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资金不足和发展中的矛盾,近些年来,不少地方将招商引资作为重要发展方式,有的地方甚至作为本地“一号工程”来抓,要求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自觉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头走上招商引资第一线,从思想上、时间上、精力上加以倾斜。媒体曾报道,某县主要领导甚至提出“以招商引资论英雄,以招商引资论政绩,以招商引资论成败”的口号。在上述“政策”指引下,出现了层层下达招商引资指标,人人都有招商任务的现象,就连一些不具备招商引资实力的单位也被要求每年争取资金多少万元以上。
记者在我国部分地区采访发现,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既能为地方“输血型经济”注入活力,但“GDP政绩”又有可能造成地方政府重招商轻民生等问题。为改善招商环境,一些地区招商引资工作超越土地、财税、环保等国家政策红线,对民生造成负面影响。
尽管不少地方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迅速崛起,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地方经济实力。但是,在取得成绩的背后,一些地方由于决策不当,定位不准,盲目地招商引资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有的把一些别处严格禁止的污染项目引了进来,更有甚者,把骗子当成了大老板,“引狼入室”还不知怎么回事。结果不但没有带来东方发展,甚至留下许多“后遗症”,给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如报道中的凤翔县,2003年引进一家铅锌冶炼厂,尽管财政收入增加了,结果导致该县166名儿童血液含铅量严重超标,一大批村民常年不明原因地头晕、乏力。为治疗病人、搬迁工厂,陕西省各级政府反倒花费高达数亿元。
招商引资是引进外力、激活内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招商引资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经济行为,理应坚持科学决策、理性引入。如果长期“越轨”招商,将引发许多社会问题,最终受害的是群众,埋单的是政府。这要求各地在强盗招商引资的同时,既要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更要谋划长远,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决不能为了追求招商引资的“政绩”而不惜冲破政策红线,也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尤其对那些严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项目,不管经济利益多么诱人,都要敢于说“不”。切实把招商引资与优化地方经济结构结合起来,与谋求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正如一些干部群众所说,政府部门各有其职能和责任,如果每个部门都把本职工作做好,整个事业就会健康发展。相反,如果为了迎合某一现实需要,盲目地“拆东墙补西墙”,搞“救火式”、“一阵风”、“全民上阵”,必将扰乱正常的工作程序。把招商引资任务强加于一些非经济职能部门,会导致一些部门及工作人员丢掉或削弱了“主业”,既降低了办公效率,也损害了社会公平。更值得警惕的是,如果领导干部直接介入市场,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权力与金钱的结盟,滋生腐败现象。
期待国家有关部门早日出台相关措施,对一些不合乎区域经济发展和长远规划的招商方式,进行规范和整顿,在招商引资中不能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了。