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区招商网讯:目前,琅琊区有省级“科普示范社区”3个,省级“社区科普图书室”2个。2007年,被省科协命名为“安徽省科普示范城区”,2008年,被授予“全省先进农技协组织单位”。2010年步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行列。
多年来,琅琊区委、区政府一直将“科教兴区”作为指导工作的重要战略方针,高度重视科协、科普工作。全区三级科普网络健全,科普设施进一步完善,科普基地初具规模,多层次、多类型科普活动丰富多彩,推动了科协工作跃上新台阶,科普工作取得新跨越。
安徽省商贸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琅琊区依托区位优势,以打造“吸引东部的魅力后花园”为目标,大力实施“三产兴区”战略,取得显著成效。财富广场、臻美天城、中环国际等一批商业综合体项目成功建设,沃尔玛、大润发、南京1912、义乌商贸城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成功引进,促使商贸支撑力量更加明显,服务业态更为优化。
全区抢抓“大滁城”和琅琊新区建设机遇,继续实施社区“双进”工程,先后有8个社区被列入省级商业示范社区。2010年10月,琅琊区成功获批“安徽省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安徽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
琅琊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立足服务城市、服务居民,抓组织建设,强化和谐社区建设组织保障;抓资金投入,强化和谐社区建设经费保障;抓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素质。
与此同时,以“平安型、亲情型、双拥型、文化型、文明型、学习型、敬老型、就业型、服务型”等9类特色社区为载体,大力开展特色社区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2010年9月,琅琊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
安徽省首届平安县市区
琅琊区强化领导,健全组织,坚持严打整治不放松,着力构建全方位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在城区,注重整合社区民警、联防队员、治安辅警、低保人员巡逻队伍、治安志愿者等力量,构建多层面的治安防控体系。在乡村,注重发挥综治工作专干作用,各行政村均配备了治安辅警,在自然村庄的治安防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07年,琅琊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为全省首批“平安县(市、区)”。在创建动态管理中,2010年又被保留为全省“平安县(市、区)”。
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先进单位
琅琊区建章立制,规范操作,以入户调查为基础,坚持低保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以张榜公示为重点,坚持低保工作群众监督制度;以民主评议为手段,严格把好低保评议评审关;以社会化发放为方式,严格低保经费管理;坚持动态管理,分类施保。
多年来,琅琊区未发现一起截留、挪用低保专项经费的现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各项政策的有效落实,促进了城乡低保工作健康、规范、有序开展,为维护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徽省教育收费示范区
琅琊区把制止教育乱收费作为加强行风建设的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强化组织领导,规范程序操作,落实责任举措,严格自查督导,不断巩固深化教育行风建设成果,荣获“安徽省教育收费示范区”称号。
该区各学校、幼儿园高度重视教育收费工作,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规范收费票据管理,全面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多年来,各校、园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未发现任何教育乱收费现象,切实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树立了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
回顾近年来琅琊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一张张彰显特色的名片跃入眼帘:
从2006年到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9亿元增加到46.9亿元,年均增长14.2%;
财政收入在2010年突破4亿元、5亿元的基础上,2011年又连跨6亿元、7亿元两个台阶,达7.5亿元,是2006年的5.2倍,年均增长39%;
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4.7亿元提高到30.5亿元,是2006年的6.5倍,年均增长45.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9529元、4416元提高到17918元和8335元,年均分别增长13.5%和13.5%。
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亿元,增长12.1%;财政收入4.68亿元,增长18.9%;固定资产投资20.5亿元,增长2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亿元,增长16.7%;农民人均纯收入5064元,增长20%。
五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省首届平安县市区”、“全省综治先进集体”、“全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和“全省商贸服务业发展示范区”,等等。
客观的数字、耀眼的名片,无可非议地折射出这样的一个事实: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琅琊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准确把握宏观形势,有效应对各种挑战,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风好正是扬帆时,勇立潮头竞风流。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今,琅琊区正紧紧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大滁城”建设机遇,围绕市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奋力冲刺全省第一方阵新任务,坚持科学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承接合作、转型升级”战略,全力打造省级琅琊经济开发区和琅琊新区,奋力铸造“百亿琅琊”,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琅琊的目标阔步前行。
承接合作,转型发力
抢抓皖江示范区和“大滁城”建设机遇,大力招商引资,拉动工业总量扩张,着力三产服务突破,彰显比较优势,做活转型文章。
招大引强实现突破。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琅琊发展的第一要务,坚持“一岗双责”,完善招商政策,创新招商方式,取得明显成效。总投资40亿元年产15万辆长丰扬子汽车、18亿元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相继签约入驻。5年累计到位资金13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3个,10亿元以上项目6个。
工业经济持续向好。抓好老企业技改、核心竞争力提升、新兴产业和总部经济培育。5年来,完成技改投入23亿元,瑞兴化工、新江玻璃、华润啤酒等一批企业或完成技改、增产达效或异地扩改、提档升级。瑞兴化工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宏达模具冰箱发泡模具获省重点新产品证书,吸塑膜生产新工艺等七项技术获国家技术专利。纺织服装、精细化工、轻工食品、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日益壮大,超亿元企业达16家,比2006年净增10家。宏秀电气、金春无纺布等一批新兴企业加快成长,正在形成新的增长点。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60.7亿元,是2006年的4.0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7亿元,是2006年的3.9倍。
商贸服务有效突破。注重传统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大型专业市场引进和新型业态培育。食品大厦、扬子路农贸市场等一批市场投入运营,全省首家邻里中心——西涧花园邻里中心和央企中国供销农产品公司投资的皖东最大规模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启动建设,沃尔玛、大润发、义乌商贸城、南京1912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专业市场成功引进。2011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2倍和3.8倍。
城郊农业特色鲜明。高效农业累计达4.5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28%。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到3万亩、经果林4500亩。全区三次产业比例由五年前的8.0︰46.2︰45.8转变为现在的6.7︰50.6︰42.7。
发展空间,迅速拓展
琅琊区发展空间多年受限,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近两年拥有了琅琊经济开发区和琅琊新区两大发展平台。全区上下从零起步,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加快推进,加快建设,着力打造引领和带动琅琊发展的两大发动机和新的增长极。
琅琊经济开发区创新模式立体推进。坚持边规划、边建设、边招商,倾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皖东第一站”。园区与市开发区错位发展,产业互补,按照“高科技、有特色”的总体规划要求,布局了电气电工、新型材料、汽车零部件等三大主导产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三快”,即在合作共建上快对接、在项目招引上快选择、在项目建设上快推进。无锡产业园已落户项目14个,总投资16亿元;华融工业园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主体工程完工,已签约企业15家。琅琊经济开发区被命名为全省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开发区建设模式和推进速度在全省示范区建设现场会上受到省领导充分肯定。今年上半年,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亿元。
琅琊新区着力打造最美滨河新城。作为大滁城“131”组团建设的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琅琊新区按照“一年启动建设、两年拉开框架、三年初显形象、五年基本建成”的总体要求,高标准规划,高品位建设,高强度推进。去年1月,琅琊新区中心片区8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获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后,正式全面启动建设。目前,4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内路网已基本建成。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楼、九年一贯制学校、工人文化宫等一批公共设施项目以及城市综合体、征迁安置房、大型商业市场项目或主体工程竣工,或加速推进建设。截至目前,新区已累计入驻项目58个,在建项目24个,完工项目22个,入驻项目总投资150亿元。
服务城市,履行职责
履行主城区职责,强化市区一体意识,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主动投身“大滁城”建设。
高度重视社区建设。有26个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达到省标准,办公条件逐步改善。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将全区49个社区整合为36个社区,全面构建了“一委一居一办两站”新架构,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开发建立“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人户信息全面动态掌握,管理服务直达“神经末梢”。全区涌现了一批特色社区、示范社区,社区建设工作多次受到国家、省、市表彰。
群众工作得到加强。建立健全三级群众工作网络,区委群众工作部与区信访局合署办公,设立来访接待中心、权益维护中心、法律服务中心,有效地减少了中间转送环节。街道群众工作站融社保、医疗、计生、就业、社会救助等工作为一体,实行一站式服务。社区群众工作室零距离了解群众需求,第一时间排查化解矛盾纠纷隐患。三级群众工作网络建立、运行以来,全区信访形势明显好转。
房屋征收保障有力。一手抓“大滁城”建设征迁,一手抓“两区”建设征迁。几年来,累计组建474支工作组,抽调2400余人次,完成62个地块、约21000户的房屋征收任务,总拆除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在征迁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恶性事件,实现了依法征迁、和谐征迁,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一批单位和个人立功受奖。
城市管理规范有序。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以市容环境整治为抓手,深入开展“五城联创”。强化“门前三包”责任制和背街小巷卫生长效管理,扎实开展“一月一条路”整治活动,大力开展“绿色滁州行动”,以创新物业管理方式为抓手,完成70个小区物业规范化管理。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
始终把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维护稳定作为突出任务,紧抓不放。5年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2.45亿元,惠及城乡居民20多万人。就业再就业渠道不断拓宽,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5000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五大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推进,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廉租房制度稳步实施,经济适用房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7300多户、1740万元,实物配租873户,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大病救助机制全面实行,社会救助不断健全,贫困群体生产生活得到保障。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5年累计发放各项惠农补贴近5000万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控制在市下达的考核指标内。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健全,设立了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6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服务条件明显改善。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区文化馆及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深入开展“平安琅琊”、“法治琅琊”建设,依法治区迈出坚实步伐。扎实开展“三民工程”和“五级书记”大走访活动,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全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全面推进,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展望未来,活力彰显
“十二五”是琅琊抢先承接、转型升级、多点发力、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阶段性突破这个新起点上再创辉煌、再创佳绩,中共琅琊区第五次代表大会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明确目标,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区为主线,以“百亿琅琊”目标为引领,大力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承接合作、转型升级”战略,全面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现代服务业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全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琅琊。
——总量突破百亿,构建快琅琊。未来几年,全区坚持“工业强区、三产兴区”不动摇。大力实施企业“三上工程”,培优扶强龙头型企业,加快工业经济总量扩张和结构升级,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家以上,其中亿元以上企业40家以上,做优做强工业经济。紧紧抢抓“安徽省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示范区”试点新机遇,紧紧抓住“大滁城”建设带来的新空间,大力度谋划推出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大幅度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力促地区生产总值超1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5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和人均水平进入全市前列。
——彰显“两区”形象,打造新琅琊。未来几年,全面实施以园兴工、以工强区战略。依托琅琊经济开发区,形成以电工电气、汽车及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为支撑的工业格局,园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家以上,建成百亿园区。实施高品定位、新城带动战略。依托琅琊新区,建成一批高档小区、星级酒店、总部经济,沿世纪大道以北建成一批专业市场群,8平方公里核心区全部建成,新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现代服务业繁荣,商贸经济实现大跨越,初步展现融合山水特色、传承历史文脉、生态景观良好的新形象,建成滁州最美的滨河新城。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好琅琊。未来几年,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4000元。和谐社区建设成效进一步显现,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建设和管理有效加强,社会更加稳定和谐,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活琅琊。未来几年,按照“有利工作、重点突破、提速提效”的要求,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更大步伐“走出去”,更高水平“引进来”,扩大引资总量,全力招大引强。牢固树立环境比投资更重要的理念,持之以恒推进效能建设,进一步打造阳光、高效、公平、公正的服务环境。把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大力倡导敢想、敢试、敢闯工作作风,用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形成科学发展、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