机鉴定部门的推广鉴定,正式进入我省的农机销售市场,本年度销售28台ꎻ依托“九所联盟”玉米育种联合测试平台成立了“中科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科企联合体,推进“联盟”进入“国家级水稻、玉米品种审定绿色通道”。2016年,东北地理所组织重大国内、国际学术会议6次。2016年10月10—14日,由东北地理所主办了第三届“东北亚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2016年9月16—18日,东北地理所主办“第三届中美湿地科学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岸带湿地高峰论坛”。2016年6月25日,东北地理所承办“城市森林及其可持续性国际研讨会”。2016年6月17日,东北地理所主办“吉林省地理学会、遥感学会会员代表大会”。2016年7月21日,由东北地理所主办第二届“东北区域灰霾与地区发展”学术研讨会。2016年8月25—27日,东北地理所承办第十四届中国水论坛。2016年12月2—6日,东北地理所承办“第一届中国湿地论坛暨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接待来所交流访问32次,共出访69人次,接待来访外国专家72人。东北地理所是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吉林省地理学会、吉林省遥感学会、吉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地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生态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ꎻ主办的学术刊物中«地理科学»、.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湿地科学»均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和中文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此外.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被S.CI-E收录。«地理科学»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6年,«地理科学»与.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入选吉林省期刊30强。(撰稿:崔明星殷丽娅审稿:苏阳)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王曦
地址:上海市长宁路865号邮政编码:20***
电话:021-6251***
传真:021-6252***
信箱:simit**[ta]**l,sim,a.c.cn
网址:http://www.**m.cas.cn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的工学研究机构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隶属中国科学院。2001年8月,根据学科领域和科研目标的调整,更名科研机构275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针对中科院八大重大创新领域中的“信息”和“基础前沿交叉”领域,充分发挥上海微系统所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大学科优势,解决智能感知微系统、超导量子器件与电路、高端硅基材料等方向的重大关键科学和技术难题,实现创新跨越并推广应用,成为信息网络/通信(I.CT)领域不可替代、“四个一流”的国立研究机构。确定了智能感知微系统大规模列装,实现无线通信从“窄带”到“宽带”的历史跨越ꎻ攻克超导核心器件技术,建成超导电子学卓越创新中心,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2英寸大硅片产业化满足国家集成电路发展战略需求,在国际上形成完整的SOI材料、器件和应用特色生态系统。与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协同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主要发展目标。上海微系统所设有无线传感网事业部和传感技术、信息功能材料、太赫兹固态技术、宽带无线、新能源、超导、仿生视觉7个研究室,在上海、南京、杭州、嘉兴、南通与地方合作共建了6个分支机构,与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于利希研究中心共建了超导与生物电子学联合实验室,与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共建了高可靠器件协同创新设计中心,与中国科技大学共建了超导量子器件与量子信息联合实验室等。截至2016年底,上海微系统所共有职工621人,其中一线科技和管理人员55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4人,共有“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国家“青年千人”入选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9人。上海微系统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和材料物理化学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被列入中科院重点学科,现有在读研究生人(其中硕士生238人、博士生207人),在站博士后39人。2016年,上海微系统所在研项目/课题345项,在研项目合同经费13,7亿元,围绕智能感知微系统重大突破,服务于国家战略,为20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G20杭州峰会)安保工作提供系统设备和技术保障,无线传感网与通信重点实验室与上海科技大学筹备成立“雾计算联合实验室”,建成国际先进的Open5G实验验证平台,相关成果获得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圆满完成超导卓越中心筹建验收,“超导量子探测与应用”被列为全院有望实现创新跨越的60个突破之一,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形成从材料到器件和系统集成的核心技术,SNSPD器件探测效率达90%**[ta]**0nm,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全自主SQUID器件填补国内空白,国内首次获得SQUID超导航空全张量磁梯度测量结果,SiP,ME2表征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运行以后将是国际上集成度最高、综合性能最好的电子结构研究平台,“超导量子器件柔性中试平台”项目落户嘉定,将推动形成以嘉定为中心的我国超导量子信息技术源发基地、产品制造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与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共同成立了高可靠器件协同创新设计中心,以航天应用为牵引,打造国内一流的KFZ研发中心,实现我国航空航天核心元器件的自主可控,SOI基础研究稳步推进,研制成功与微电子技术兼容的4英寸单晶石墨烯晶圆,为传统三维SOI晶圆向二维SOI晶圆技术革新奠定重要基础,在Nature.Communi.cation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硅光子工艺平台建设初具雏形,将为中国硅光子产业和研究突破工艺瓶颈,特种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与装备经过近4年研制,进入全面推广阶段,相关装备分别承担了我国战略区域重要任务、“神十一”主着陆场搜救通信保障等重大任务,受到上级的高度评价ꎻ基于国际首创的“MIS”技术,实现了第二代高G传感器的重要应用验证。基于国际首创的“蛋白积木”(proteinlego)方法,相关成果发表在2016年10月7日的Nature.Communi.cationsꎻ攻克110—130nmP.CRAM量产成套工艺,实现了我国第一款嵌入式P.CRAM自主量产芯片,成品率超过90%,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应用,自主开发研制的SimImageTM人体三维成像仪参展第18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获创新银奖,并试用于在杭州G20峰会安保工作。建成世界首创的仿生眼视觉研发平台,研制出世界上首套可动仿生双眼应用于新松公司双臂机器人获2016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金奖。2016年,全所申请专利237项,获得专利授权200项,发表论文397篇,其中S.CI收录191篇,EI收录115篇,影响因子10以上的论文8篇。2016年10月,上海市科委、嘉定区政府与工研院签署战略协议,通过市、区、所、企联动,将工研院作为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试点,实施政府创新投入管理方式改革,上海微系统所发起成立的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经过一年时间的建设,顺利实现产品投产,形成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为我国深亚微米极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带动全行业整体提升产品能级,打造晶圆民族品牌。2016年,上海微系统所主办SOI高峰论坛暨国际RF-SOI研讨会、2016信息存储国际研讨会暨第十届光储存研讨会、2016中国(上海)
国际物联网大会,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与德国于利希研究所合作进一步深化,2016年10月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主席代表团访问上海微系统所,签署第三轮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双方在超导、传感技术、生物电子学、能源与环境、量子信息等方面的战略合作。(撰稿:张帆肖宏广审稿:王曦)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陆卫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玉田路500号邮政编码:20***
电话:021-2505***
传真:021-6324***
信箱:sitp**[ta]**l,sitp,a.c.cn
网址:http://www.**tp,a.c.cn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技物所”)位于玉田路500号,创建于1958年,是以红外物理与光电技术应用基础为主要研究方向,集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型研究机构,上海技物所以红外光电技术研究为定位,以红外光电新材料、新器件、新方法技术领域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发展先进的航空航天有效载荷、红外凝视成像及信号处理、红外焦平面及遥感信息处理等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上海技物所针对技术领域特点,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覆盖“基础前沿-核心组部件-系统集成-国家需求”完整的研发体系,建成了具备“从红外材料物质结构基础理论研究,红外探测器和红外焦平面、可见光探测器、空间制冷机等核心组部件研制,到航天航空及装备用红外、光电探测系统技术”较为完整的科技活动创新技术链,上海技物所设有研究室14个,建有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光传感器专业点)、中科院红外成像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红外探测与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空间主动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省部共建现场物证光学探测技术联合实验室。截至2016年底,上海技物所共有在岗职工106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58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兼),各类国家级专家80人次ꎻ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49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183人,共有“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3人ꎻ国家杰出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新增1人),新增国家级专家7人次,入选荣获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奖励与荣誉25人次,“‘嫦娥三号’主动光电载荷研制团队”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高分辨率空间红外载荷研制团队”荣获“中科院‘十二五’突出贡献团队”,“国防创新实验室碲镉汞红外焦平面组件研制青年团队”荣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上海技物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目前共有6个学科招收博士,8个学科招收硕士生ꎻ博士生导师88名,硕士导师141名。2016年在学研究生人科研机构277数373人,毕业研究生88人,招收博士生57人、硕士生70人,另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约100人,建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20人。2016年,上海技物所聚焦研究所“一三五”战略规划,围绕满足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圆满完成10次卫星发射任务,包括第22颗“北斗”导航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六”号科学实验卫星、世界首颗“墨子号”量子通信科学实验卫星、“高分十号”卫星、“天宫二号”空间实验站、“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云海一号”防灾和科学试验卫星、“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我国首颗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等。上海技物所承研“天宫二号”载人航天任务应用系统多角度宽波段成像仪、高等植物培养实验、量子密钥分发试验专项载荷、伴随卫星小可见光相机和太阳敏感器,参与两项空间材料生长实验任务,为空间实验室系统研制配套了舱内照明灯,全部光学仪器和单机表现优异,在我国首次成功获取了航天光学对地观测偏振图像,为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研制两项光学主载荷,其中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是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气象业务应用的成像仪器,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则在国际上开辟了静止轨道应用的先河,对于提升我国定量遥感卫星研制水平将起重要作用,在全球瞩目的量子卫星科学实验中,研发了量子密钥通信机和量子纠缠发射机,为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大尺度下星地自由空间量子密钥生成和分发,以及量子隐形传态等实验做出突出贡献,为“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贡献了三分之一有效载荷,6台空间科学实验载荷工作稳定、表现出色,成功获取并积累大量科学实验数据和资料,产出重量级科学研究成果,以上这些卫星光学载荷、单机的成功研制及其在轨应用,集成了研究所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全创新链的自主创新科技成就,是3个重大突破具体成果,代表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卫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值化大气遥感等技术迈上新台阶,也是研究所在关键技术自主掌控、设计及工程化应用等方面科技实力快速提升标志。上海技物所在低维光电探测器、高性能太赫兹探测、第二代红外焦平面器件工程化、第三代红外焦平面探索研究上,也有系列创新性成果。不仅实现航天用红外焦平面器件国产化,部分组件产品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撑空间红外探测器系统的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需求,前沿基础和创新研究不断深入,为应用奠定坚实基础。先进红外探测物理与技术、量子及增益型探测器物理与技术、探测新方法与物理新概念3个方向特色鲜明,研究水平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6年,上海技物所“航天遥感空间信息质量控制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另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研究所“十三五”规划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类规划,列全院第23名,在空间光电载荷工程化研制和关键技术发展等方面代表了国家在该领域先进技术水平,中科院“十二五”任务书评估结果指出研究所“在航天航空红外光电遥感探测技术领域等方面国内不可替代地位”。2016年底,上海技物所共有在研科研项目314项(工程类56项,基础预研类258项),年内,完成结题验收91项ꎻ申请专利202项,获专利授权150项ꎻ发表科技论文328篇ꎻ软件著作权登记5项。2016年,上海技物所举办第九届薄膜物理与应用国际会议(The9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 ThinFilmPhysi.csandAppli.cations,TFPA2016),以“精确感知,深度应用”为主题,探讨薄膜物理与应用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及新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美、英、意、日、韩等国际及国内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100余位代表出席本次会议,主办第十三届中红外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会议,就中红外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最新科研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交流研讨,内容涵盖新型红外与太赫兹光电材料、材料生长与表征、红外与太赫兹探测器、红外与太赫兹发光器、红外光电器件应用等多个方面。上海技物所是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上海红外与遥感学会的挂靠单位ꎻ研究所编辑出版«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红外»等学术期刊。(撰稿:任远审稿:龚海梅)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李儒新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邮政编码:20***
电话:021-6991***
传真:021-6991***
信箱:siom**[ta]**l,sh.cn.c.a.c.cn
网址:http://www.**om.cas.cn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1964年,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电子所相关科研人员迁往上海,联合上海市轻工业局长江光学仪器厂、上海市仪表局竞明仪器厂组成了最早的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分所。建所后,上海光机所几度易名。1970年10月,定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经过5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强激光技术、强场物理与强光光学、空间激光与时频技术、信息光学、量子光学、激光与光电子器件、光学材料等。2016年,上海光机所结合中科院层面“三重大”部署和研究所分类改革,以“8+2”领域(平台)规划和科技布局为主线,持续深化战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所的定位和核心竞争力,凝练聚焦战略目标,优化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形成了“十三五”时期“一三五”发展规划,在全院各研究院所“十三五”时期“一三五”规划评估中,上海光机所规划获评“优秀”。上海光机所“十三五”期间发展定位为:围绕光电空间、基础前沿交叉、先进材料、信息等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聚焦高功率激光、超强超短激光、空间激光与时频系统技术等战略必争方向,协同中科院优势力量,突破激光材料、核心器件、系统集成技术瓶颈,打通研发创新链,为神光高功率激光装置、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国家某重大专项、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中科院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重大科技任务的实施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成为我国激光科学前沿的开拓者、激光技术进步的领跑者,以及抢占国际激光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上海光机所现设8个实验室,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中科院-中物院”联合实验室1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4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8个实验室分别为: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空间激光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高密度光存储技术实验室、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研发中心。上海光机所建成了国内仅有、国际为数不多的“神光”系列高功率大型激光装置、超短超强激光系统、激光原子冷却装置、空间全固态激光器研制平台等,并具有各种新型、高性能激光器件、激光与光电子功能材料研制平台,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2016年底,上海光机所共有在职职工908人,其中科技人员772人、科技支撑人员243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40人,共有“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上海光机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物理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物理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技术史4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光学工程、材料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并设有物理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科研机构279在学研究生483人(其中硕士生227人、博士生256人),在站博士后16人。2016年,上海光机所共有在研项目492项(包括新增项目141项),其中,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70项(新增19项)ꎻ主持(或承担)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承担(或参加)课题5项ꎻ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新增11项),主持(或承担)863计划项目32项ꎻ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新增2项)、面上项目44项(新增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新增1项),承担国家基金创新群体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ꎻ主持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项目1项(新增1项),承担课题13项(新增13项)ꎻ承担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6项(新增6项)、主持(或承担)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2项ꎻ主持(或承担)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6项(新增3项),承担院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项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4(新增1项),参加科技部重大仪器研制项目5项,承担院仪器研制项目5项(新增1项)ꎻ承担上海市科研项目43项(新增13项)。2016年,上海光机所在“一三五”目标的“三个突破”方面均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突破性进展与成果。2016年12月,中国科学院从全院遴选的2016年度12项月度重大科技成果中,上海光机所独立完成1项,核心参与1项,重要参与1项。2016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评选的“2016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上海光机所独立完成1项,核心参与1项,重要参与1项,“突破一”聚变点火级激光驱动器关键技术与系统方面:2016年8月,经过近10年的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神光”高功率激光驱动器升级装置通过技术验收ꎻ完成单束构型A考核验证ꎻ“以色列国家激光装置(NLF)”完成首两路的安装调试工作,运行演示达标ꎻ成功实现了大尺寸高性能激光钕玻璃的连续熔炼工艺技术,上海光机所成为国际上首家独立掌握钕玻璃元件全流程生产技术的机构,“突破二”空间激光通信与时频系统技术方面:2016年9月15日,由上海光机所历时近10年研制的空间冷原子钟系统搭载“天宫二号”发射升空,并成功完成在轨测试ꎻ空间高速相干激光通信载荷搭载量子卫星发射升空,载荷同时具备两种主流相干激光通信体制的验证能力,通信速率可达5,12Gbps,是我国首次开展空间相干激光通信试验,也使得我国在高速相干激光通信技术研究跻身世界前列ꎻ上海光机所还为“墨子号”量子通信科学实验提供了2件重要激光光源——跟瞄用的窄信标/同步激光器,为“墨子号”在轨实验测试发挥重要作用,“突破三”超强超短激光及其重大应用方面:2016年8月,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批启动项目之一的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SULF),成功获得世界最高峰值功率的5,3拍瓦激光脉冲ꎻ创造性地在级联加速过程中引入对电子束能量-时间分布性能的精细控制,提出了获得千分之一级超窄能散度高能电子束的新方案ꎻ在实验上成功获得了创纪录高亮度高品质电子束,电子束亮度在国际上首次接近了最先进的直线加速器上所能获得的电子束亮度ꎻ利用高品质电子束产生的超高亮度准单色MeV量级伽马射线源的最高峰值亮度与国际同类水平高出一个量级以上ꎻ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产生反物质——超快正电子源。2016年,上海光机所“大尺寸高性能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6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技术及其重要安防应用”项目荣获2016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及信息解调方法”荣获2016年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二等奖,全所共申请专利196项(发明专利188项、国际专利2项),获授权专利179项(发明专利168项、国外专利6项),全所共发表论文666篇,其中S.CI论文410篇,期刊影响因子大于2的211篇。在院地合作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2016年上海光机所在国民经济主战场领域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并得到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16年底研究院孵化及引进企业总计31家,年产值超过4亿元,激光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2016年2月,上海光机所与上海市嘉定工业区签署了共建“上海先进激光应用科创中心”的合作协议,筹建工作进展顺利,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的科创中心基本改建装修完成。在国际合作及其成效方面,上海光机所国际科技交流持续平稳增长,率先实施科技创新“走出去”发展。2016年,上海光机所与以色列SOREQ原子能研究中心开展的大科学工程签订后续项目合同;继续与爱尔兰、日本、以色列、韩国、意大利、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合作研究;与德国、以色列、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新签订国际合作协议6项;相继主办或承办了“第二届国际高功率激光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第24届国际玻璃大会”和“第一届赫姆霍兹极端光场国际束线”专题研讨会;国际合作交流频繁,来访外宾200余人,多名知名学者来所进行学术交流和短期的合作研究。挂靠在上海光机所的相关专业学会有: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材料专业委员会、中国硅酸盐协会特种玻璃分会等;上海光机所主办了《中国激光》、《光学学报》、《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ChineseOpti.csLetters(.COL)、Photoni.csResear.ch(PR)、HighPowerLaserS.cien.ceandEngineering(HPL)6种学术期刊。(撰稿:沈力审稿:屈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