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当龙头 扛大头 走前头
来源:网群国际 浏览:次
刚过5周岁生日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年增长3.8倍,辐射带动全省自主创新和转型发展—— 今年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创建5周年,5年来,合芜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8倍,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高出全省7.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了132.7%,达981家,其中上市企业54家,百亿元企业10家。研发人员数翻了一番多,专利授权数翻了三番多,名牌产品数翻了两番。合芜蚌用自己连续5年的高增长,实现了在辐射带动全省自主创新和转型发展上当龙头、扛大头、走前头的目标。 政策推动 创新活力迸发 “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 ”试验区在设立之初,我省就出台政策,着力推动企业多出有效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追求培育壮大效益好、污染少的创新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近年来,试验区抓住获批国家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重大机遇,先后出台 《合芜蚌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和相关7个配套性文件,做到领导机构、宣传培训、配套措施、首批试点企业“四个迅速到位”,目前已有56家企业启动试点,21家企业基本完成试点。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等政策中,累计减免税收110多亿元,同时要求企业将减免税收用于科技创新。 合芜蚌试验区建设5年来,累计培养引进高端人才3万多名,新增两院院士5人,引进院士27人,109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占全省99%。 2012年,试验区申请专利38029件,获授权专利23504件,分别较2007年增长10.3和10.8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85件,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6件。试验区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达360多件,增长了3倍多。奇瑞汽车、江淮汽车、海螺集团、科大讯飞、丰原集团、凯盛玻璃等一批创新龙头企业成为全国有影响的自主创新品牌。 载体建设 打造一流平台 一年前,位于合肥创新大道和望江西路交叉口的一片荒地刚刚破土动工;一年后,由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与中国科大四方合作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拔地而起。短短1年间,先进技术研究院打破体制藩篱,探路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成为中西部地区集聚国内外科技资源、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又一创新高地。 除了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芜蚌在创新载体建设上可谓百花齐放,目前已建立了集研发、交易、转化、服务为一体的 “科技路路通”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组建了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省应用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50多个省级以上研发与转化平台,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和科研集群、孵化、产业基地,芜湖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蚌埠玻璃新材料等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中航、中建材、中电科技集团等一批央企纷纷在试验区建立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中国风投研究院等一批海内外知名中介、咨询服务机构落户试验区……不断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不断积聚的创新要素孵化出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推动了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迈向产业化之路。 资源聚集 领军新兴产业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近年来喜事连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第一条浮法玻璃熔窑全氧燃烧生产线投产,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日产650吨太阳能光伏玻璃生产线点火,国内首批0.5毫米超薄玻璃基板产品上市。高纯电熔氧化锆目前产销量稳居全球榜首,去年实现收入突破6亿元,创造了本地成果转化的奇迹。这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事业单位,如今实现了由单一科研设计模式向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转变,成为年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的新兴产业领军企业。 5年来,试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2012年实现产值2927.7亿元,年均增长60%以上。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增长源,引领带动了全省主导产业升级发展。如平板显示产业聚集京东方6代线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企业,目前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具有国际影响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和应用基地。科大讯飞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等多项技术上拥有国际领先成果。全球领先的中文语音平台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从这里走向世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智能语音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迅速,船用低速柴油机、艾夫特机器人等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制造领域的空白。
项目合作:18361148798 或
温馨提示:本站提供免费发布服务,但对信息的合法性、实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承担任何责任。名录资源由会员为向全球展示品牌形象上传,个人信息均经处理后发布,如有遗漏戓涉嫌侵权他人及不愿展示形象的,请将“该页网址和需修改及删除的内容”发至本站邮箱戓留言给我们处理。凡注册会员并发布信息或名录资源的,均可定期获得全球项目参考及合作机会。本站名录资源概不对任何第三方开放,更不提供如交换、出售及查询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