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招商引资信息网,招商引资信息网,招商引资网,招商投资网,招商网,招商投资集群,招商投资全球集群,招商投资全球集群总站,
平谷开发区招商引资网
中国过程工程研究所导师名录78—2
来源:网群国际    浏览:

田亚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2年生于山西省平遥县。1994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煤化工专业,2001年,在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学位,主要在等离子体化学、能源转化以及纳米碳材料方向进行了研究。2001-05年,先后在南京大学化学系/介观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物理系/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对碳纳米管的生长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表在J. Am. Chem. Soc.等著名期刊上)、制备表征了III族氮化物及ZnO等半导体材料的微结构。参加过国家重点基金和“973 等项目的研究,现主持1项国家自然基金,参与2项国家自然基金以及1项纳米专项基金的研究。已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15篇,EI收录8篇,ISTP收录5篇,专利2项。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碳纳微结构制备、生长机理、动力学过程研究;半导体纳微结构的制备和电子输运调控研究;纳微粒子与磁场的作用行为;与环保和能源密切相关(如,温室气体的减排和高效利用等)的材料和技术研究。

电话:010-62588029;

邮箱:yjtian**[ta]**e.ipe.ac.cn

 

许光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74月生。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同获工学与经济学双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本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6月至20069月工作于日本与德国,曾依次在日本Gunma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任日本New Energy and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NEDO)产业技术研究员,在德国Technical University Hamburg-Harburg进行洪堡学者研究,在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IHI)基础技术研究所任代理课长研究员,2006年通过“百人计划”回国工作。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被他人引用100多次,申请国际专利三项,日本专利14项,国内发明专利7项,获2001中科院科技发明一等奖,2003全国优秀发明专利奖等。目前研究先进能源技术工艺,反应器,催化剂,分析测试方法和相关的流动传递基础,具体包括:(1)煤的高值化综合加工,涉及联合煤转化工艺、低污染高效率工业锅炉、宽煤种中小型气化炉、和热解油高值化利用;2)生物质能技术,涉及煤-生物质混合燃烧设备、燃烧解耦新型气化、和无催化高温改质;3)应用催化,研究开发合成气利用,生物炼制等方面的催化剂,反应器和催化转化工艺;4)新型分析仪器,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服务于能源转换研发工作的新型反应测试与分析仪器。

电话:010-62550075 ;

邮箱:gwxu**[ta]**e.ipe.ac.cn

 

张伟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88月生,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1998年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获得材料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3年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化学技术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现任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复合材料课题组组长。研究方向:1.化学气相沉积及高温复合材料与涂层的制备研究:热解炭、碳化硅、氮化硼等高温材料的沉积动力学、材料微观结构表征和生成机理的研究;/炭、炭/碳化硅复合材料的快速致密化和微观结构控制研究;高温抗氧化涂层研究。2.纳米-微米颗粒复合技术的研究:高压氢还原、化学镀和水热合成技术制备特种复合粉体材料研究;3.等离子-火焰喷涂涂层研究:燃气涡轮发动机用多功能涂层、热障涂层、高温固体润滑材料研究。曾经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中国专利1项,著有《化学气相沉积》一书(科学出版社,2007)。

电话:010-62520135;

传真:010-62659009

邮箱:wgzhang**[ta]**e.ipe.ac.cn

 

朱永平: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877月毕业于东北大学钢铁冶金系。19901月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获得硕士学位,19956月于同校获得博士学位,对高富氧冶炼钒钛磁铁矿及其综合利用新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19959月,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参加工作。主要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和超细粉体材料的制备等方面的研究。主持了相关自然科学基金并参加了SOFC“九五”攻关等。20004月~200310月,先后在日本高知大学水热化学研究所和环境产业技术研究所(RITE),作为非常勤讲师和博士后研究员,从事科研工作。在此期间主要从事:(1)水热合成LiNiO2系列锂电池电极材料;2)硅酸盐系荧光材料的制备;3)废弃玻璃的水热反应及多孔玻璃的制备;4)单分散纳米石英、方石英粉末的水热合成;5)乙醇水汽重整制氢的催化及催化反应等方面的研究。200310月回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至今。目前,主要从事碳/碳复合材料、特种粉体材料及涂层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主持承担和参加多项新材料研制项目。

电话:010-62659009;

邮箱:ypzhu**[ta]**e.ipe.ac.cn

 

王丹: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创新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过程工程学报》编委,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学术带头人,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977月吉林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后赴日留学,于2001年获山梨大学博士学位。20014-20041月间,在日本京都大学等研究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先进纳米功能材料和多孔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SCI他人引用过百次;申请专利5;会议邀请报告7;荣获1999年度与2000年度日本科学协会SASAKAWA科学研究奖励基金;日本山梨工业会2000年度海外研究发表奖励基金;2003年度日本文部科学省外国人博士后研究员科学研究奖励基金。日本陶瓷协会42届基础科学讨论会2004年世界青年学者研讨会优秀讲演奖,2005年度日本陶瓷协会21世纪纪念国际交流个人冠名奖:仓田元治奖。

电话:010-62533616;

传真:010-62631141

邮箱:danwang**[ta]**e.ipe.ac.cn

 

姚建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47月生。1997年本科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获学士学位,2000年于西北轻工业学院获硕士学位,2003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曾获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第四届论文评比优秀论文。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功能多孔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催化材料的制备与催化性质的研究;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研究,半导体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研究。通过自组装、结构设计、表面修饰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及性质进行设计与调控,以达到开发新材料、发现新性质、完成功能化、实现产业化的目的。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中科院国防重大课题研究项目子课题一项,参与 “中科院百人计划”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和企业合作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

电话:010-62533616; Emailyaojianxi**[ta]**e.ipe.ac.cn

 

卢旭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4923生,博士,研究员,专业为材料科学与工程,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个人”荣誉,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与荣誉。主要从事材料科学及材料制备强化过程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方向有:流态化反应强化新工艺研究、超细粉体料浆的分散与干燥强化技术研究、成型技术研究;多功能复合粒子组成、结构与性能及其制备技术研究;无机功能薄膜结构、性能与制备技术研究;高性能陶瓷材料研究;矿产资源高效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国内外发表论文21;撰写《展望21世纪的化学工程》一书中“非金属矿”章节;专利6;重大科技成果1项。完成主要科研项目四项。主持负责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方向性项目“煤系高岭土快速流态化煅烧新工艺”工业中试研究开发,通过了中科院验收与成果鉴定,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该技术成果属原始性创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电话:010-62562448;

邮箱:xclu**[ta]**e.ipe.ac.cn

 

袁方利: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6711月生。1996年在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6-1998年在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后开始在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2003-2004年,韩国化学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无机盐专业委员会锌盐协会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其中包括氧化锌压敏陶瓷电阻,聚合物基微波介质材料,氧化锌、氧化钛、氧化铝、氧化硅等纳米粉体及复合粉体,并开展等离子技术制备特种功能粉体的研究。先后负责完成了科技部“科技兴贸”行动计划项目一项、多项企业委托课题。目前主要侧重在光、电、磁等性能的超细颗粒的形貌和特殊结构调控研究,并开展特种功能复合粉体的研制和应用。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检索1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

电话:010-82627058;

邮箱:flyuan**[ta]**e.ipe.ac.cn

 

刘会洲: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26月生。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绿色过程与工程实验室主任。1996年和2000年分别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工作与学术交流。主要研究领域为分离科学与工程。先后主持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973”、国家“863”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142篇,授权发明专利25;主持或参加的项目9次获国家、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及部委级奖。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工程学科评审专家,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海淀区高科技工程师协会理事长。兼任《化学通报》副主编,《过程工程学报》主编,《科学通报》特邀编辑等。曾获“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和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八五”科技攻关中做出突出贡献优秀个人荣誉证书,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候选人,“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近二十余名。其中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名,首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创业金奖1;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5;中国科学院刘永龄奖学金1;中国科学院刘永龄奖学金特等奖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1;中国科学院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科研创新基金等奖项。

电话:010-62554264;

邮箱:hzliu**[ta]**e.ipe.ac.cn

 

常志东: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02月生。1992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系,1995年获内蒙古工业大学生物化工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现在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与界面现象相关的分离过程基础及应用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气液、液液、液固界面现象的微观及宏观规律,寻找共性及特点,并进而与其他现有分离技术耦合,解决目前医药、环境、石油以及军事工业等领域的一些问题。已发表论文60多篇,申请专利10项。

电话:010-62642032,62555005;

邮箱:zdchang**[ta]**e.ipe.ac.cn

 

谢渝春: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633月生。1983年于贵州工业大学化工系毕业,1983-1986年在贵州省化工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师,1989年在贵州工业大学化工系获硕士学位,1989-1994年在贵州省化冶研究所任工程师,1994年考入中科院过程工程所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20011-20021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38-20058月在宁波化学工业区挂职管委会副主任,200512-200712月在湖北省潜江市挂职副市长。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相中的酶催化反应制备手性药物,微波辅助提取天然产物以及目标组分的进一步分离提纯和工业化放大等。参加或负责多项国家及部委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8篇被SCI收录。

邮箱:ycxie**[ta]**.net 郭晨: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女,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微生物系,2000年获中科院过程所博士学位,2000-2002年美国特拉华大学化工系博士后。主要从事绿色生化分离工程方向的研究,包括:1. 新型绿色化工材料(智能高分子材料、新型离子液体及介孔材料)及其在生化工程中的应用;2. 反应分离耦合平台技术:生物大分子的直接捕获技术及离子液体强化反应分离。主持国家863“智能磁性纳米生物分离介质直接捕获技术”,国家基金委“超顺磁性双亲嵌段共聚物囊泡基因传递体系”和中科院过程所前瞻性项目“磁性功能化离子液体强化反应分离过程应用基础平台研究”,并参与国家973、中科院创新基地重要方向、国家基金委重大基金和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2003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二等奖。发表SCI论文30余篇,SCI引用次数107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项。现指导硕士生2名,协助指导博士生4名。

电话:010-62642032,

邮箱:cguo**[ta]**e.ipe.ac.cn

 

张懿:中国工程院院士,绿色过程与环境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女,原籍辽宁辽阳,1939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1989-1991年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和日本九州大学合作研究环境化学与材料工程。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环境和轻纺学部常委、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为我国绿色过程工程研究领域主要开拓者之一。八十年代初开拓了资源材料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交叉综合研究的新方向,提出资源再生循环与废弃物无害化技术耦合的污染防治路线,建立了系列新技术和优秀示范工程,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九十年代初,率先由工业污染末端治理转向清洁工艺与源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主持我国第一个清洁工艺国家攻关和863项目。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的亚熔盐非常规介质高效、清洁转化矿产资源的绿色化学化工新过程,已在铬盐重污染行业取得应用突破,并拓展为清洁转化多种两性金属资源的普适性新理论和共性技术。为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拓者之一,国家循环经济规划主要专家。对我国传统产业绿色化提升和工业循环经济理论与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主要从事资源利用绿色过程与环境工程方向的基础与应用开发研究。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等。1988年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1年获中科院首届十大女杰称号。200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人事部授予她的研究群体先进集体称号。发表论文170多篇,专著合著9部,申请和授权专利34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8名。

电话:010-62554256;

邮箱:yizh**[ta]**e.ipe.ac.cn

 

齐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668月生。现任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过程所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过程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过程工程学报编委,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分别于1992年和1995年在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1997在中科院过程工程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所工作,过程所副研究员。1999-2002年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四国中心工作,任日本科技厅研究员。2003年中科院过程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绿色化学化工与清洁生产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及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绿色过程平台技术建设,包括原子经济性反应新过程、清洁工艺与集成技术、高效吸附剂合成与吸附分离工程、电催化合成与工程、多孔材料规模制备及其应用、外场强化绿色分离过程等。在对铬盐清洁生产集成技术系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铬渣多组分深度资源化-产品化、高浓度介质蒸发浓缩、外场强化多相分离等系列集成新技术,并获得工业应用;提出了电催化法铬酸盐中间体生产铬酸酐清洁新工艺。针对我国重大战略钛铁矿资源,提出了亚熔盐钛清洁冶金原创性平台技术,拟从生产源头解决传统钛白工艺严重环境污染的重大难题。现主要承担国家“十五”863计划项目、中科院“十五”院重大项目、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荣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三名),1998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九名)1项,2001年所在研究群体获中国科学院、国家人事部“先进集体”称号,2003年获2002-2003年度中科院-拜耳启动基金奖,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后称号。申请国际、日本和中国发明专利15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项,授权专利3项。发表论文40多篇。现指导博士生5名,硕士生6名,博士后2名,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生7名。

电话:01062631710, 82627090;

邮箱:tqi**[ta]**e.ipe.ac.cn

 

李会泉: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012月生。1993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1999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2001年在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懿院士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留所工作至今。研究方向为绿色化工与清洁工艺,目前主要从事化工、冶金领域资源高效利用的清洁工艺与系统集成的应用基础研究,包括新型介孔分子筛上的低碳烷烃催化转化、CO2绿色合成碳酸酯清洁工艺、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系统集成等。承担/参加“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十五”国家“863”高技术项目课题、中科院“十五”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以及地方政府、企业合作课题多项。在J.Phys.Chem.BGreen Chemistry等期刊上发表SCI索引论文20多篇,合作出版译作一部,申请发明专利15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电话:010-62655828, 010-82610244-2;

邮箱:hqli**[ta]**e.ipe.ac.cn;lihq_3000**[ta]**.com

 

郑诗礼: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男,19745月生。1994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化学系,1997年获该校硕士学位,2000年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留所在张懿院士组工作。现主要从事矿矿产资源和废弃物资源高效-清洁-循环生态化利用的绿色过程工程基础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低品位难分解多元复杂矿产资源清洁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研究,如中低品位一水硬铝石、难分解铌钽矿、钒矿等矿物高效-清洁转化利用研究,重污染铬盐生产的清洁工艺替代技术研究;外场(机械活化、微波、超声等)强化矿物分解过程的研究;电子废弃物等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冶金三废(如含铬污泥等)的资

源化利用研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参加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及企业横向项目各一项。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10篇,合作撰写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6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

电话:010-62655828,82610244;

邮箱:slzheng**[ta]**e.ipe.ac.cn

 

项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费发布服务,但对信息的合法性、实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名录资源由会员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传,个人信息均经处理后发布,如有遗漏戓涉嫌侵权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请将“该页网址和需修改及删除的内容”发至本站邮箱戓留言给我们处理。凡注册会员并发布信息或名录资源的,均可定期获得全球项目参考及合作机会。本站名录资源概不对任何第三方开放,更不提供如交换、出售及查询等服务!
项目合作及建议请留言:请理性留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姓名: 手机: QQ号: 微信: 邮箱:
验证码 点此换一张
关于我们 招商培训 代理招商 代理投资 代理融资 代理政策 战略伙伴 服务外包
广告报价 汇款方式 合作方式 免费发布 网群建设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设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